• 我的订阅
  • 人文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16:35: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土司”对于研究西南历史或是熟稔西南传统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其甚至是理解西南历史重要的一把钥匙。乾隆《贵州通志》的修纂者指出:“黔省未立郡县以前,皆土司也。”道光《松桃厅志》的修纂者亦认为:“黔地初辟时,各郡皆土司也。”可见从“土司”的分布而言,贵州相较于四川、云南、广西来说,范围遍布全省,分布更为广阔,另外贵州罢土司设省,这也是西南诸省中独一份的特色,因此清代贵州14个府级单位的方志中几乎都记录有“土司”事迹,这足见历史上贵州具有数量十分可观的土司群体。虽然贵州土司群体众多,但其如何参与到贵州修志体系当中,至今迷雾丛丛,鲜有人提及。跟随史料,一起看看贵州土司如何参与国家修志行列。

一开始,贵州土司是被动地参与。明王朝在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开展多次地理总志的修纂工作,这一工作推动土司地区(包括贵州)的修志。洪武年间修纂的《大明志书》提道:“编类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颠末为书。凡天下行省十二,府一百二十,州一百八,县八百八十七,安抚司三,长官司一。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其中显而易见需要编书的土司单位有四:“安抚司三,长官司一”;永乐时期修纂《天下郡县志书》:“遣使分行四方,旁求故实之,凡有关于舆(地)者,来录以进,付诸编辑。”其修纂思想同样要将土司辖区纳入修志范围;景泰时期所修的《寰宇通志》在卷首“征引书目”栏目中特意标识需要参考“天下府、州、县、卫所、宣慰、宣抚、招讨司志书。”其中涉及修志的土司辖区有“宣慰、宣抚、招讨”等;天顺时所修《大明一统志》虽未标识征引书目,但其在正文中引用书目时标注“新志”“旧志”,与《寰宇通志》对校,可知其应该也引有一套“天下府、州、县、卫所、宣慰、宣抚、招讨司志书。”从洪武到天顺,多次修纂地理总志的文化实践,不仅推动方志修纂的繁盛,更使大量土司及其家族成员加入到修志群体之中,这一时期,贵州共修土司司所志7部,其中贵州宣慰司4部,金筑安抚司2部,清平长官司1部。

经历了明初多次的修志实践,土司地区形成一定的修志传统,到了明中晚期,开始有土司主动参与修志。以贵州最为重要的水西安氏为例,成化年间名臣周洪谟为贵州宣慰使安氏作《安氏家传序》时,讲到安氏主动修志的情况:“陇富晓字义,事母孝,持家以俭,爱民如子,尝恶其土鄙陋,欲变之,又纂司志,修家谱。”安陇富想要改变本地文教不兴的局面,开始主动纂修司志,其死后,其子继承修志传统,继续修志事业:“陇富卒,子观嗣善继父志,述父事。”可见在水西地区,修志存史逐渐成为一种传统。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贵州文库本(乾隆)《贵州通志》。

到了清代,贵州的土司开始深入参与修志这项文化事业,其中一大表现即积极参与到地方府州厅县志的编修实践之中,如乾隆《定番州志》(康熙版定番州志的补修本)的“修志姓氏”中“采辑”人员中有1位土司:卧龙长官司长官龙毓麟,该土官是卧龙长官司第十代长官,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承袭,在该志修纂活动中,进行材料的收集工作;又如道光《思南府续志》“衔名”中“监修”有1位是土司:护理蛮夷司长官安统绪,其署“护理”,应为代理土司,同时在该志修纂时期,担任审定监察之职;还有乾隆《清江志》的“修志衔名”中“办理”群体中有18位新任土司:土千总杨胜铉、土千总王开甲、土千总杨通略、土千总鲁德观、土千总杨秉坤、土千总吴永隆、土把总杨再爵、土把总杨光祖、土把总姜严寿、土把总王廷槐、土把总张友灼、土把总杨通吉、土把总杨再保、土把总李奇玗、土舍张必贵、土舍徐宁邦、土舍蒋大成、土舍杨光绪。占该志修志总人数的32%,足见土司对修志的深度参与。另外除了审定监察、收集材料,土司们甚至慷慨解囊,为修志进行募捐:光绪《古州厅志》“衔名”中“捐募”中有8位土司:“土司林秀昌、土千总杨嘉会、土司李天培、土司刘义纬、土司杨白珩、土司杨秉森、土司杨时春、土司吴登理。”由此可见,从乾隆到光绪时期,贵州土司积极参与贵州地方志的修纂活动,成为贵州修志实践中不容忽视的一大力量。

土司深入修志实践的另一大表现即方志修纂对土司家谱编修的影响。首先是方志存史的功能作用影响土司家族编修家史的活动,如上文提及的水西安氏邀请周洪谟撰述家传,即为了不使家族历史湮没;还有方志编纂的连续性特点,也影响到土司家谱的修纂,如今看到的锦屏县亮寨长官司龙氏编修的家谱《龙氏家乘迪光录》,在清代亦多次编修;最后方志的内容体例也对土司家谱的编修产生影响,如《龙氏家乘迪光录》,其体例内容即融合了一部分方志的体例内容,甚至同时期广西土司喊出:“余世袭斯土,家之乘即县之志”的感慨,可见对于土司而言修谱如修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乾隆《清江志》(贵州省图书馆藏本)1。

通过贵州从明至清土司修志之实践,可窥见土司修志的重要价值,这种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国家的认同上:首先修志本身,即是土司对国家文化认同及政治认同的一种体现;其次在土司司所志本身的文本书写中,土司们努力进行家国一体的建构,并随着司志的补修、续修、重修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最后积极参与到地方府州厅县志的修纂活动之中,这不仅是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对国家文化工程积极参与的一种表现,表明土司们积极融入国家体系的状态。

梳理明清贵州土司的修志实践,是对贵州方志事业背后的人、事、物的价值挖掘的一个侧面,此外方志具有“存史、咨政、育人”的价值功用,结合地情,阅读方志,寻找意义,或许正是我们“读方志,行贵州”的一个重要初衷与目的。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 │《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黄伟

视觉/赵珊珊

编辑/舒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3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志的修纂原则中有一项即需要体现地域性、地方性。谈及贵州,其地域的典型记述内容就不得不提贵州的土司,其中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纂的《贵州通志》讲道:“古封建之意,犹有存者其
2024-03-08 14:35:00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文,时常在心中诵读。近些年,在盛世修志氛围影响下,贵州许多地方组织编印了不少的村志,用一册小书记录一个村寨的历史,反映村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展示社会百态。历史长河中的波澜,
2024-01-19 15:32:00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 >>>>>>>>>>相关链接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
2024-05-17 16:10:00
读方志 行贵州 | 岩脚镇:繁华商埠和川盐集散的古驿道
在贵州西部,群山脚下、廻龙溪畔坐落着一座百年古镇——岩脚古镇。岩脚旧称羊场,位于六枝特区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六枝特区志》记载,岩脚原是一片原始
2025-08-26 15:32:00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黔境征途,山峦相见。贵州多山,125.8万座山世代庇护着它的子民,若问“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余秋雨这句“以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可折射一个答案。苗族是贵州人口最多
2024-06-20 15:49:00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以为蔬”,俗语又云:“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自明末清初以来,历经岁月变迁,老百姓已将辣椒作为蔬菜来食用,并成为日常饮食中重要的俏料、调料。辣椒制品的酸辣
2024-08-21 22:19:00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我在贵州大学历史系读书时,便开始关注着明清以来贵州地方志中有关茶叶的记载。具体缘起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贵州方志学家杨军昌教授给我们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中国方志学概论》的课程,我便决
2024-07-24 16:57:00
读方志 行贵州 |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眼中的安顺城
...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一路游历来到了安顺城。在贵州无数的大山、密林中艰难转辗跋涉之后,一座规制完整、庄重坚固的城市展现在面前,他不由得眼前一亮,留下了这样的描述:“普定(
2025-06-30 20:59:00
读方志 行贵州 | 七星关口仰高风
...二塘之间,名总己河。”七星河旁便是七星山,山下便是贵州省三大历史名关之一的七星关隘。这里,曾是古战场遗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1996年《毕节县志》载:“七星关在城西九十里
2024-11-21 20:3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