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赵 雪 黄逸超
劳动教育不仅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价值观和劳动技能,还助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其整体劳动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将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延续民族精神、汲取前进力量,为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被确定为全面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深刻体现着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红色文化同样熠熠生辉,是蕴含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前进路上助力我国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其中包含着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高度契合,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养提供了重要素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促进价值观形成的需要。红色文化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其内涵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借助红色文化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及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创造人本身,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新时代,《教育法》也要求教育要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筑牢我国劳动教育的“价值之魂”,让广大学子深刻领会感知中华民族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红色文化中的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成青年学生的价值共识,引领其走上技艺兴业之路,共同推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大步向前。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艰难险阻而百折不挠的写照,充分彰显着勇于实践、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这与劳动教育中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出力流汗的倡导相融贯通。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艰苦创业、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对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心理影响。同时,红色文化中强调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再者,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实例鲜明,其故事和历史为劳动教育增添了诸多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感知度,从而提升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效。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需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那些精神价值。在我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正是通过实践劳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劳创新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一门实用的技能,更能体会到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拼搏精神、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句话出自南宋理学家张栻的《论语解·序》,意指实践与认识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实践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指引实践发展。实践方能出真知,红色文化的培育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关乎学生的发展,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将红色文化融入劳动教育高校课程建设。一方面,可以在高校的思政课程上设置和红色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或课程,让学生在理论上认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举办红色主题实践课程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寻访红色遗迹等活动,通过实践课程体验促使学生感悟红色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除了可以在高校充分开展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还可以积极探索其他教育学科和红色文化结合的可能性,以期实现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双重目标。
将红色文化的创新精神融入实践性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认知社会,充盈自身生命价值。将两者有效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培育践行劳模精神的先进典型、校外劳动技能锻炼等,培养参与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可激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及艰苦性,产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及动力。同时,可通过体力型劳动与思考型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从简单体力劳动到深度思考的转变,进而提升其全面素养。此外,将红色文化的创新精神融入实践劳动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如农业劳动、手工制作、社会服务等。另一方面,在高校进行创新性项目的开展,如开发红色文化相关的App、微电影创作等。
将网络红色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网络已经成为现今大学生接触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然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劳动教育的知识仍然呈现出碎片化和单一化的状态。现如今,为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传播,我们可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网络文化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及熏陶,如在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中运用一些活泼的网络元素,让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
长期以来,由于对劳动教育的忽略,诸多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及方式,并未深入凸显其思想性及社会性,教育功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通过对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讨可得知,对于高校劳动教育,我们可以将红色文化中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奉献的精神融入高校的劳动教育之中。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河北金融学院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改专项“‘劳动美学’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一体两翼三柱四环’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TML03〉阶段性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6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