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自成为什么败得如此彻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23 17:3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惨遭洪承畴和孙传庭的联手痛揍,仅率十八骑逃入陕西商洛山中。

曾经统帅千军万马,如今却变成了游击队长,这种落差显然是让人崩溃且绝望的。

不过,李自成的运气很好。

同年九月,多尔衮带着八旗军入塞。明廷迫不得已,将追剿义军的部队调往京师救火。

心腹之地一旦空虚,起义军便可趁机翻江倒海。

崇祯十三年,河南大旱。

李自成趁势杀出商洛山,在中原竖起“均田免赋”旗号,一时间又招揽了十几万之众。

面对一团糟的中原形势,崇祯将希望寄托在了孙传庭身上。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经过多年发展,李自成的部队渐渐正规化,早已不是曾经的流寇武装。

而官军则因为各种原因,精锐尽丧,孙传庭手上只剩下不入流的部队。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取得决定性胜利。

直到此时崇祯才意识到,原来家贼要比八旗军更有威胁。然而为时晚矣。

次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继而挥师北进。

此时的明王朝,再也无法压制李自成的崛起之势。

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受够了十七年两线作战之苦的崇祯于煤山上吊自尽。明王朝就此灭亡。

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话放在李自成身上,很贴切。

不过,李自成的这个后福是短暂的。

此时的大顺政权,虽然有开国之相,但却没有改朝换代的运势。

明末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老百姓和统治者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可以说,底层和上层的矛盾是崇祯十五年之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但到了崇祯在位的最后几年,情况就似乎不是这样了。

崇祯十五年,辽东精锐明军除了吴三桂的两万多人外,其余尽没于松锦会战。

这时候就连傻子都看得出来,八旗兵的战力是独一档存在。明朝和中原各路义军势力要想不被清朝一锅烩,就必须要联合起来,建立“统一战线”。

然而,在这个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抉择时刻,南明和李自成却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

崇祯死后,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护福王朱由崧继位,并祭出了愚蠢的联清灭顺政策。

李自成也缺乏大局观,竟然没有第一时间转换定位,笼络前朝官员和北方士绅阶级。

当时,李自成采纳智囊建议,向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派出了节度使、防御使,试图建立统治秩序,让大顺进化为又一个大明。

但李自成做的这些工作,只是流于表面。

在中央,李自成只留用了一小批官员。让大部分人直接靠边站了。

即便是留用和需要笼络的官员,大顺军上下对他们也不够尊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待吴三桂的态度。

地方上,李自成对前明地方官员的政策是一律不要,只选用明朝时期未曾出仕的举人。

除此之外,李自成还继续执行“均田免赋”,打压士绅的政策。

这一手操作,以私人感情而言,李自成还算有良心。没有因为自己吃上肉了,就忘本。

但以天下大势而言,这就只能用不合时宜评价了。

要知道,古代的地方衙门,只有知县、县丞等少数人才有资格吃皇粮。

乡下的统治秩序,朝廷需要依靠士绅维持。

不夸张的说,地方士绅对政权稳定的重要性,其实要高于基层官员。

李自成建国称帝后,不团结这些人,导致地方士绅对大顺政权抱有仇视心理。大顺的统治根基之薄弱,就可想而知了。

受《甲申三百年祭》影响,以往总结大顺政权失败的原因,常常归结于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后,迅速腐化堕落,失去民心。

但考诸史册,我们不难发现,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不够腐化。

借用明史专家顾诚先生的观点: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它腐化了,失去了底层民众的支持;恰恰相反,李自成的失败,正是由于他没有彻底背叛群众,没有与明朝统治阶级合作,引起广大缙绅的强烈不满,导致当时的中原各阶层人士未能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前朝统治集团不支持大顺,李自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抗清朝。

那他有实力对抗吗?显然是没有的。

松锦会战后,清朝可动员的兵力约15万。

其中,八旗满洲约6万人;蒙古、察哈尔八旗2万人左右;汉军八旗近3万人。

外藩蒙古(如科尔沁部)约3万余人;

另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四部人马,合计1万人左右。

一眼看去,清军的兵力并不多。

然而这个兵力相较于李自成,实际上是有优势的。

因为清军的15万人,都是实打实的精锐。

而李自成的军队,虽然规模很大,但精兵却不多。

崇祯十七年的大顺军,大体为三部分:

一是李自成从商洛山带出来的老兵,约万余人。

这些人不仅是李自成的死忠粉,军事素质也相当过硬,有较好的组织纪律性,战斗力强悍。

二是李自成杀出商洛山后,在中原各地征召的贫苦老百姓。

这些兵大多是穷苦出身,数量也较为庞大,是李自成建国称帝的根基。

但由于李自成一直处在流动作战状态,对新招募的义军缺乏系统整训。

因而,这些农民兵的军事素质和忠诚度存在参差不齐问题。

有一些人对李自成忠心耿耿,大多则是风使舵的乌合之众。

第三是李自成进攻北京期间,一路上陆续招降的明朝降兵。合计三十万之众。

明军的战斗力,尤其是边军的战斗力,向来是不低的。

士兵们其实都很能打,关键看军饷能不能足额发到位。

崇祯自缢前,朝廷没钱,各地明军纷纷向大顺军投降。

当李自成收编了明军后,他也面临了崇祯曾经的困惑。

这些朝廷官军,一旦发不出军饷。他们就会兵变,甚至是反叛。

总体来看。虽然李自成有几十万军队,但能征善战的精兵不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吴三桂打跑了李自成派去接收山海关的唐通,宣布与大顺政权不共戴天。

在争取吴三桂这件事上,李自成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一方面,他始终认为明朝官员人人皆有原罪,吴三桂也不例外。这让吴三桂很不爽。

在吴三桂看来,自己手握数万人马,同时还占据战略要地。按理应该是大顺主动派人来求自己,结果却变成了热脸贴冷屁股。

另一方面,吴三桂隐约也能看出,李自成貌似打不过多尔衮。

吴三桂可不想先投降李自成,受一次辱。等到李自成被多尔衮打败了,再投降清朝,又受一次羞辱。

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得知吴三桂拒绝归顺,李自成亲率六万精兵攻打山海关。

四月十九日,大顺军与吴三桂交战,吴军败得一塌糊涂。

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率部连夜赶往山海关。

清军抵达后,多尔衮故意按兵不动,试图待价而沽。

四月二十一日,在大顺军的持续进攻下,吴三桂陷入绝望,只好派人出关谈判,答应了多尔衮提出的所有归顺条件。

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部剃发降清。

同一天,清军悄悄入关,并趁着李自成与吴三桂厮杀之机,偷袭大顺军。

清军的这波攻势相当凌厉,顺军大将刘宗敏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李自成见情况不妙,立即下令鸣金收兵。

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收拢败兵,感觉反扑山海关无望,只得下令撤退。

山海关大战失利后,李自成回到北京。

一开始,李自成还想在北京与八旗军拼一下,便下令整备北京防御工事。

但没过多久,他就收到消息,顺军士兵在城内洗劫街市。

李自成让官府弹压,效果并不好。

见固守已无可能,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九日于紫禁城举行登基仪式,然后颁布了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大顺军全部撤出北京。

四月三十日,顺军全部退出北京。

根据清朝史料《爝火录》记载,大顺军撤退前,李自成下令烧毁了紫禁城的部分宫殿。

这则史料是否有杜撰成分,目前还有待考证。

七月,李自成抵达西安,开始筹划防御事宜。

在大顺军回撤期间,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三条建议:

一,打出旗号,杀李自成,为崇祯报仇。

二,严整军纪,禁止八旗军劫掠老百姓。

三,笼络明朝军阀和士绅。有本事的人,均可封王封侯,子子孙孙,永世茅土。

这三招很厉害,不仅让南明的一帮庸人误以为清朝是朋友。更是让李自成损失惨重。

比如当时的大同,李自成留了一万顺军精锐驻扎。听说清朝发布高额悬赏后,原明朝大同总兵姜瓖立马反水,指挥明军干掉了一万大顺军。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一些士绅和明军前脚还溜须拍马,极力讨好李自成派来的大顺官员。但当听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挥起屠刀大肆屠杀。

李自成手上的可战之兵本来就不多,被明军和士绅们这么一通屠杀,他与多尔衮就显然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对手了。

十月十九日,见李自成的威胁大不如前。多尔衮下令南征令,任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会同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南下,攻打南明;

同时,又任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会同吴三桂、尚可喜等部,攻打李自成。

两路清军出动后,约两万大顺军在山西垣曲发动攻势,连克河南济源、孟县。

多尔衮闻讯,立即修改计划,命令多铎调转方向,会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先解决李自成。

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军抵达潼关。刘宗敏率军出击,潼关战役爆发。

这一天的战斗,战况激烈,但刘宗敏未能击败多铎。

休息几天后,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再战,也未能击败多铎。

得知两战皆败,李自成决定亲自出马,将西安的所有兵力调往潼关。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初六,李自成与多铎在潼关城下大战,依旧没能取胜。

正月初九,清军的大杀器,红衣大炮运到。

面对红衣大炮的轰击,李自成指挥顺军“凿重壕,立坚壁”,一面加固潼关防线,一面派骑兵反击,同时又调遣部分兵马迂回到清军阵后搞偷袭。

但忙活了几天,战争形势仍旧没有改善。

如果说,顺军在山海关被清剿击败,有清军偷袭,运气不佳的成分。

那这场潼关之战,顺军上下输的是心服口服。

就在李自成全力与多铎激战时,阿济格率军突破了大顺军的陕北防线。

前面说了,大顺军主力被李自成全部调往潼关一线,西安是一座空城。

如果不及时撤退,顺军留在西安的物资,以及大顺政权的文武官员,很可能会被阿济格一锅端。

于是在得知陕北方向的军报后,李自成立即下令撤退。

正月十二日,清军再次攻打潼关,驻守潼关的顺军将领马世尧率所部七千人投降。

潼关失守,关中肯定也待不下去了。

可若是放弃关中,又该退去哪里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自成召集众将开会。

在会上,多数人的建议是经蓝田、商洛,向襄阳方向转移。然后东征南京,在江南再开辟新根据地。

既然多数人都主张东下,那就这么办吧。

正月十三日晚上,李自成带领兵马、部分文职官员、家属和财物,总计13万人,按预定计划撤出关中。

五天后正月十八,多铎率军占领西安。

不久,阿济格也抵达西安。

两路清军会合后,多尔衮再次调整部署:阿济格负责追击李自成;多铎不再参与后续对顺军的追剿行动,改为攻击南明。

阿济格领命后,兵分两路,一路尾随追击李自成。一路清剿驻守兰州、陕北的大顺军。也就是未能与李自成一起撤退的大顺军。

由于阿济格的动作很快,第一时间截断了退路。所以顺军也就因此分成了东、西两路军。

东路军是李自成从西安带出来的十三万军队和官员。

西路军是李自成侄子李过和大将高一功率领的十万顺军。

李自成这一路,磕磕绊绊抵达襄阳后,与驻守当地的七万顺军会和。

这时候,李自成面临一个抉择——要不要放弃荆襄四府,全员东下。

如果不放弃荆襄,他有一个还算稳固的后方能为自己提供钱粮兵马。

并且襄阳的七万驻军也不少,足可以与阿济格周旋一阵子。这无疑能为李自成东征南京争取时间。

但不带上荆襄驻军,李自成觉得自己拿下南京的把握不太大。

因为南明的江北四镇和镇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合计大约十几万可战之兵。(号称百万)

李自成从关中带来的十三万人,除去文职和军队家属,能用之兵也就七八万。

用几万人对付十几万,李自成没把握。

思来想去,他决定赌一把:放弃荆襄四府,集中全力对南明发动猛攻。

李自成做出决定后,顺军将领齐声反对。

大家的反对理由很简单,一旦放弃荆襄四府,大顺军就又会回到无后方作战的流寇形态。

并且,如果攻击江南不利,清军又从北面截断退路。到那时候,进不能进,退无可退,大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很显然,顺军众将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自古以来,无论是守江南,还是取江南,先决条件都是先据守江南上游的荆州。

没有荆州作为屏障,长江下游根本无力固守。

李自成可以东征,阿济格拿下襄阳后,难道就不能东征了吗?

所以说,李自成决定放弃荆襄,无疑是昏了头的想法。充分展现了他缺乏身为开国之君该有视野和境界。

大家强烈反对,但李自成一意孤行。最终顺军一枪未放,主动放弃了经营两年时间的根据地。

三月底,李自成率军攻取武昌。

在此之前,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先走一步,以清君侧为由,带着七十万军队和随军家眷杀向南京。

左良玉临行之前,下令焚烧武昌城。

这导致李自成占领武昌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二十万顺军,放弃大后方,结果只夺下一座无粮的废墟城市。这无疑严重挫伤了士气。

此时,李自成又面临了二选一:

到底是继续东征南京,还是南下经略湖南。

四月,就在李自成还在犹豫时,阿济格率军杀至武昌。

相比于当初明朝围剿李自成,阿济格相当有效率。

李自成刚刚放弃襄阳,清军就杀到了襄阳。

李自成刚刚拿下武昌,清军就追到了武昌。

清军在追击过程中,穷追猛打,一点喘息之机也不留给李自成。

并且在追击期间,阿济格还很重视招降纳叛。

李自成离开关中后,阿济格招降了镇守在延绥、宁夏、甘肃、固原等地的六万明军。

李自成放弃荆襄后,阿济格又陆续招降了当地数万明军和大顺军。

吸纳了这些武装力量,阿济格实力大增,仅凭一己之力就足以荡平李自成了。

面对突然杀至的数万清军,李自成命令刘宗敏、田见秀领兵应战。

但顺军此时士气低迷,无心作战,结果被打得丢盔弃甲。

看到形势不妙,李自成随即做出决定,放弃武昌,沿江东下。

阿济格见状,指挥清军急追,在九江附近水域追上大顺军。

一通激战过后,顺军损失惨重。不仅刘宗敏,宋献策等一众高层被俘,就连李自成为东征而准备的几万条船只也被清军缴获。

船只没了,大顺军东下南京的计划自然也泡了汤。

不得已下,李自成只得改变进军方向,计划穿过江西北部山区,转入湖南,与李过的西路军会合。

实事求是的说,李自成如果能摆脱追击,与李过会合,他其实还是有可能在大西南站稳脚跟,打出一片新天地的。

但人算不如天算。

五月初四,李自成率军行至湖北通山的九宫山下时,阴沟里翻船,被当地民团武装打死。

自打起事以来,李自成多次遭遇危险,靠着霸王色运气,多次死里逃生。

正因如此,他也养成了喜欢冒险的性格。每每遇到难处时,就会孤注一掷豪赌。

但这一次,老天爷没有再眷顾他。

李自成死后,顺军余部分为两支继续抗清,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

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两支顺军先后在湖南、湖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接上联系,接受南明节制,联明抗清。

可是,大顺军的主心骨是李自成。没有李自成的领导,大顺军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远不如大西军。

顺治八年(1651年),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人率领的大顺军余部转移到川东地区,与当地抗清武装相结合,组成了著名的“夔东十三家”。

康熙三年(1664年),在清军的重兵围堵下,坚守了十多年的夔东十三家覆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3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顺骑兵与八旗厮杀,清军靠红衣大炮获胜
1645年,地点潼关,李自成率300骑兵发起冲击,与八旗精兵血战厮杀。大顺骑兵悍不畏死,左冲右突,给清军留下深刻印象。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让崇祯答应他三个条件,便亲率大顺精兵征讨
2023-05-23 10:28:00
崇祯自缢、李自成崛起与清军入关:1644年的历史巨变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李自成攻入北京,称帝建立大顺王朝,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被清军和南明军夹击,最后惨死乡间。这一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越
2024-02-26 05:47:00
李自成未能统一天下除了天时人和,还有哪些因素?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政治形势波诡云谲。李自成有幸成为了其中的弄潮儿,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城,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当天李自成进入北城,明朝灭亡。可以说此时
2023-09-06 00:06:00
潼关失守,清军开进西安
...的轰鸣声中,被摧毁的不只是巫山伯马世耀的部队,还有李自成坚守陕西的希望。1645年正月十一,潼关失守,七天之后,清军开进西安。在潼关被清军攻破的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刘宗敏、
2024-05-11 12:39:00
李自成入京42天,无论怎么做,成功概率都很低
李自成进京,本身就是个错误,无论他怎么做,成功的概率都很低。李自成进出京城,前后不过42天,这是战略环境使然;李自成及其团队,不具备建立江山的条件与基础。一、李自成进京:42天内
2024-07-12 16:44:00
潼关之战,李自成为什么要弃守西安
...。这一路清军兵力约两万,配属了红衣大炮。大顺方面,李自成获悉情报后,也知道清军这次是来者不善。所以他会同刘宗敏、刘芳亮等人,亲自带着顺军主力赶往潼关增援。为什么他要增援潼关,
2023-04-21 10:11:00
为逃避闯军, 南明最强官军进攻自己首都, 主帅病死后全军投降清朝
...左良玉在剿灭农民军的过程中,多次养寇自重,最终导致李自成和张献忠部不断壮大,最终酿成大祸。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时,左良玉已经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了,多次败于李自成的手下。
2025-04-14 21:40:00
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大军进入北京城,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城破后,于紫禁城旁的煤山自尽殉国,中国历史似乎要走入崭新的大顺朝时代。但风云突
2024-06-25 21:10:00
明朝大明王朝的灭亡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随即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那么,大明王朝从此结束了吗?大清的太平日子就此开始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的死亡,即便他是一个皇帝,也无法决
2023-08-09 14: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