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
四代日报情
郭瑾
有人说,老年人喜欢看报纸,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一沓时间。而爷爷看报,则是一种习惯和责任。他曾任原矿区区委书记,总喜欢坐在家里的破沙发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还记得那时候的报纸是骑着自行车的叔叔送来的,每天把报纸从蓝绿色的大布袋子里取出来塞到门缝里。
爷爷1941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当战士,在攻打晋南浮山战役中不幸负伤,子弹从左到右穿透脖子,损坏了声带,所以爷爷说话的时候声音是沙哑的。即便这样,也不影响他每天要坚持把报纸上的新闻、时政热点说给街坊邻居听,等我从幼儿园放学了,他又开始教我识字,《大同日报》四个字是我最先学会的。
我的姥爷曾是供销社知名的才子,也曾担任过新华社的记者。姥爷生前一直守护着读报学习的习惯。作为一名九旬离休干部、老党员,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便频繁地发表文章,并重点收藏、剪辑报纸上刊登的有关重大纪念日的文章。姥爷通过读报学习,感受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小时候,父亲隔三差五就会把他在单位看过的《大同日报》等报纸拿回家让我看。父亲爱看报,哪怕出差坐火车,也总会买上一份报纸在旅途中阅读。《矢志悬壶佑苍生》《弘师道,传岐黄》《百姓口口相传的好中医》等报道父亲事迹的文章我看了无数次,也慢慢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渐渐爱上用笔去记录生活。第一次拿到稿费的仪式感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捧着汇款单,我第一次获得了收获的喜悦。从那时起,我决定每天必读《大同日报》,也就在那时,我的写作激情被点燃。我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只要一有空闲,我都愿意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品味墨香。
高中毕业后,我代表大同市去参加省里民兵比武大赛,随行的还有《大同日报》的记者,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记者接触。演讲比赛我得了全省第二名,还在“沾沾自喜”时,几位记者纷纷给我指出演讲稿的不足,比如如何把论点写得更加鲜明,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达到更强的感染力。当时我听后瞬间茅塞顿开。后来每次读报,我都特意去寻找他们的名字,借着他们的笔去找寻读报的乐趣。
儿子是《大同日报》的小记者,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就期待成为小记者中的一员。尤其是某一次在参观印务公司时,他了解了有关《大同日报》的一些印刷历史。从铅印到轮转胶印,从铅字平板印刷到电子激光照排,再到彩色印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感到了报纸印刷的变化。
在我们家,爷爷、爸爸、我和儿子都喜欢看报纸,就这么一代又一代,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样子,认真地阅读每天的《大同日报》。它和我们的祖国同龄,一撇一捺,一帧一画,记录着时代的风云。由四开小报扩版为对开大报,由黑白变成了彩色,由纸媒增加了电子版,如今已成为一份引人注目、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委机关报,影响着310万人的生活。
春华秋实,万千硕果,纸短情长,难诉衷肠,报纸上一篇篇及时、准确、精彩的报道,来自于记者们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凝聚着老中青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愿《大同日报》的精神代代相传,常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大同日报》,焕发青春再出发,续写新篇铸辉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09: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