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四代日报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8 05:5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

四代日报情

郭瑾

有人说,老年人喜欢看报纸,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一沓时间。而爷爷看报,则是一种习惯和责任。他曾任原矿区区委书记,总喜欢坐在家里的破沙发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还记得那时候的报纸是骑着自行车的叔叔送来的,每天把报纸从蓝绿色的大布袋子里取出来塞到门缝里。

爷爷1941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当战士,在攻打晋南浮山战役中不幸负伤,子弹从左到右穿透脖子,损坏了声带,所以爷爷说话的时候声音是沙哑的。即便这样,也不影响他每天要坚持把报纸上的新闻、时政热点说给街坊邻居听,等我从幼儿园放学了,他又开始教我识字,《大同日报》四个字是我最先学会的。

我的姥爷曾是供销社知名的才子,也曾担任过新华社的记者。姥爷生前一直守护着读报学习的习惯。作为一名九旬离休干部、老党员,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便频繁地发表文章,并重点收藏、剪辑报纸上刊登的有关重大纪念日的文章。姥爷通过读报学习,感受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小时候,父亲隔三差五就会把他在单位看过的《大同日报》等报纸拿回家让我看。父亲爱看报,哪怕出差坐火车,也总会买上一份报纸在旅途中阅读。《矢志悬壶佑苍生》《弘师道,传岐黄》《百姓口口相传的好中医》等报道父亲事迹的文章我看了无数次,也慢慢培养了我的阅读习惯,渐渐爱上用笔去记录生活。第一次拿到稿费的仪式感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捧着汇款单,我第一次获得了收获的喜悦。从那时起,我决定每天必读《大同日报》,也就在那时,我的写作激情被点燃。我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只要一有空闲,我都愿意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品味墨香。

高中毕业后,我代表大同市去参加省里民兵比武大赛,随行的还有《大同日报》的记者,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记者接触。演讲比赛我得了全省第二名,还在“沾沾自喜”时,几位记者纷纷给我指出演讲稿的不足,比如如何把论点写得更加鲜明,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达到更强的感染力。当时我听后瞬间茅塞顿开。后来每次读报,我都特意去寻找他们的名字,借着他们的笔去找寻读报的乐趣。

儿子是《大同日报》的小记者,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就期待成为小记者中的一员。尤其是某一次在参观印务公司时,他了解了有关《大同日报》的一些印刷历史。从铅印到轮转胶印,从铅字平板印刷到电子激光照排,再到彩色印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感到了报纸印刷的变化。

在我们家,爷爷、爸爸、我和儿子都喜欢看报纸,就这么一代又一代,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样子,认真地阅读每天的《大同日报》。它和我们的祖国同龄,一撇一捺,一帧一画,记录着时代的风云。由四开小报扩版为对开大报,由黑白变成了彩色,由纸媒增加了电子版,如今已成为一份引人注目、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委机关报,影响着310万人的生活。

春华秋实,万千硕果,纸短情长,难诉衷肠,报纸上一篇篇及时、准确、精彩的报道,来自于记者们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凝聚着老中青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愿《大同日报》的精神代代相传,常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大同日报》,焕发青春再出发,续写新篇铸辉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8 09: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同日报,从“铅与火”走来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大同日报,从“铅与火”走来本报记者 任翔宇1949年5月5日,《大同日报》创刊。1963年5月1日出版的《大同建设》。1985年,大同报社印刷厂的铅轮印报机。
2024-05-05 06:17:00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这是我参加工作30多年来先后换发的4个记者证,这些证件的更替变化,也见证了《大同日报》的发展历程和岁月变迁。”老报人王彦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边翻看着他珍藏已久的
2024-05-06 06:38:00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他们,每天凌晨5时就带着刚刚印刷完毕、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大同日报》和《大同晚报》出发,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把第一缕沁人心脾的报“香” 送到读者手中。夏晓科是这个
2024-05-06 06:38:00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我与《大同日报》的情缘戴承国我第一次接触《大同日报》,还是上小学时。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个清晨,年少的我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份报纸时的情景。父亲
2024-06-04 05:55:00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一路相伴 助我成长张建明我与《大同日报》结缘,可以追溯到1986年。那年我十六岁,还是一名高一学生,暑假期间不远千里从洪洞县来到大同看望我的爷爷。爷爷时任大同市
2024-05-14 06:00:00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江苏)马 健每到傍晚,一阵“滴滴”电瓶车铃声响起,夹杂着一份报纸的墨香,守候在窗前的我就知道是市作家协会王主席把《大同日报》送过来了。最近,王主席又过来帮我送
2024-05-06 06:39:00
大同大学附小举行读报学习活动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媒体进校园 “悦”读伴成长大同大学附小举行读报学习活动图为大同大学附小师生浏览近日大同日报刊发的新闻。 本报记者 韩堃摄本报讯 (记者 丁亚琴) 最美人间四月天
2024-04-03 06:01:00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张宏巧合之事,有时就在一瞬间发生,能改变一个人的道路方向。以我为例,2020年7月还在县公安局当辅警的我,有一天在一个盛夏傍晚值班的时候,无意间在浏览手机信息时
2024-05-11 06:00:00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我和《大同日报》近七十年的因缘赵佃玺1957年,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大同三中读书,当时学校在西门外。由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门外还很荒凉,只有远处一片片庄
2024-04-16 05: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