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赵风斌 陶一中
1月14日上午,唐古拉地区滴水成冰,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沙尘漫天飞舞。11时许,在海拔4955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北站站台,格尔木电务段唐古拉信号工区的小伙子们整齐列队,工长廖旭正在布置将要进行的“天窗”作业。当天,他们要对唐古拉北站的室内外信号设备进行集中检修。
“今天天气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冻保护,穿戴好防寒帽和手套,检修时一定要仔细。”廖旭叮嘱说。
唐古拉信号工区管辖着青藏铁路布强格、唐古拉、唐古拉北3个高海拔车站的33架信号机、16组道岔、32个轨道区段和所有信号机械室设备的日常养护任务,管内平均海拔4780米,工区按月实行倒班制,12名小伙子平均年龄只有29岁,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小集体。
“站控已转,可以上道作业。”11时30分,听到驻站联络员王鹏辉的通知,小伙子们立即带好工具,按照分工,分头开始了对全站道岔的检修。
在东咽喉1号道岔处,信号工冯坤熟练地打开转辙机盖,联系王鹏辉来回转换道岔,进行密贴压力、尖轨开程、道岔表示缺口的检查测量,并在小本子上记录下每一个测量数据。完成外部设备检查测试后,他拿出一个小油壶,开始对转辙机内的滚珠丝杠注油。注完油,他又对自动开闭器的动静接点进行擦拭试验,手上动作干练利索、一气呵成。
冯坤出生于1997年,来自山西大同,在工区中年龄最小,平日里,大家对他关爱有加。2022年1月,当第一次来到唐古拉时,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冯坤头晕目眩、彻夜难眠,没有丝毫胃口。一个多月的日夜煎熬后,他才慢慢适应,再现生龙活虎的样子。工作之余,他手不释卷,刻苦学习业务,很快成为同批青工中的佼佼者。
在1号道岔电缆盒处,廖旭正在对着图纸逐根检查核对箱盒配线情况。对电缆端子标注与图纸有出入的,他一一在记录本上做好记录。核对完,他又拿出一把小套筒,开始逐个紧固配线端子,并将每一根电缆线都小心归置平整。
与此同时,在车站西咽喉,其他3名小伙子对2号道岔的检修也在紧张同步进行。
中午时候,随着天气转阴,空气越发寒冷,小伙子们呼出的哈气早已在眉毛、发梢上结上一层厚厚的冰霜。由于极度缺氧,他们个个气喘吁吁,但是检修依然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全站道岔试验良好,设备一切正常。”在距离“天窗”结束还有30分钟时,王鹏辉通知大家。小伙子们又快速向信号机械室集合,开始对组合架继电器压条、侧面端子及电源屏地线紧固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完,他们用小毛刷对室内设备一一进行清扫除尘。
12时30分,两个小时的“天窗”全部结束。小伙子们收拾好工具,驱车缓缓离开唐古拉北站。
此时,车窗外依旧寒风呼啸。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