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一切胡礼悉禁勿用”的明朝,到底跪不跪?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27 09:0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洪武四年末明廷发布诏令要求,“一切胡礼悉禁勿用”。一些人据此解读明朝恢复了蒙元之前的汉家传统,不再要求以及流行“跪礼”了。这要么是想当然,要么就是故意的断章取义。

“一切胡礼悉禁勿用”的明朝,到底跪不跪?

上言皇帝进登大位 … 通赞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百官)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山呼、再山呼。跪右膝、出笏、赞俯伏兴平身,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注:“兴”指恢复为拜之前的身体姿态《大明会典·卷四十五》

从《大明会典》记录的明太祖“登极仪”可以看出,大明不仅从一开始就在“跪”,而且还用的是“胡式跪” -- 单膝跪地(使用这种跪姿的登基大典,除了蒙元只此一例)。

随着大明的建立,朱元璋才慢慢意识到蒙元的跪拜礼仪早已深入民心,“上以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这有悖于他“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理念,所以才有了禁用胡礼的诏令。

但是禁用胡礼,并不是禁止跪拜、也不只是单禁“胡式单膝跪”,而是重订整个跪拜礼制。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朱元璋沿用了元朝面君跪奏的制度,“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在元朝之前,官员们君前奏对不用跪,而宋之前还有座,秦之前君主甚至会起身相迎。

“一切胡礼悉禁勿用”的明朝,到底跪不跪?

朱元璋是要求不能胡乱行礼或见人就跪,要体现出尊卑的差距,不是什么“尊者”都能受“跪”的。

当官员因公事面见时,如果品秩差在一品,卑者居右行揖礼(举手齐眼并躬身)两次,尊者居左受礼后答礼一次。当差距在二品时,卑者居右行揖礼两次,尊者就可以少讲点规矩,身姿动作可以偏就个人,“答受从宜”。

品秩差到三品,卑者需居“下”行礼,尊者则可享受“上位者”的感觉了。品秩差高于三品后,不仅尊者可以坐而受礼,有事禀告,卑者还得跪着说、跪着听以及跪着答话,直至尊者命其起身或告退。

如果官员在非公场合相见,原则上不许跪,除非两者的私人关系达到了这个程度(如亲属辈分、主仆等)。至于平民(无功名者)见官,如果是公堂之上则民需跪。如果是寻常遇见,则民只需主动回避并不惊扰官员即可。

注:古时君主坐北朝南,所以北为“上”、南为“下”。臣子立北朝君并分为左右两列,明朝效仿唐宋旧制“以左(东)为尊”。

由上可以看出,朱元璋并不是反对“跪”,他是反对行礼无视或模糊朝廷、皇帝赋予的权柄差异(或者说朱元璋只想让皇权“受”跪)。朱元璋针对皇族给臣民们定的特别礼制,更能说明这个观点。臣见君行五拜礼,见亲王、东宫四拜 ……《大明会典·卷五十九》凡朝臣奉旨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若使臣道路本经王国,故意迂回躲避,不行朝王者,斩。《皇明祖训》

“一切胡礼悉禁勿用”的明朝,到底跪不跪?

首先,朱元璋要求“见”高级皇族,不论多大的官都得跪。而元朝之前,官员们一般在朝觐皇帝、东宫、诸王这种隆重仪式中才需要跪。其次,官员们不仅到藩地公办时需要跪拜王爷,就算只是路过藩地,也得停下来跪拜藩王们后才能接着走。

至于平民见皇族当如何,虽然朱元璋没有明说,但以他对藩王暴虐藩地军民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太可能重现宋朝那种“都人望见乘舆,抃跃称万岁”场景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杠这里的“拜”也是揖礼,不是下跪磕头。那么来看看明朝官定启蒙教材《童子礼》是怎么解释的,“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两手齐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首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后拜。其仪度以详缓为敬,不可急迫。”

综上可以看出,明太祖不是心疼臣民们的膝盖,他是将跪礼视为一种特权的表现。不过不论太祖本意如何,他这种约束跪拜的态度应该是利好大明臣民的吧。但历史表明,明朝臣民无视了太祖的关爱,慢慢喜欢上“跪”了。

大家都知道海瑞有个绰号“海笔架”,也都清楚这个绰号的来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绰号对应的事实?不正是“跪”已经成为当时的常态嘛,不然海瑞的不跪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了。

到正统朝官员们就开始无视太祖“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亦不许与外官交接”的规定,争先恐后的跪在汪直的脚下。此后不仅朝廷官员跪拜权阉、得势宦官成为必需,连不知廉耻的“认爹”都常态化了。

“一切胡礼悉禁勿用”的明朝,到底跪不跪?

随着皇帝和朝廷进一步回收军权、地方行政权,别说巡抚、总督这种封疆,连有直言朝廷之权的七品御史身边都跪满了地方官员和士绅。情况恶劣到倒逼朝廷下禁令,“嘉靖八年令,巡按、御史於守令官,不许作威挫辱。知府相见,不许行跪礼,凡官员公座”。

万历二十三年吴县(现属苏州)县令袁宏道在写给友人的信里这么吐槽上官来巡时的频繁下跪,“苦膝欲穿、腰欲断、项欲落,嗟呼,中郎一行作令,文雅都尽”。对比他的遭遇,就可以想象海瑞的“另类”了。

那么平民呢?

在元朝之前,除开约定俗成的谦称,平民一般自称“吾、某、我”,除此之外年龄大的也会自称“老身、老汉”。到了明朝平民见官员缙绅,基本都只敢自称“小人”,呼对方为“大人”或“老爷”。叫官职也会在后面加个尊字,如“某县尊”。

在这种主动示弱的语气和心理暗示下,你说平民有多少会像“海笔架”那样或者说超过他,以白身见官而挺直腿弯?

之所以会这样,无非是两个原因“媚权”和“奴化”。

皇帝通过不断集权,让臣民获取任何利益都需仰仗他的“恩赐”。所以不入流的阉人只能有幸沾上皇帝一点光,也能摇身一变成为人人艳羡、巴结的对象。除此之外,皇权通过控制的科举教育,向民众潜移默化地灌输尊卑观;通过各种约束人生的律令管束(如户籍、路引),固化民众“卑”的地位,让他们愈发的依赖和迷恋皇权。

所以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是真,但“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就没那么真了。他不过是在继承历任皇帝遗愿,弱化、奴化各阶层以便更进一步的集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叫拱卫司,是负责保护皇帝皇帝安全的一只部队,后来被朱元璋改名为亲军都尉府,掌管皇帝的出行仪仗队和保护朱元璋安全。朱元璋的人生路程是个幼小饱受欺凌在恨意中长大的人,还俗参军后,
2024-06-26 17:23:00
明朝的南北榜案最后什么结果
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案,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场政治冤案,是在洪武四大案中的蓝玉案的余波,而到最后朱元璋也没有处理恰当,反而酿成了日后大明中后期最著名的党争。南北榜案又称“刘三吾舞弊案”
2024-06-26 10:08:00
为何大明宝钞流通时间如此之短呢
...渐渐完善,成为市场交易中的正式流通货币。到了明朝,朱元璋借鉴了元朝的纸币政策,也发行了“大明宝钞”,但是却没能维持多久,在洪武末年纸币政策就宣告失败。为何大明宝钞流通时间如此
2023-05-20 10:27:00
明朝中后期清官生存现状:海瑞贫穷到无钱养家
...是在中后期,若是当一个纯粹的清官,那基本就得要饭,朱元璋制定官俸的时候,是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了一定评估的,对市场环境进行了一定的估算,朝廷所分发的俸禄是足够官员正常生活的,而且
2023-11-15 14:51:00
明朝腐败:俸禄制度与贪污风气的关系
...和当时官员的俸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明朝的建立起源于朱元璋在元末时期农民起义,当时胜利后的朱元璋便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他见证了百姓们因饥饿而死去,甚至亲人也因
2023-11-04 08:33:00
朱元璋的多子多福梦想,皇族待遇与明朝的兴衰
...令他只能靠卖字画来维持生计。明朝官员的薪酬标准是由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他将文武百官分为九品,从一品到九品又分为18档,并且把不同品阶的官员的俸钱刻在石头上昭示天下,让后代继任者
2023-09-25 04:41:00
明朝短命君王朱高炽,用一年时间解决四大难题从而名垂青史
...结论,那是因为他用短暂的在位时间,解决了四大难题。朱元璋自从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对于定立储君的问题,他表现得有一些差强人意,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
2023-10-03 14:20:00
朱元璋制定的薄葬规矩影响后世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推翻了前朝推翻蒙元统治,为之后的洪武之治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出身并不好,父亲只是贫农,小时候的朱元璋经常受冻挨饿,生活艰苦。由于朱元璋家里贫穷无法念书,
2023-10-03 15:55:00
朱元璋干掉10万贪官,为啥都不能杜绝贪污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铁腕手段治理国家,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其反贪决心之坚定、手段之严厉,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位期间,因贪污被处死的官员多达数万。然而,即便如此,
2024-04-24 17:0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