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刘苏文 刘欣雨
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科学技术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艺术的进步常常借助于科技的突破与创新。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产出更加优秀的设计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鲜明特征。
坚持培根铸魂,注重文以载道。思想内涵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目的,艺术设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表其所在”的传承活化,更在于“谋其将往”,带动多个产业的创新发展。数字时代的艺术人才培养要遵循这一理念,让学生懂得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是艺术的灵魂。艺术设计教育,既要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要的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用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科技越是发展,艺术人才驾驭技术的能力越显得重要。当前,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不断延伸,科学、人文与艺术多维度交叉融合。艺术设计教育要重视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类课程,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引导学生创作有人文底蕴、思想内涵、科技新意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更好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
注重实践导向,加强能力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既要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又要成为工程技术的行家里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设计师的角色正在从单一提供工程设计方案转向全方位的设计、施工、管理服务,需要建立大工程观。艺术设计专业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景观设计(室外)、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家具设计等方向,包含了材料构造与材料工艺、工程列项及施工、模具成型、装饰构造、预(决)算等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在知识上有连贯性,在实践操作中更是一个复杂体系。比如,不了解材料工艺就无法绘制施工图,不掌握工程施工的列项就无法计算施工面积,没有面积就无法计算工程的预决算。在教学过程中,各个课程分阶段、由不同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对独立。基于此,要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视角出发,以虚拟现实工程项目分析、实际工程项目现场教学实验等为牵引,促进课程内容的联动衔接,接续好课程间的知识断点和时间错位,完善学生的专业设计思维,不断开阔创作思路、提升艺术表达。
强化集成思维,促进融汇交叉。成立课程集群教师组,找出课程之间的关联点,把知识节点融汇交叉,合并解决疑点难点问题。比如,学生在完成文化遗产类工程项目实践中,将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列项内容与面积计算规则和造价组成遇到的相关问题串联在一起。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分析、识图、列项、预算、决算和设计成果落地,课程集群教师组跟踪指导,实现教学、实验、工程各环节的协同集成。在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与内容创作、营销传播、管理运营等紧密联系,从业者既要有艺术专业能力,也要有产业运营视野。学校可与行业协会、优秀企业开展常态化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还可以跨院、跨校组建项目团队,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用好虚拟现实,提升教学效果。技术类课程教学最理想的方法是提供“现实工程环境”的学习场景。为解决课堂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和相对应的实践技术环节难以同步的问题,可以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多维的空间效果,通过佩戴VR头戴设备获得全息、高质量的可视化工程效果图,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性。虚拟现实技术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以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方式创作心目中理想的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通过参数、标准、材料的选择,大胆创新构建,比传统的物理建模或实验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
建强师资队伍,畅通交流渠道。培养“艺术+科技”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呼唤。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占比、理工科师资尤其是信息技术优质师资储备、艺术和科技师资交流互通、学生实践机会创造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变学科专业独立发展的思维定式,打破过于细化的专业壁垒,建立聚焦前沿、引领发展的学科集群。要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根据学校学科底蕴、行业发展趋势,广泛汇集校内外资源,持续充实师资队伍,优化教师专业结构,以项目组、课题组等形式将各课程、各学科教师凝聚在一起,达到“1+1﹥2”的效果。要更新教案教法,既注重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又与时俱进融入最新科研成果、行业探索,让学生把基础打得更扎实、视野拓得更宽广,锤炼过硬本领。要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联合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等共建科技赋能艺术的载体,以工作坊、夏令营等形式邀请师生共同研讨、创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艺术与科学碰撞出的思维火花转化为新颖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2021JSJG347〉、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1YJA760038〉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09: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