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细如发丝可穿针,多味挂面是空心
十年揉抻,他的“面”上功夫更精深
经过二次拉长的挂面细如发丝。
在“三农”领域,在小城乡间,有许许多多的工匠,守一个岗位,做一种技艺,恒久不辍,匠心独具。
匠心,体现的是工匠精神,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匠心的养成,离不开工作或者职业本身的乐趣,也离不开市场需求、人们认可。社会评价高,从业者才更有成就感。讲述乡野匠心的故事,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匠心价值,让劳动精神得到更多尊重,让乡村发展更具创新活力。
“这是菠菜面、胡萝卜面、低盐面、儿童面,还有刚刚研制成功的灵芝面。”5月2日,临清市康庄镇的刘志超指着展示架介绍。他是福寿长空心挂面厂的负责人,也是康庄刘氏空心挂面的第九代传承人,做挂面已经有十年时间。
除了目前的十余种口味,他还想把聊城“新三宝”——东阿阿胶、冠县灵芝和临清桑黄揉进挂面里,目前灵芝面已经试制成功,阿胶面还在研制中。“空心挂面是我们临清康庄镇的特产,‘新三宝’是聊城的名片,我想把它们结合起来,用老手艺创出新产品。”刘志超笑着说。
临清康庄镇的手工空心挂面很有名,细如发丝,老少皆宜,当地人称它为“进京贡面”。据《清平县志》(清平为临清旧称)记载,康庄空心挂面始于明洪武年间,兴盛于清乾隆年间。有临清籍官员回康庄省亲,曾将家乡的空心挂面进贡皇宫,颇得赞赏,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御批其为“贡面”。
“‘进京贡面’就是我们刘家前辈做的,这个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下来。”刘志超揉着面,自豪地说,“国学大师季羡林小时候和俺姥爷住对门,以前长辈们去北京看望季老,都会带着家里做的挂面。”在刘志超的记忆里,以前都是在家里做面,挂面的杆子是木柴树杈,醒面的池子是麦秸泥垒的,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生产挂面。2014年,刘志超正式接管家里的营生,第一件事就是注册了“福寿长”商标,建起福寿长空心挂面厂,最近还注册了“刘氏匠心面”商标。2020年,他的挂面技艺被评为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志超说:“工艺还是传承了上百年的工艺,但制作环境、生产流程、产品研发都得走上标准化的道路。”挂面厂面积不算大,但规划得井井有条,和面间、醒面间、晾晒间、工具间、更衣室……每个房间都干净明亮。从一盆面粉到细如发丝的挂面,需要十六道工序,整个流程下来需要8到12个小时。“一般都是一大早开始忙活,中间也没空休息。现在天气热,醒面时间稍微一长就不成形了。”刘志超戴着发套、口罩,揉面揉了20分钟,喘气也有些急促。
谈起新产品研发的缘由,刘志超说:“一切都是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提倡低盐饮食,他就通过调试面粉、盐的类型和比例,把盐分降到最低;儿童需要补充营养,他就制作了蔬菜面、钙铁锌面;药食同源的聊城“新三宝”有很好的保健功效,那就把它揉进挂面里……“研制一款新口味的挂面,会经历无数次失败,味道古怪、面团太软、太硬,做不成面都是常有的事。”刘志超搓着面条说。
经历了和面、揉面、醒面、搓条等4个小时的工序后,终于到了拉长风干的环节。刘志超架着面条,挂到风干晾晒的库房里,他握住下面的木杆往下一抻,原本5毫米左右粗的面条被拉到不足半毫米,灯光照耀下,犹如一匹洁白的布。刘志超站在挂面后,额头也沁出了汗珠:“其实我只做传统挂面就守住了这门手艺,但老手艺传承下去,必须要改革和创新,费点力气也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9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