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人工智能赋能
助力学生计算思维发展

名师名片:鲁杨,武汉市育才小学综合学科大组长,武汉市“十佳”备课组长,江岸区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
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也“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走进我们的家庭,成为日常生活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顺应这一时代变迁趋势,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孩子也应在培养模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成为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字时代原住民基本素养的必备构成因素。具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竞争与时代的挑战。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呢?
■ 项目驱动,经历计算思维过程
计算思维根植于真实情境中,成长于现实生活中。学生要在真实问题的牵引下,去经历项目主题选定、计划制定、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评价等过程,实现计算思维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学生参与的项目活动,要能够生成具有探究意义的深层次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可以生发出若干子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助力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
项目活动所体现的主题任务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能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生活风貌。学生能够从真实生活情境中寻找关注点,生成创意,对真实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描述所探究的任务,将任务抽象化,并对任务进行逐层分解,来实现任务的逐步达成。借助自然语言、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将任务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可以有效规划任务,利于学生进行任务求解。
■ 资源整合,支撑计算思维培养
我们应打破以往教师提供资源,学生被动接收资源的局面,努力拓宽学习资源的供应渠道,鼓励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资源,发展计算思维。
从生活世界中开采课程资源,挑选信息热点,学生能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刺激,并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进去,进行动态生成,让探究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种资源,体现学生对校外各处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探究,既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的;既可以是已经归纳出来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学生不要仅拘囿于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应放宽学科界限,突出学科交叉性,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相关问题,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相互融通,增加学习的容量,拓宽学习的内容,扩大视野面。
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学习资源,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路径。学生对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AI知识,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问题的聚焦与算法的优化,发展计算思维。
■ 平台搭建,助力计算思维发展
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平台支撑,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助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倡导小组合作。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采取学生互动和小组合作形式,按照一定规则,依托个性差异与特点,自主选择小组角色,以学生小组为“学习细胞”,进行信息的表达与交流,进行数据的组织与分析,积极探究任务的解决途径,制定各个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活动,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延伸至课后,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巧用数字平台。依托数字平台,学生可以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动态,针对项目主题开展线上(各种论坛、社区、平台、空间等)和线下(如各种交流活动等)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与算法设计,对方案进行优化。交互性强的数字平台,还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进行方案的反思与算法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让我们共同营造合适的环境,来助力学生的计算思维发展,让他们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3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