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跟随李世民的日子里,魏征充分展现出“危言正词”的谏臣之风,史书记载“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即便李世民发怒,魏征也不会表现出丝毫的畏惧,最后只好收起君威,这让李世民感到很难堪。
根据《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记载,李世民登基称帝后不久,便“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他对魏征的器重超过了很多重臣,和李世民讨论国家政事时,魏征的表现往往为“性又抗直,无所屈挠”,他经常提出不同意见,说话也比较直接,君臣二人的谈话基本没有舒适感。
又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记载,贞观二年的一天,李世民曾在朝堂上当着群臣的面自夸道:
“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羣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李世民说完这番深刻的自我评赞后,大臣们连连点头称是,魏征则板着一副脸说道“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他认为李世民的兢兢业业确实是唐朝走向盛世的重要原因,但需要一直保持下去,这是当着群臣的面直接对李世民进行敲打。
很显然,魏征的有些谏言过于刚直,他也很少考虑说话的场合。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出嫁时,他想增加礼数,朝中大臣皆同意,唯有魏征认为古制不可逾越,于是据理力争,李世民只好选择罢朝。回寝宫后李世民愤怒的说道:“会须杀此田舍翁”,他被彻底激怒。
尽管李世民多次因魏征的激烈言辞产生负面情绪,但魏征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据《贞观政要·卷二》记载,魏征曾当着李世民和其他大臣的面说过: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指魏征)之所以敢于直谏,是你(指李世民)引导我这么做的,要是你不接受我的进言,我根本就不会冒着触犯禁忌的危险直言不讳。
魏征的言外之意其实就是:既然想当明君,就要能忍,我说话再难听也要听得进去。在魏征看来,他的直谏是李世民成为明君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他忽略了一点:李世民毕竟是人,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过于激烈的言辞真的会激怒别人,有些谏言其实是能通过一番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效果甚至会超过义正言辞。
古代时期的读书人大部分以留名青史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魏征通过在公开场合给天子以义正言辞的提醒来实现这一追求。《大唐新语·卷十一》对魏征描述是:
“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而且魏征是在四十七岁时正式效忠于李世民的,他的很多谏言是在四十七至六十岁时对李世民说的,处于这个年龄段,人的心智早已成熟,魏征不可能不明白话该怎样说的道理。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魏征有些时候的谏言其实是为了出风头。像李世民在大殿上自夸以及想增加自己女儿出嫁的礼数这类事,就算喊破大天,也不过是日常琐碎。
由于引起君臣双方冲突的矛盾点较小,魏征的行为空间便得以变宽,本来不该提醒的他去提醒,本来没有必要反对的他去反对,以此在群臣中彰显出他的刚直不阿,很大程度上讲,这是一种出风头心理在作祟,不过笔者并不否认魏征的大部分谏言是语辞恳诚、切中时弊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魏征的直谏之所以能够闻名于唐初政治舞台,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贤明,汉朝王符曾在《潜夫论·明暗》中指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他成为天子后基本上是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治政驭臣的价值准绳,魏征等一帮直言不讳的谏臣因此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2 00: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