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明镜自照’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2 21:2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明镜自照’的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一代明君,在他身边,有着像魏征那样的诸多谏臣,他积极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堪称中国历代君主之典范。在他心中,始终有一面镜子在警戒、提醒、劝勉自己不要有过失,不要犯错误。

魏征是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大业的谏臣。太宗视魏征的谏言为镜子。《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十五载,魏征死后,他望哭尽哀,感念不已,自制碑文写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以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他在位二十三年,进谏官员不下三十五人,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王劝,张玄素、李大亮、戴胄、师古、李百药、禇遂良、朱子奢、马周、于志宁、杜正伦、孔颖等臣都向他进过谏言,每每都有采纳。仅魏正一人所谏二百多件事,往往都能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起到重要作用。

值得称道的是,太宗到了晚年,还以魏征的两疏(十渐疏,十思疏)为镜子,作书《帝范》十二篇,同样以史、人分述,作为教育太子的遗训,让儿子继位后经常对照,当个好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明镜自照’的

李世民经常以铜为镜,反窥对照,强调要正好衣冠。

此处“正衣冠,是以物喻义。主要指对照自己勤俭、洁身、廉洁、德行等方面的情况。太宗时时事事以节俭为准绳来警戒自己,在《帝范》‘崇俭第八’写道:“身处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应常存节俭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坏政败国,”“骄奢恶欲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势必导致身死灭国的惨剧。”李世民深知,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是皇帝的通病,但他不然,在节俭,廉洁问题上,能够率先垂范。

他在宫中带头实行节俭开支制度,太子所在的东宫也不例外,费用大的紧凑,时常捉襟见肘,乳母安夫人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他坚持公正,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而网开一面。

他不仅对太子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公主也是如此。爱女长乐公主出嫁时向父母提出,所配嫁妆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加倍,起初太宗心想,女儿在贞观盛世下出嫁,要求并不为过,答应加倍资送。魏征得知,认为不可,劝谏道:“陛下资送公主,反视长公主(皇姊妹)加倍,臣意窃为未解。就是说,长幼有序,陛下如果资送公主加倍于皇姑的嫁妆,让我不解?太宗将此话告诉了皇后,长孙皇后对魏征谏言大加赞赏,告诉太宗,魏征劝谏实为社稷,陛下不可不从。太宗乃改变主意,改令减损资奁(读lián,即减少出嫁时带到婆家的财物),并奖赏了魏征。

在太宗率先垂范带动下,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自贞观元年至四年,唐室大治,诉讼人数少,全国断岁死囚(死刑犯)止(只)二十九人,几至刑措(几乎置刑法于无用),这种贞观王朝强盛的局面,我国任何王朝所无可匹比的。

李世民经常以古为镜,自觉对照,强调要从中见知兴替

《资治通鉴》建亲第二载,太宗对李治说:“凡事不去吸取古人的经验,而能做到长久平安的,闻所未闻”。多么精辟的话语,一语中的,听来让人心服口服。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雁门关他救过隋炀帝,封过秦王,亲历了灭隋全过程,对随末炀帝违反天道,昏庸残暴,朝纲不整,天下大乱,四海之内分崩离析,隋朝随之而灭亡的教训耳濡目染,所以他能以隋亡为戒,告诫自己要做一个明君。他在《帝范》中,例举了春秋战国至隋朝的27位帝王将相正反治国和为臣的事例。如:尧、舜、禹、商纣王、伯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辅佐商汤的伊尹、助周灭纣的吕望(姜子牙)、辅佐齐国的管仲、齐桓公、秦始皇、秦大臣淳于越、楚霸王项羽及部将丁公、汉高祖刘帮、张良、韩信、萧何、汉宣帝刘询、诸葛孔明、曹操、魏文帝曹丕的大臣辛毗、汉成帝刘骜的安昌侯张禹、大臣朱云、隋炀帝杨广等等。太宗用这些帝王将相打天下,得天下,失天下,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成败原因,对照告诫自己。尤其针对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穷奢极欲,百姓困穷,社稷为墟”导致王朝倾覆的现实教训,更加深情而真诚地告诉太子李治: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这段话是说:我即位以来做得不好的地方很多:珠玉,眼前没有断过;劝格榭,屡屡兴建,一个处又一处理;犬马猛鸟,再远也要没法弄到手;巡游各地,烦劳四方供给食宿。这些都是我犯的最大过错,千万不要拿我作榜样而仿效。

李世民经常以人为镜,勤于相照,强调要知其得失

《贞观政要》卷二求谏第四载,太宗对公卿们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换句话讲:人要想对照自己,必须有一面明镜。君主要想知道过错,必须要借助忠臣的谏劝。正因如此,太宗把魏征视作使自己洗心革面,纠正失误的忠臣,不可或缺的“明镜”。

贞观初,他对魏征的忠诚为国大加赞赏,尤其依赖。对魏征发自内地说过: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有二百多件事,都往往符合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又怎能做到这样?

魏征死后,贞观十八年,太宗不听劝谏,一意孤行,亲自临驾攻打高丽受到重挫,虽攻下十座城池,杀死高丽兵四万多人,将七万人户口纳入中国。但唐朝将士死了二千余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最后没能取得胜利,严重的事实使太宗受到深刻教训,不由得回想起了魏征在世的诸多谏言,感慨不已,后悔不及,由衷地发出了“魏征若在,必不令朕有此行”的长叹。于是遣使至魏征墓前致祭,并亲加慰赐魏征妻子。

资治通鉴卷194唐纪十载,太宗要派遣大臣巡视全国考察地方官吏,李靖推荐魏征,太宗说过:“征箴规朕失(针砭规劝朕的过失),不可一日离左右”。于是派李靖等十三人出巡。

太宗还认为“人苦于不能了解自己”,以忠贞进谏的人为镜子,可以认识到自身的正确和错误。

贞观六年(632年),太宗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我做错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明镜自照’的

以上仅是魏征所进太宗谏言的部分摘录。笔者认为,1300多年前唐太宗曾经器重魏征、明镜自照,在开创贞观之治局面中得到的“以铜为镜,要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的深刻体验,至今不失其参考意义。如果说这是为君之道的话,那么党内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就是建党之道、为民之道。如今的照镜子,是根据新时期反腐败斗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提出来的,其内容、范围、要求、严肃性、复杂性、持久性有了更多更大的扩展,因而,党抓教育处理的力度有了更多更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威望普遍有了期待。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对象、标准、责任、目标,已经普及到党风党纪律、各项规定、批评与自我批评、纪律检查、监督等各个领域,达到了全覆盖。全新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正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3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魏征与李世民:一代名臣的身后是非
前言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被传为千古佳话,二人之间的互相提携和忠言逆耳的交流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然而,在魏征死后,李世民看到他留下的一本册书后,勃然大怒,并当众表示“给
2023-11-28 14:57:00
此人称自己只想做良臣不想做忠臣,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赐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
2023-04-23 12:42:00
魏征直言进谏,奠定“贞观之治”基石
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怒骂中丞黄莆德参:难道让宫中的人都剃掉头发,你们这群人才会满意吗?说完这句话,李世民当即要以诽谤罪处罚黄莆德参,好在这个时候魏征站了出来,他的慷慨陈词,
2023-11-15 14:20:00
魏征:唐太宗的明镜,文贞的直言不讳
他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病死后,赐谥号“文贞”。是历史中难得的敢谏之臣。他敢于不断地犯颜直谏,所讲道理深刻,言语犀利。有时甚至会直白到让太宗受不了,恨恨欲杀之。他在
2024-04-18 06:00:00
唐朝时期为何会出现“贞观之治”的景象呢
...征很正直,就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公元626年,有大臣向唐太宗建议说,有些16岁以上的男孩,虽不满18岁,但长得身材高大,也应征之入伍。唐太宗准奏,但是魏征却扣住诏书不发。唐太
2024-05-20 19:38:00
从直言进谏到沽名钓誉,揭秘魏征的真实面目
魏征:直言纳谏还是沽名钓誉?魏征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也因虚心纳谏而被后人称赞为“一代明君”。魏征从来不会因为李世民是皇帝而
2024-03-16 06:52:00
贞观之治:君主贤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号,而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如今自己当政,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在政治、经
2024-06-08 21:58:00
为何在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将他墓碑推倒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是中国封建史上有名的明君贤臣,二人在君臣共事的17年里(公元626-643年),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塑造了唐太宗纳谏任贤的明君形象,也成就了魏征直言不讳
2024-04-13 21:27:00
李世民还有另一个“魏征”,你知道他是谁吗
...个年纪,将年仅十一岁的徐惠召入宫为妃呢? 别误会。唐太宗则没有这个习惯。他之所以将徐慧召进宫,就是看中了她的才华。徐徽四岁就能背《论语》,八岁就能写出工整的诗词。焕生长得异
2024-04-24 19: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
潍坊廉政文化的精神回响
鲁网11月4日讯(记者 王玉龙)一出名为《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话剧在北京发布,将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清风傲骨,再次推至当代观众面前
2025-11-04 14:30:00
送别!福州走出的学界泰斗走了!她的家族竟然这么不一般
闽江呜咽,榕叶含悲。我国海军舰船应用化学领域泰斗、“人民海军居里夫人式女杰”萨本茂同志,于2025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
2025-11-04 16:1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鱼台县的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园内孝贤阁耸立其中,孝贤阁共四个门。在正门(即西门)孝行天下的匾额下中联为
2025-11-04 17:39: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少陵台。少陵台位于城内中御桥东。公元742~756年,杜甫3次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
2025-11-04 17:43:00
武当山老君洞:一部藏于山林的千年道教石刻史书
在武当山,除了金顶的辉煌和南岩的险峻,还隐藏着一个连许多本地人都未曾踏足的千年秘境。它藏于景区琼台公路旁的密林深处,没有拥挤的人潮
2025-11-04 18:06:00
“捐给博物馆全社会都能看到才有意义”“捐赠达人”再出手 西安八办入藏一批珍贵证章文物史料
11月4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证章捐赠仪式”。陕西省戒毒管理局的李轩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捐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
2025-11-04 18:42:00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