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一封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0 21:1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占据绝对优势时,李自成部对攻克北京有着十足的信心。李自成部的首领们甚至认为攻克北京的时间只能提前,不能延后。攻克北京对李自成是一件好事吗?不是好事一件,攻克北京对李自成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李自成对明朝的颓势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朝的颓势不是因为农民军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大明长期两线作战,大明被农民起义军和满清夹在中间然后给活活耗死了。李自成天真的以为大明是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打穿的,但实际上则是满清和农民起义军共同的努力成果。此时的大明王朝虽然与农民起义军和满清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大明对农民起义军的仇恨度明显更高,只是李自成没发现而已。此时的李自成脑子里全是打下北京后,如何做一个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好皇帝。

不打北京,大明就依然被夹在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的中间然后起到一个屏障和缓冲带的作用,这样是有利于李自成的,因为给李自成运营的时间更多。打下北京,李自成也不可能彻底覆灭朱氏家族,反而会陷入到与大明一样的囧境当中,那就是身处北京然后被满清和在江南的大明残余势力所包夹。如果李自成牛逼到一打二,那李自成打下北京是没毛病的,但李自成的硬实力根本没牛逼到能一打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都被活活耗死了,更何况一个李自成。在打下北京后,李自成部所面临的局面跟当初两线作战的大明是一模一样。说难听的,打下北京,李自成注定要重蹈崇祯帝的覆辙。崇祯帝是上吊死的,李自成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死的也挺惨。

被冲昏头脑的李自成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剖析,但他的军师李岩却很清醒,李岩曾建议李自成先别拿北京,李岩的战略是平定北京以外的势力(这个势力包括江南的明军和张献忠以及其他路的农民起义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再取北京,最后与满清对垒。李岩的战略是最切合实际的也是最扎实的。李岩步步为营的战略虽然会让李自成晚登基几年,但李自成一旦登基,江山就会很稳固。但李自成就是不听,刘宗敏他们也不听。李自成是为了当皇帝,刘宗敏他们则是图攻下北京后分大蛋糕。北京一日不拿下,李自成他们就要当一天的流寇,这对于李自成和刘宗敏他们来说是毫无利益可言的。

聊聊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一封信

李自成

李自成不听李岩的建议,但他依然有机会避免失败,这个机会就是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信。多尔衮的这封信完全可以让李自成避免失败,但李自成还是一意孤行的去攻北京了,只能说李自成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在李自成要打北京之前,多尔衮曾派使者给还在榆林的李自成送去了“国书”。我为什么要把国书二字打上引号?大家都知道国书是什么意思,此时的满清只不过是一个盘踞在关外的少数民族,虽然经皇太极的努力发展后,满清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文明和社会发展,但满清还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存在,此时的满清距离一个“国”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但多尔衮在给李自成的书信时却赤裸裸的用了“国书”形式,这足以可见满清的巨大野心。如果李自成足够聪明,那从“国书”这一点上,李自成就应该对满清加以十万分的小心,最起码也应该提防满清。但李自成部根本就没把“国书”二字当回事。

多尔衮的信使到了榆林后,李自成已经率领大家离开了榆林,此时的李自成已经攻下了太原、大同等地,只要拿下宣府,李自成进入北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因为李自成没在榆林,多尔衮的信使就把书信交给了在榆林的王良智,这个王良智是李自成的大都督,王良智是李自成部的核心人物之一。因为李自成不在榆林,再加上当时的人们都对满清怀有敌意,王良智怕满清有诈,索性就把满清的国书拆开看了。看完满清的国书后,王良智有点懵,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决断。因为满清的国书已经被自己拆开了,王良智自然不可能在转交给李自成,毕竟李自成是一把手,没经过老大的同意就拆开了满清写给老大的信,如果被李自成知道,那李自成肯定认为王良智不懂尊卑、不懂规矩,这是明显的越界行为,什么下场不好说,但被处罚一顿是肯定跑不了的。王良智耍了个小聪明,他把国书退给了满清并且给满清的使者写了一封回书,在回书的内容里,王良智明确表示会把满清国书里的内容如数转达给李自成。历史上没明确记载王良智到底把没把满清的国书内容如数转达给李自成。但王良智肯定是转达了,为什么我这么笃定?作为李自成的下属,为了农民起义军的未来,更为了自己的未来(这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良智有什么必要和理由不把满清的国书内容如数转达给李自成呢!举个最直白的例子,二把手去开会,开完会后,二把手敢不敢把会议精神和内容不传达给一把手?答案是肯定不敢。再小的事,二把手也得传达。如果不传达,真要是出事了,二把手根本承担不了责任。为了避责,二把手也得传达。王良智肯定也是这种心态。

聊聊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一封信

多尔衮

李自成对满清国书内容有何态度?肯定是没任何反应。如果李自成反应过来,那他肯定不会打北京。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书信内容是这样的: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併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顺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从这个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多尔衮借用顺治的名义给李自成写的这封信。内容翻译过来大致是这样的:大清皇帝致书给盘踞在大明西方的各路农民起义军首领,朕与你们隔着千山万水,虽然听说过你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朕对你们不是很熟悉,所以这封书信里没有提及你们的具体姓名,还希望你们不要介意。朕写这封书信是为了与你们合作共取中原,如果一起拿下了中原,我们一起共享富贵,不知尊下意见如何,希望尊下能写封书信然后派遣使者到大清表达你的态度。

多尔衮这封书信表达了很多,咱们来一一剖析一下。第一,皇太极生前,满清内部是有巨大矛盾的,皇太极与阿敏,莽古尔泰等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封书信里,已经提到了顺治帝(顺治其实就是满清内部为了平衡的一个政治产物)和大清国(以国自居,这说明满清内部有庞大的野心),这说明满清的内部矛盾已经最小化了,至少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愿意暂时放下仇恨继而统一目标,这个统一目标就是进取中原。如果李自成可以读懂这些,那他就应该提防满清,因为这时的满清为了共同的利益,心是比较齐的。一个目标一致的团队就很恐怖了。

第二,满清明确表达了对中原的企图。面对满清这样的巨大野心,在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之际,李自成应该把最大敌人从大明调整为满清。

第三,满清在书信里提及的进取中原计划是与农民军采取合作的方式。在明面上,满清看起来是同享富贵。但实际上满清则是虚晃一招,满清是想通过采取与农民军合作的方式来麻痹农民军,目的是为了拿下北京继而在进取中原时避免多线作战。满清也知道自己作为异族,如果他进取中原,势必会遭到明朝残余实力,农民起义军和中原各地人民武装力量的奋力反击,这就跟南宋当初抗元是一个道理。面对多线作战,满清自认为赢不了,所以他要借助农民军与明朝的矛盾来减少一个反抗的对手,明朝争取不了,那就只能争取农民军了,毕竟满清与农民军在之前没有太多的军事摩擦,也没有太大的矛盾。如果李自成搞懂了满清的套路,那他就应该联合明朝抗满清,或是把北京当屏障,让大明继续与满清耗着,等到力量积蓄到足够时再攻破北京然后与满清对垒,这样的胜算绝对比盲目进入北京要大的多。要知道李自成是从北京的西面打进来的,也就是宣府,大同这个方向。为了急着拿下北京,李自成压根就没经营这条防线,这条防线在抽调大军进攻北京后基本上就是个摆设。李自成盲目进北京真就是下下策。为什么?大家都该知道己巳之变,满清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古北口外这个路线突了进来。在己巳之变中,满清甚至都劫掠到了山东。这意味着什么?这代表李自成盲目进入北京后,满清可以再如法炮制一次,从喜峰口、古北口外这个路线溜进来,可以打刚拿下北京的疲惫李自成部一个立足未稳。最差也可以占据宣府,大同这个防线然后再堵住山东路线,最后合围北京。如果是这样,在北京的李自成能守住还好,如果守不住,那真是连跑都跑不了。东面,李自成不可能去满清的地盘辽东;西面,宣府,大同防线又被满清占据了;北面,就只能是蒙古草原了,最关键的是喜峰口、古北口外这个小路通往蒙古草原也便捷,这样更方便满清打追击战。南面,通往南方的山东也被占了。可以说如果李自成败退就只剩从天津的水路逃跑了,李自成部还不擅于水战,最要命的是江南的水路距离天津也不远,李自成走水路也是在劫难逃。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李自成能守住北京,那小编所说的这些就都是扯淡了。错了,李自成绝对守不住北京,因为李自成都不了解满清这个敌人。最主要的是在拿下北京后,李自成部全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喜悦当中,放松警惕是必然的。有心打无心而且还是你一个不了解的敌人,李自成是真的没胜算。最最最重要的是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让他失去了大明投降官员的信任,这些投降的大明官员既然能出卖明朝,那自然也能出卖他们本来就心理厌恶的李自成。况且满清还有洪承畴,洪承畴让这些本就没什么操守的大明投降官员再次倒戈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可以说李自成不考虑满清就盲目进北京绝对是下下策。现实当中满清是通过正面战场山海关进的北京,这是因为满清认为山海关的吴三桂是可以招募的,就算打也可以打下来。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屏障,满清能打下山海关?答案是满清真的能打下来。为什么?北京沦陷,崇祯帝自缢,这表明在北方的大明政权是彻底没了。没了中央朝廷的后勤支援,吴三桂是守不住山海关的。当年李自成都差点拿下山海关,更何况蓄势待发的满清。大明以前靠山海关能守住满清是因为有中央朝廷的支持,几千几万人驻守在山海关,一切问题靠朝廷解决,守将负责守山海关就行。吴三桂就不行了,朝廷没了,一切问题都得靠他自己解决,别的不说,单说一个粮草的问题就足以让吴三桂头疼不已。没了粮草,吴三桂就是下一个洪承畴。没了中央朝廷的支持,吴三桂就是一个待价而沽的商品,谁给的价格高,他就把自己卖给谁。真当吴三桂降清是因为父亲的死和陈圆圆嘛!从老年的吴三桂敢反清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吴三桂决不是草率的莽夫。什么父亲的死,什么狗屁陈圆圆,这些只不过都是吴三桂抬价自己的筹码罢了。如果李自成感到内疚就会加大招募吴三桂的筹码;如果满清认为靠这两点可以招募吴三桂,那满清就得给吴三桂报仇的资本。所以说吴三桂才是最精明的。李自成要怨只能怨自己想的不够全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呀!

聊聊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一封信

吴三桂

第四,多尔衮在书信里强调了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这一点。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满清压根就不想承认李自成的政权。如果满清把李自成放到与自己一样的高度,那就应该称把这句话改为“致书于大顺政权皇帝李自成”或“大顺政权闯王李自成”等书语。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如果李自成有脾气,真不应该打北京,应该直接与满清干一架。最差也要提防满清这个傲慢的家伙。

第五,多尔衮强调了併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但多尔衮丝毫没谈及如果双方合力拿下中原后,政权问题该怎么解决,蛋糕该怎么分。只是一个含糊的同享富贵就把李自成给打发了。李自成真应该看穿满清的野心。李自成应该这么想,如果按你满清所说,咱俩合力打下中原,结果到最后我是白玩,因为你压根就没谈过政权的问题。最后,我要的东西还是要靠我自己去打下来。如果是这样,那与满清联合的意义在哪里?最关键的是我把你放进来了,最后为了我要的东西,我还得再把你满清给打回关外,与其这样还不如联合大明灭了你满清或是我步步为营,自己打江山。总之一句话,满清的野心是赤裸裸的,足以让人引起重视,但李自成就是没当回事儿。有人说有些历史记载曾记录李自成曾想和大明议和。别搞笑了,好嘛!唾手可得的东西,你会吐出来嘛!先不说这段历史是否存在,就算存在也肯定是李自成漫天要价,目的就是让崇祯帝接受不了从而拒绝。目的是什么?这个很简单,李自成想告诉全天下人,我也想跟大明联合抗满鞑子,为此我都放弃了我唾手可得的龙椅,我提几个条件不过分吧!你看,我李自成是爱国的。但崇祯帝不答应,你看,责任不在我,全在崇祯帝身上。崇祯帝不答应是把农民军视为最大的敌人,崇祯帝认为内部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这是典型的瞧不起我们农民阶级。舆论再一造势,农民阶级势必更痛恨崇祯帝,更痛恨明朝官僚地主阶级,这样只会使农民阶级更同仇敌忾的推翻大明王朝。所以说就算李自成跟大明议和的事件真实存在,那李自成的本意也是虚伪的。如果李自成真想联明抗满清,那他就不应该在洪承畴援救锦州时还依然捣乱。洪承畴被困松山堡根本不是死局,如果大明有援军从山海关出来内外夹攻满清,那锦州就不会丢,辽东局势更不会彻底烂透,更不会给满清送去洪承畴和祖大寿。大明为什么没军力支持洪承畴?因为全被农民军给牵扯住了。李自成就是个帮倒忙的,他也算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如果当时抬大明一手,那锦州就还在。在李自成拿下北京后,满清也不会兵贵神速的到达山海关,这全是锦州失陷引起的。

李自成为什么对多尔衮的书信视而不见?这都是有原因的。在皇太极还活着的时候,他极力主张满清不要与农民军发生摩擦甚至要求满清与农民军积极搞好关系。满清不是怕农民军而是觉得得罪农民军没有任何利益可图,反而还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新敌人,这实在是没必要。皇太极的想法很现实,就是博得农民军的好感然后靠农民军消耗明朝,最后方便自己图谋中原。皇太极也怕与农民军交恶,最后惹得明朝与农民军联合起来干自己,这就得不偿失了。在皇太极的思想下,满清都是“谦让”农民军的。崇祯十六年,李自成部的小袁营曾与满清在海州干过一架。满清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有动真格的,这跟皇太极当初定下的政策有关而且多尔衮也是遵循皇太极的思路。满清没动真格的,但小袁营却把它当做一场大型战役来打,最后满清撤退了。不是我故意抬高满清而是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段历史是明朝人自己写的,还不止一个人记载了,当时的明人都搞不懂满清的用意何在。这一仗过后,李自成部就彻底觉得满清是个棒槌,李自成部开始嘲笑明朝怎么会输给满清这样的垃圾,李自成部也越来越瞧不起大明。也正是这一战让李自成膨胀了,觉得满清不过如此。

聊聊多尔衮写给李自成的一封信

崇祯帝

伟大的毛主席曾说过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李自成是战略上藐视满清,战术上也瞧不起满清,这样如此李自成焉能成就霸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李自成都不了解满清,他谈何战胜满清,甚至李自成连吴三桂都不够了解。满清呢?在明朝大势已去时,满清就已经把最大的敌人从大明调整为农民军继而开始研究各路农民军首领,这其中尤以李自成被研究的最为透彻。在祖大寿归顺后,满清又开始研究吴三桂。为什么吴三桂投降一个异族也不投降属于汉人的政权?这跟吴三桂本人的品性有直接关系,但也跟满清把他研究透了有莫大联系。还是那句话,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怕把事情预想成最坏的结果,就怕你膨胀的把事情处处往好处想。李自成就是崇祯帝的翻版,一把好牌打的稀碎。平心而论,多尔衮在个人能力上的确甩崇祯帝和李自成好几个档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0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韩国发现一封信件,颠覆吴三桂历史,学者:康熙又一次篡改明史
...讨伐,此时的吴三桂根本无力抵挡。无奈之下,他只能与多尔衮结盟,但多尔衮又岂是容易对付的角色,联合多尔衮等同于与虎谋皮。在山海关之战开展之际,吴三桂与李自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2024-11-08 09:54:00
吴三桂在明清鼎革之际的抉择与命运
...,对方的老板换成了六岁的福临,而幕后老板却是摄政王多尔衮,吴三桂的跳槽计划只得重新来过。就在此时,远在北京的老板朱由检也极力拉拢自己的这位下属,平西侯的爵位就是在这个时候赐给
2023-11-21 07:53:00
为什么说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吴三桂,非蠢即坏!
...朝灭亡以后同样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北到南依次是多尔衮的大清、李自成的大顺和明朝残将组建的南明。但明末的剧本并不按套路来,李自成只当了42天皇帝便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大顺没
2024-09-02 11:47:00
吴三桂与李自成双方杀到难解难分时,突然发生了一件怪事
...在历史的顶峰上,敌我双方最顶尖的人物是心心相惜的。多尔衮看出了吴三桂的犹豫,他便假装与吴三桂先联合,双方是合作伙伴。吴三桂同意了这种关系。在李自成带领大顺军北上与吴会面之时,
2023-03-07 12:10:00
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穿越到明朝,能否翻盘?
...明朝,李自成率百万大军抵达燕京城下,崇祯心急如焚。多尔衮率十几万兵马从盛京出发,准备再次翻越长城进入中原,继续“打草谷”。张献忠率军进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危急存亡关头,
2023-08-23 06:08:00
清朝权力之争:多尔衮与六大亲王的较量
...的儿子福临成为了大清新一代的掌门人。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成为了满清政党中势力最大的“头目”。也正是在多尔衮的正确领导下,清朝出现了入主中原、一统江山的想法。这样的政治目光和政
2024-03-15 07:15:00
李自成席卷大半个明朝,为何不敌关外的多尔衮
...自成无法走得更远如果让明朝的老百姓、士族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选一个,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李自成。不管怎么说,李自成好歹是“族类”。明朝在崇祯吊死煤山那一刻,就注定要成为过去式了。
2024-04-29 10:25:00
一片石决战的结局为何令人嘘唏
...然而,真正使一片石得名的是明末清初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三人,在这里展开的一场一片石决战。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明朝宣告灭亡。进了北
2023-11-03 19:15:00
吴三桂为什么不归顺李自成,而是要投降满清背负骂名?
...那个时候会面临生死抉择吗?他还真的是这样的,选择跟多尔衮,还是选择跟李自成,不仅仅关系到他吴三桂个人的生死荣辱,也关系到他手下这几万大军的前途命运。一旦吴三桂选择失误,能让他
2024-11-08 09: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