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同一地区的势力,为何一会称之为“戎”,一会称之为“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07 21:0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对于四方他族,古人往往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但在具体使用中,“夷”与“戎”却经常出现混用,比如:

《国语·齐语》记载:“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其中,徐夷就是如今徐州一带的势力,属于东夷的一部分。

但《尚书》又记载:西周早期“淮夷、徐戎并行。”考古发现的冬戈方鼎铭文记载“率虎臣御淮戎”。这里的徐戎,显然是指徐夷。

问题在于:对于同一地区的势力,为何一会称之为“戎”,一会称之为“夷”?对此,甲骨文揭开戎字本义,如此也就难怪出现这种奇怪称呼了。

同一地区的势力,为何一会称之为“戎”,一会称之为“夷”

甲骨文揭开本义

甲骨文中的“戎”,是象形兼会意字,由“戈”与“甲”构成,“戈”是进攻型武器,“甲”是防御型武器,因此“戎”是攻防兵器之总称。周朝时期,“戎”延续保留兵器总称之意,比如诗经中有“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然是兵器,因而又被引申为战争、士兵等。

更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的“戎”,没有指代用于族称,只有兵器与战争之意。当然,甲骨文属于卜辞,与神灵的契约,甲骨文中没有不代表商朝没有,但以目前证据看商朝还没有用“戎”指代他族。

同一地区的势力,为何一会称之为“戎”,一会称之为“夷”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称呼他族,无论盟友还是敌人,都是称之为“某方”,比如上述的东夷一支被称为“人方”(人通夷)。其中,甲骨文中的“夷”,由“弓”与“矢”组成,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大弓为夷”,因此说明“夷”是掌握弓箭的势力,或具有一些武器的势力。

除了“戎”与“夷”,周人称呼他族的“狄”与“蛮”,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甲骨文表明,商朝在南方、北方活动并不少,因此没有发现“狄”与“蛮”,大概率说明商朝还没有以此称呼他族。

因此,对他族的夷、戎、蛮、狄四个称呼,大概率始于周朝。

同一地区的势力,为何一会称之为“戎”,一会称之为“夷”

戎如何转为族称

问题在于,既然商朝之戎只是兵器总称,那么如何在周代转为族称?其实,甲骨文揭开的这个本义,已经给出了回答。

揭开谜底之前,不妨看看以上文提到的“徐戎”如何转变为“徐夷”:

西周早期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曾数次联合淮夷等抗周,《竹书纪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徐戎竟然打到成周洛阳一带。除此之外,还有“徐夷僭号”的记载等。如此记载,说明当时徐国非常强大,有戈有甲的尚武好战的势力。

同一地区的势力,为何一会称之为“戎”,一会称之为“夷”

但到西周中期,徐国逐渐衰落,仅能自保而不能四处侵略之后,《国语》对其称呼就变成了“徐夷”!《春秋》指出:人就是夷,都是古之贱称,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被征服之夷在服役且同化后称之为“人”,未被征服的外族为“夷”。

以此来看,所谓“戎族”,其实指实力强大且与周朝敌对的势力。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指出:“自幽平以后,置于春秋隐桓之间。但有戎号,庄闵以后乃有狄号,戎与狄皆中国语,非外族之本名。戎者,兵也,引申之则凡持兵器以侵盗者,亦谓之戎狄。”

也就是说,当“戎”称为族称时,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异族实力强大且与周朝敌对时被称为“戎”,实力衰弱之后且未被周人征服的被称为“夷”。总之,称戎还是称夷,取决于他族的实力与态度,具有标记作用。

同一地区的势力,为何一会称之为“戎”,一会称之为“夷”

余论

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提:

首先,周人以“戎”标记其他势力,起初并无贬低之意,甚至华夏分化出去的势力,也可能被标记为“戎”,同时也不专指某个区域的他族势力。但后来逐渐专指西部甘肃一带的外族,且在“华夷之辩”下,族称“戎”逐渐成了一个蔑称。

其次,以“戎”与“夷”来看,这是周人对他族实力与态度做的标记,说明周朝可能对他族势力划分了“危险等级”,最危险的级别应是“戎”。但狄与蛮是不是具有“标记”作用,文献留下的线索不多,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8 0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周武王早有灭商之心,商纣王为何不打周国
...经严重威胁商朝,而且是距离赤赤非常近的威胁。首先,甲骨文中的“夷”字与“人”同音。两者的区别在于,被征服的臣民被称为“人民”,未被征服的臣民被称为“蛮夷”。一般来说,“蛮族”
2024-05-03 18:44:00
陕西甲骨文改写认知,难怪姬昌“三分天下得其二”
...战略,又如何做到“天下三分有其二”?对此,陕西周原甲骨文揭开谜团。称王之后攻伐商族盟友姬昌称王之后,所采取的战略是攻伐商朝方国,乃至攻打商朝王畿范围内的商朝方国,史记对此记载
2024-06-27 09:53:00
周人起源的“豳地”何在
...到岐山周原,故而更名为“周”。周原渊源已不可考,但甲骨文记载武丁时有一周国,后被灭亡。问题在于:周人起源的“豳地”何在?对此,现代考古又一次发现“巧合”,据此终于框定区域,如
2024-04-29 16:44:00
...因此最终遭到了各族的共同讨伐。不过,商朝的征伐使得甲骨文迅速在黄河流域推广了,就连周人后来也接受了甲骨文,使得甲骨文逐渐成为了通用文字,这在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周人自称是夏人
2024-04-29 22:14:00
“泰伯奔吴”原因:被史书隐藏的太深,难怪帝乙会传位纣王
...原因,也就更能明白帝乙为何传位商纣王了。古公迁岐:甲骨文改写认知因为狄戎侵袭,古公亶父率部从豳(bin)地迁到岐山周原,在此营建城邑、开垦良田,成为周人崛起的根据地,此时为商
2024-02-27 07:52:00
甲骨文不记载夏朝,夏朝是周朝虚构的吗
众所周知,殷墟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夏朝,一个“夏”字都没有。如果说是因为夏商周“夏”字不同写法,但甲骨文中在提及商汤时,也丝毫没有提到“革夏”伟大功绩,这不免让人怀疑夏朝是否存在。然
2023-05-17 14:39:00
中国疆域的基本盘是如何形成的?从地图看夏商周到秦朝的疆域演变
...战争,为周朝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商朝的征伐不仅促进了甲骨文的普及,甚至使周人也开始使用甲骨文,这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周人自称为夏人的后裔,在商朝崛起时,周人一度流亡到戎狄之间
2025-05-09 22:52:00
河南挖出大量甲骨文,内容颠覆历史,学者:不要再给纣王泼脏水了
...”来形容他们。然而随着河南殷墟遗址的持续发掘,大量甲骨文的不断出土。我们发现,纣王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残暴,甚至纣王或许还相当仁慈。而他的那些“劣迹”,很可能是周武王、姜
2023-10-10 16:20:00
周人为何知道尧舜禹夏,一起来看看
...之后迁都于此。该遗址中一些发现,有助于了解商朝使用甲骨文的大致时间。首先,早商已有成熟文字郑州二里岗遗址处于早商时期,后扩建为郑州商城,其中出土过一件牛肋骨卜辞,也是中国最早
2024-09-29 13: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
重走支前路 | “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 她用一生守候丈夫这句话
大皖新闻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2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在秋日厚重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5-10-23 23:01:00
重走支前路 |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民工踊跃支前
大皖新闻讯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北临涣,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据悉,淮海战役期间
2025-10-23 10:08:00
百岁将军归故里,红色基因永传承
河北新闻网讯 “我能活到100岁,是替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这和平盛世!”这句深情告白,来自原驻石部队某部副政委潘宗道将军
2025-10-22 14:07:00
重走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抗战之路(十四) 千年古镇的荣光
三不管岭1938年2月23日,从洪洞马牧出发前往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带领下,到达府城镇
2025-10-22 18:25:00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狐突庙】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
2025-10-22 18:55:00
重阳节是秋季除中秋节以外的又一个重大节日,在山西大多数地方称“过重阳节”,岢岚县等少数县称“游重阳节”。从旧志记载看,过重阳节时
2025-10-22 18:55:00
独上山城思寂寥,英雄千古恨难销。鸣蛙尚产居民灶,惊马空留义士桥。齐洞僧归云冉冉,汉宫人去雨潇潇。堪怜此地多离乱,莫向明时负酒瓢
2025-10-22 18:56:00
北宋皇陵“上新”,陵区高粱“走红”
大河网讯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巩义宋陵,再度走红。永泰陵、永裕陵陵区内的高粱,用渐浓的殷红色、低垂的穗子,与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千年对话
2025-10-22 15:52:00
3600年城址不移:在郑州,与“最早的大邑商”深情对话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1950年的秋天,考古学家韩维周在郑州二里岗偶然发现了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这不经意的俯首一拾,犹如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
2025-10-22 16:23:00
武当太极文化研究添重磅新证 清代《张氏履历》现世!揭秘张三丰后裔踪迹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2025年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即将启幕,“太极祖庭”武当山再度聚焦全球目光。10月21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外披露
2025-10-22 08:58:00
一件华服见证庐山百年对外交流情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祺)10月17日晚,江西庐山牯岭镇卫斯理别墅灯火通明,一场温馨的移民融入活动在此举行。现场,庐山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陈晖收到了一份漂洋过海而来的特殊礼物——一件百年手工中式女装
2025-10-22 06:26: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10月20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美术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承办的“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展
2025-10-21 08:23:0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0月20日发布“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复原研究”成果,考古人员对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龟头屋建筑遗址进行复原
2025-10-21 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