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王小棠:17年,守望唐古拉山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1-11 18:01: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徐驭尧

2006年,作为第一批抵达“天路”的养路人,伴随着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的开通运营,王小棠从柯柯工务段调到了唐古拉线路车间,在格拉段一待就是17年。自1994年参加铁路工作以来,他在线路工岗位上奉献了29载。

王小棠:17年,守望唐古拉山

17年来,王小棠扎根天路之巅,足迹踏遍了唐古拉线路车间管内的每一根轨枕,身影留在唐古拉线路车间管内的角角落落。如今48岁的他已经是唐古拉线路车间雁石坪线路工区副工长,仍坚守在唐古拉线路车间线路工的岗位上。

在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在风雪肆虐的“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在寂寥的夜空中,在披星戴月的夜间天窗里……袜子和鞋冻住了、裤子膝盖部分在钢轨上跪烂了、嘴唇变紫了,头发稀疏变白了,他仍坚守岗位,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

17年,与人一生而言,这或许能用“短暂”来形容,但在唐古拉这个地方,17年是漫长的,也是苦涩的。

王小棠:17年,守望唐古拉山

冬季的唐古拉狂风肆虐,在凛冽的寒风中,雪花裹挟着冰粒漫天飞舞。唐古拉的线路工需要克服种种困难,每天检修线路设备,常年陪伴着冰冷的钢轨,每天守护着列车安全舒适的通过;列车上旅客们向他们挥手的瞬间,是他们人生中最自豪的时刻,顶狂风、冒严寒,经受着风雪雷电的洗礼。

“年轻人们啊!线路工,是铁路系统中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最为恶劣的工种,但也是安全责任最大的工作,火车的安全畅行离不开钢轨的平顺,更离不开数以万计的轨枕的支撑,我们要像轨枕一样默默无闻的撑起责任……我们的这份工作,一定要肯吃苦,用心去工作,才能坚持的下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才能成为一颗永不滑丝的螺帽。”他时常告诉他的工友们。

翻开王小棠的工作笔记,字迹工整让人眼前一亮,由于年龄大了他手抖的毛病很严重,所以他写字很慢。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从不会叫别人代替自己写,所有的工作笔记都是自己一笔一划记录下来。

王小棠:17年,守望唐古拉山

在白天设备检查时由于检查时间点较短,往往只有十几二十来分钟,他为了提高检查效率,先在手机上把病害情况语音录下来,晚上把病害情况一条一条的抄到检查本上,有人想帮忙替他抄写,他说:“哎,这个还是我自己写,虽然慢点但过一遍就熟悉设备状况了。”

2023年11月3日,上班第一天的王小棠就接到了卸砟任务。他负责唐古拉至唐古拉南区间的清砟工作,“今天雪天天气冷,大家都穿厚点,走行过程注意脚下安全,防止滑倒摔伤,防护员加强瞭望,注意来车。”他告诉作业人员。

随着天窗命令下达,大雪也笼罩了线路,在寒风凛冽的线路上,他拿着“清道尺”一边测量着砟肩高度,一边指挥着作业人员:“这边还不够,继续清理。”

王小棠:17年,守望唐古拉山

见有几个年轻人不太会使用石砟叉子,王小棠赶紧接过年轻人的叉子就开始教起来了。在工作上他总是主动而为,不论是在平时工作上班、节假日值班、应急处置还是日常小事中,王小棠总是一马当先,能够将事情处理的安全妥当,是领导和大家放心的老工长。

工作于天路之巅,王小棠看着车来车往已经十多年。乘客平安,是他最大的期待的,看着每日往返在海拔5000米之上的车轮滚滚,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总是值得的。(马福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1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记者手记:行进唐古拉,感悟“风和雪”
...拉萨2月7日电(记者洛登、普布次仁)二月初,记者深入唐古拉山腹地,深度体验了这里狂啸的风、凌厉的雪、严峻的高。看到老场景,又有新感悟。气象记录显示,唐古拉地区平均每年有140
2024-02-07 16:30:00
青藏公路“守护者”的工作日常
...青藏线车队已经来到了青藏公路最高点——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来看前方记者庄晓莹发回的现场报道。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途经的最高点,平均海拔5500米—6000米。记者所在的
2024-08-21 00:21:00
...:光明日报【春运进行时】春节期间,平均海拔4850米的唐古拉山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寒风中夹杂着鹅毛大雪。傍晚时分,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车间雁石坪线路
2023-01-30 04:25:00
西藏安多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唐古拉山上的“天路”守护神
...警察大队公安部供图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郭超凯)唐古拉山,白雪皑皑,神峰巍巍。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在此设立了执勤点,这里
2023-01-10 10:08:00
沿着唐古拉山脉寻找着一处处通山口的标志,当历史变迁,当行人远去,那消散的足迹早已凝聚成石堆,矗立在山口上,静坐在古道旁。这些置于通山口的大石堆,藏语称为“拉则”,蒙语称为“鄂博”
2024-07-13 19:26:00
天路职工紧急救助高反游客
...团有限公司获悉,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跟随家人自驾经过唐古拉山时,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车间职工紧急救助,少年最终转危为安。7月7日8时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
2024-07-12 13:37:00
长江源村幸福长
...端况玉新年伊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空气中散发着酥油糌粑的香气,新式庄廓院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将湛蓝的天空映衬得分外清澈,浓浓的年味儿昭示
2024-02-26 13:57:00
游客高反昏迷铁路人紧急救助
...许,一个来自湖北襄阳的旅游团驾车途经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时,领队因高原反应和低血糖突然昏迷。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发现不远处写着“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车间”
2023-06-08 02:59:00
长江源头生态管护员:用脚步丈量长江源头
...长江源头的生态守护者。沱沱河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在可可西里以南。它从格拉丹东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由冰川融水汇成溪流一路而下,汇聚众多河流后形成了河道开阔、水流交
2023-08-24 21:32: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孤灯下的永恒守望——诗人浪子文清的精神坐标
当城市霓虹以刺眼的光芒吞噬最后一缕星光,当数字化浪潮用虚拟的喧嚣模糊灵魂的轮廓,仍有这样一位诗人,以孤勇为盾,以笔墨为剑
2025-11-03 15:12:00
【视评】亲人追思会上,出格表演不合适
文字/ 金妮视频/陈久菊编辑 李海钦二审 伍少安三审 马刚
2025-11-03 18:36:00
男子称电动车被错骑儿子还被撵下车 当事人:借同事车取快递回去锁车时才发现骑错
大皖新闻讯 11月1日,在山西晋城高平市街头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男子高先生(化姓)从快递点取完快递回到路边,发现自己的电动车不见了
2025-11-03 12:06:00
寻子三十年 终于等到这一声“爸爸”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你们辛苦了,找了我30年!”当电话那头传来这句问候时,60岁的梁三寿生再也忍不住泪水。这位父亲
2025-11-03 08:24:00
孝心暖乡邻:万家庄村“好媳妇”周娟用行动诠释超越血缘的亲情
鲁网10月31日讯在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提起周娟的名字,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作为儿媳,她以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2025-11-01 09:20:00
外卖小哥“耳尖”识电诈 保住女子12万元孩子读书钱
南报网讯(通讯员秦公轩刘叙麟记者王茸)近日,一名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听到一名女子在打视频电话,对方疑似教她如何转账,热心的外卖小哥赶紧报了警
2025-11-01 09:44:00
【天眼快评】女儿为留学欲卖病父唯一住房,一纸判决见温度
10月2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一则由广东珠海香洲法院审理的家庭纠纷案件。2008年,小美的父母购入一套房产,两年后登记在时年仅6岁的小美名下
2025-11-01 19:44:00
临沂三河口小学:读写分享润初心 文字力量伴成长
鲁网11月1日讯10月28日,临沂三河口小学读写团队的各位老师们齐聚一堂,将教学里的细碎故事、教育中的点滴思考,融进阅读的时光里
2025-11-01 20:41:00
“黄昏恋”她向他大额转账 这样的借款,可讨回吗?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海法宣)“恋爱期间钱款来往需谨慎。”这话不只对年轻人适用。厦门中院近日二审判决的一起因“装修垫资”引发的老人恋爱金钱纠纷案
2025-10-31 08:16:00
每天3块钱买的保险,出事了到底管不管?丨“法式”生活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每天接单前被扣3块钱,说是买了保险,真出事了,到底能不能赔?本期“法式”生活,我们通过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审判的一起保险纠纷案件
2025-10-31 11:02:00
珍爱网:原生家庭不是枷锁,爱也可以被重新定义
都说家是每个人的避风港,在最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给予温暖和爱,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可原生家庭的情况不同,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同
2025-10-29 14:31:00
东湖评论:别让“老漂族”的爱,漂在孤独里
桂香起,又重阳。这个承载着敬老与思念的节日,再次将“老漂族”的身影带到我们面前。他们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跟随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
2025-10-29 15:52:00
护理“小白”到养老“专家” 爱心女孩践诺“归巢反哺”
近日,2025 年第三次 “中国好人榜” 发布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举办,我省王志刚、李少全、张伟建、赵丹丹、赵君芳
2025-10-29 17:02:00
孩子满口“包的”?家长别慌! 老师支招:无需刻意禁止
大皖新闻讯 “包的”“因为我善”“我勒个豆”……中小学生张口就来的网络热梗,成了家长们的“理解难题”。有家长因听不懂而焦虑
2025-10-29 19:37:00
十五载相守 为爱续航
鲁网10月28日讯十五年前,泰安高新区北集坡街道魏家洪沟村的村民周仁华突发重病,医生给出的“植物状态”诊断,如晴天霹雳劈碎了这个普通家庭的安宁
2025-10-28 1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