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自成进攻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为何宁愿亡国也不答应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4 20:3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代是亡在满清铁骑手中。但事实上,明代是亡于内忧,而并非外患。如果不是李自成推翻明代的统治,满清也无法捡个大便宜。所以在满清刚入关时,打得旗号就是替崇祯皇帝复仇。那李自成与崇祯,是否就一定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呢?

李自成进攻北京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崇祯为何宁愿亡国也不答应

李自成

其实并非如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之前,曾提出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应,他不仅会俯首称臣,而且还会助明军剿灭东北的清军。但崇祯皇帝思虑再三,却拒绝了李自成的请求,最终致使明代灭亡。那李自成究竟提了哪些要求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李自成起义原因

李自成的经历,其实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挺像。他出生在陕西米脂一个贫寒的家庭,小时候为了活命,曾被舍入寺庙为僧,还给地主放过羊。十几岁时,父母双亡。简直就像复制了朱元璋的身世。不过在成年后,他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李自成二十多岁时,原本在银川驿站当个普通的驿卒,没事送送公文,跑跑快递。

但因他在送货途中丢了件,又恰巧赶上崇祯精简驿站,倒霉的他就被裁了。人们常说:“祸不单行”,对于李自成来说也是如此,在丢了工作后,他很快便因还不起地主的债被告到官府,官府的县老爷和地主沆瀣一气,打算偷偷弄死李自成。好在有亲友帮忙,李自成才被救了出来,他也杀了地主复仇。后来,因发现妻子与同村的盖虎通奸,李自成怒杀二人。

李自成

身上背了好几条人命,李自成便带着侄子李过去甘肃从军。李自成原本想在军中吃顿饱饭,没想到参将却克扣他们的粮饷。在去北京的路上,大军发生哗变,参将和当地县令被杀,李自成也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但王左挂和张存孟相继降明,李自成只好去山西投奔他的舅舅闯王高迎祥,成为高迎祥麾下的闯将。

李自成的三个条件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新一任的“闯王”。由于李自成吸收了很多能人异士,所以队伍愈发壮大。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正式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虽然李自成已经称帝,但崇祯皇帝还好端端地在北京城坐着,如果不把他赶下台,老百姓是不会承认他们这“草台班子”的。所以李自成又率军北上攻打京师。

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如果答应他的三个条件,他便立刻退兵,还可助明军剿灭满清。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一、割让西北一带给李自成,并封他为国王。二、给李自成百万军饷犒军。三、李自成受封后,可以替朝廷出兵镇压其他叛军,剿灭辽藩。但不奉诏,也不觐见崇祯。

崇祯的态度

对于这三个条件,崇祯皇帝看完后便拒绝了。首先,朱元璋给子孙留下的祖训是: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而李自成三个条件中的前两个,便是割地和赔款。其次,如果答应了李自成的请求,国家便会陷入分裂状态,也会激起其他反贼的野心。然后,如果将百万军饷给了李自成,他反悔怎么办?这么一大笔钱,岂不是资敌?最后,李自成受封,却不奉诏,也不觐见。二郎神也只是“听调不听宣”,你李自成比二郎神还牛气?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卡地在打崇祯的脸。所以崇祯二话没说就拒绝了。宁愿死也不肯答应。

崇祯

李自成和谈的原因李自成都已经打到北京城门口了,又为何派人与崇祯帝密谈呢?他也有几方面顾虑。首先,心中底气不足。李自成虽然已经称帝,但老朱家已经坐了几百年江山。在这几百年中,造过老朱家反的,不只他一人。但成功的却没有一个。他这草台班子,谁了解能存在多久?与老朱家相比,他缺少太多的底蕴。

李自成

其次,担心其他勤王兵马赶到。对于攻克北京城,李自成心里也没底。万一战争陷入胶着状态,自己远道而来,而明代的勤王兵马又陆续赶到,那自己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不如趁现在狮子大开口,多勒索一点东西。最后,李自成目光狭隘,没有远大目标。尽管李自成在起义时说得好听,免赋税,闯王来了不纳粮。但他毕竟还是农民军出身,没有远大的志向。他之所以起义,完全是被官府逼得活不下去。如果能够给他高官厚禄,他立刻便会和明代的统治阶级变成“自己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诸侯王,根本没有图谋天下的胆子。

崇祯

只是没想到北京城已经到了如此弱不禁风的地步,他还没怎么攻打,人们就主动开城投降。但因为军纪不严,残酷对待百姓,所以他失去民心。最后一败涂地,又被满清给赶出了北京城。而性格执拗的崇祯帝,也自挂东南枝,吊死在了煤山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李自成提出三个讲和条件崇祯不答应,是哪三个条件?
...于明思宗崇祯皇帝,而攻破大明王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闯王李自成,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是常事。毕竟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有能力者自然位居高位,成为天下之主。明朝的灭亡是
2023-07-28 14:33:00
李自成向崇祯提了三个什么条件被崇祯拒绝了
...帝国如今却摇摇欲坠,日薄西山。尤其是声势浩大的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此时已经兵临北京城下,虎视眈眈。落寞的崇祯皇帝站在高处,看着城外的农民起义军,再看看四周惶惶不可终日的太
2023-02-24 15:44:00
李自成围困北京曾提三个退兵条件,崇祯若答应,或可避免煤山自缢
闯王李自成在围困北京城的时候,曾经给崇祯皇帝开出了三个优厚的退兵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应李自成的要求,明朝不至于亡得那么快。这三个条件是什么呢?第一,把山西、陕西这些地方封给我李自
2024-11-02 10:35:00
崇祯的太子与李自成会面拒不下跪, 还提了三个条件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已经逼近了北京城,可是固执的崇祯皇帝自己不愿意南迁,而且也不愿意放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和定王出京,到了李自成大军已经进了北京城外城时,才安排太监分别护送三个儿
2023-03-06 21:50:00
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明朝会拒绝和谈
明朝末期,李自成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此时北京城唾手可得,明朝已经没有和兵多将广的李自成相抗衡的能力。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并没有下令攻击北京城,而是派人去和崇祯皇帝和谈。和谈时,李
2024-05-16 13:57:00
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可保明朝不亡,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
...算是崇祯皇帝在紫禁城中自知大势已去,面对兵临城下的李自成,崇祯皇帝以及麾下的大臣们也不曾屈服一丝一毫! 而李自成接连三次向崇祯提出的和谈,还提出了三个自己退兵的建议,条条都
2024-11-25 10:48:00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曾向崇祯提出共分天下吗?
关于李自成和崇祯皇帝的一段历史揭示了动荡年代中权谋与命运的交织。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据称在京城危急时刻,李自成曾派人与崇祯皇帝谈判,提出让他做西北王,以换取大明的安宁。这一说法被
2024-08-05 22:15:00
崇祯为什么宁愿王朝覆灭也不点头议和
明末的历史人人都知,内忧外患,里有李自成兴风作浪,外有后金人虎视眈眈,已经到了危机万分的时刻,说大明朝亡于清军入关,不如说亡于闯王李自成,真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中,导致崇祯自杀,明
2023-08-01 21:54:00
为什么崇祯一定要自杀?那么,把南京设为陪都有啥意义?
...在煤山自缢殉国呢?首先,曹叔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李自成的进攻速度太快了,超出了崇祯帝的预期。1644年一月(农历,下同),37岁的闯王决定攻打北京。二月,他渡过黄河,攻下山
2023-12-20 16: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