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钱谦益,一个贪生怕死的爱国者,因一句“水太冷”留下千古骂名。这个令人深思的标题仿佛引领我们进入历史的迷雾,勾勒出一个既矛盾又引人瞩目的历史人物形象。一个爱国者在关键时刻为何留下如此令人唏嘘的印记?
一蓄势待发的才俊
1582年,当明万历十年的仲夏时节,南京这座人口稠密的都城弥漫着令人烦躁的湿热。而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初七,钱氏一家却欢天喜地。这天,他们的小儿子钱谦益终于啼哭着降生了。
抚养这个婴儿的,正是当时颇负盛名的钱氏家族。自五代吴越国的武肃王钱镠,钱氏便是个名人辈出的世家大族。如今,小小的谦益也在期待着有朝一日成为这个家族的又一株杏苗。
谦益幼时身子骨单薄,但聪慧过人,深得父母疼爱。每每读书写字,他就会一坐就是大半天,让母亲急得直找他吃饭。“娘,我刚想到一个好词,得赶紧记下来!”谦益总是这样急不可耐地喊着,然后又全身心投入到文字的创作中去。
看似柔弱的他,其实内心早已蕴藏着无限抱负。他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当上一个大官,为这个民生凋敝的国家出谋划策、建功立业。
二高中状元,仕途顺遂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谦益已长成一个柔肤净、玉树临风的青年。1610年,28岁的他高中一甲第三名进士,获得翰林院编修的官职,前途无量。
一时间,谦益沾沾自喜,觉得人生顺遂,大志可期。他白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结交文人墨客,品评唐宋的经典文章。他还经常邀请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云游四方,寻觅风景秀美之地,高谈阔论间不亦乐乎。
这一段春风得意的岁月,无疑是谦益一生中最自在快活的光阴。他对当下的生活十分满意,也对自己未来一尘不染的仕途充满美好期待。
三考试舞弊,仕途颠簸
好景不长。1620年,一场考试舞弊事件惊动朝堂。主考官钱谦益也因此牵连其中,受到上级惩处,被迫离开翰林院,心理受到极大打击。
他郁郁寡欢地在家中待了一段时日,看似在“养病”,其实整日抑郁。终于,他鼓起全部勇气重新出山,经过层层举荐,又重新当上一个小小主事开始爬坡。
然而好不容易重回仕途的谦益似乎并未因考试风波而明白教训。他仍我行我素,昂首阔步,并且为了得到晋升,开始在部门内部打压经验更丰富的同僚温体仁与周延儒。
结果就是,谦益再次栽了跟头。在他主考的一场乡试中,有考生涉嫌作弊,事后温体仁等人趁机向上报告,请求严惩钱谦益受贿舞弊。这次,谦益不但被开除公职,还面临极其严厉的鞭刑——想必那些天他郁闷得牙都快咬碎了!
四求助太监,化险为夷
与此同时,谦益的父母也相继离世。他一个人独守着老宅,日夜郁郁寡欢。更令他恐惧的是,就在两年前,他曾在朝堂上直言劝谏,触怒了权势滔天的东林党魁首黄尊素。这下黄党一定会对自己痛下杀手
1637年,谦益果然被人诬告在家中藏匿军器,理应斩立决!这一次,谦益真的慌了。他四处奔波寻找关系,终于通过门路,求助了当朝掌权的大太监曹化淳。
曹化淳果然一听是谦益,立刻出面相救,将谦益从死神手里解救出来。不仅如此,谦益还借此机会打击了自己的宿敌温体仁。想必那时,谦益心中恐怕激动无比、暗自窃喜吧。然而,世事难料。就在第二年,也就是1638年,谦益再次受到牵连,这次被清洗出朝,遣送回乡居住。
五与歌姬相恋,晚年二度春
人生多舛,谦益也累了。他在家中静养了几年,度过中年生涯的低谷期。当他五十多岁时,命运突然为他准备了一个大惊喜——与名妓柳如是的邂逅!
那是1640年的一个夜晚,月色如水,繁华的秦淮河畔人声鼎沸。还在为职场失意而叹息的谦益忽然看到一位多姿多彩的青衣歌姬翩翩起舞,歌喉婉转动人,美丽非凡。
原来,她就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柳如是。尽管相差了二十多岁,但谦益还是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美貌与才华深深打动,并主动向她示好。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歌姬竟也真挚地回应了谦益的真情告白!或许是谦益诗文的才华令她折服,又或许是这个老男人浓浓的爱意让她心底打动——就这样,两人跨过年龄鸿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暧昧恋情。
六明亡投靠马士英
然而就在两人你侬我侬、翩翩痴缠之时,那场足以改变中华命运的浩劫却悄然来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明朝自此一蹶不振。
南明却还在苦苦支撑。一群明朝遗老立即在南京建立小朝廷,并拥立福王朱由崧为监国。但是,这个冒牌的“南明朝廷”却很快陷入了权臣马士英与文官的激烈内斗中。
身陷其中的谦益意识到,局势对他极其不利。为化解危机,他决定孤注一掷,主动向马士英献媚,并为其歌颂才德。终于,谦益如愿以偿,获得了马士英手下的一个小官职。
七临阵脱逃,留下骂名
南明余孽的傀儡政权怎么可能敌得过势如破竹的满清铁骑?很快,吴三桂引清兵南下,大明江山就此易主。
1645年农历正月,南京沦陷在即。这天,谦益身着朝服,与爱妾柳如是并肩登上钟山,眺望昔日的故国江山。柳如是劝他殉国报国,和那些要选择自尽的忠臣们一道殉难。
谦益起初也壮烈慷慨,大义凛然地表示誓死效忠大明。两人来到长江边,准备投江。然而就在生死关头,谦益还是胆怯了。他看着江水,忽然惊呼“水太凉”,然后扭头就跑,留下柳如是一人傻眼。
这也为谦益赢得了千古骂名。他后来剃掉发式,向清廷投降献媚,仍获得一个小官做,但名声尽失。“临阵脱逃”的标签也成了谦益一生的污点。
八数度入狱,躲过劫难
入清后,谦益的日子并不如意。他本以为清朝会重用他这样的明朝遗老,没想到却像囚犯一样受到严密监视。
1647年,65岁的谦益在家中突然被抓,押解至刑部大牢。柳如是也不离不弃,陪同前去。一年后,他又因牵连其他案件被捕,这次幸而柳如是四处求情,把他保释出狱。
此后,谦益被软禁在苏州的拙政园里。虽有爱妻相伴,但他仍然郁郁不得志,度日如年。他被迫接受这没落的人生,并在诗词创作中寻求慰藉。
九暗中支持郑经北伐
明亡后,郑成功等人在东南沿海组织起了抗清复明的武装力量。这期间,谦益暗中给予郑经很大支持,不仅提供银钱,还在幕后联系南明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反抗满清统治。
虽然郑经不断北伐,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也成为谦益在投降满清后所做的唯一一件心安理得的事。
十一心崇拜杜甫
除了抗清之外,晚年的谦益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一生都将杜甫视为偶像,不仅为他的诗歌写过极具个人风格的评论,还花费十年时间专门编撰杜诗的评论集《唐音统鉴》。
在他编撰《全唐诗》期间,也一直秉承“转益多师”的学风,汲取唐宋众多诗人的长处,最终开创了自己的“虞山诗派”。这为我们后世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提供了宝贵典籍。虽然谦益一生经历多舛,但他对文学的热情和执着,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十一曲折一生,抱憾而终
1670年冬,这个风雨飘摇的明末文人,终于在苏州的故居中长出一口气,结束了88年的生命旅途。
临终前,谦益或许想起了自己这一生的种种遭遇——高中状元、仕途颠簸、恋上歌姬、明朝灭亡、投降满清、数次入狱、支持北伐......许许多多的画面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
他是否后悔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逃避?他是否为自己没能编完《全唐诗》而感到遗憾?这一切已无从得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谦益那颗满怀抱负的心,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全部理想,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生的憾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有种种失意,但谦益的一生还是在文学上留下了独特的光辉。他对中国诗词走向复古,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我们不应评判这个生活在动荡时期的诗人太过严苛,而是应当缅怀他那颗不屈的文学之魂。这就是我们站在历史长河这里,应给予钱谦益的客观评价。
结语
这就是明末诗人钱谦益那段传奇却又坎坷的生平故事。一个文武全才、仕途顺利的才子,最终却因为时运不济而黯然结束。希望通过这篇长文,读者能更立体地了解这个饱经沧桑的历史人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23: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