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岳阳日报
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
出伏这样养生 别让疾病钻了空子
俗话说:“三伏出,暑气消”。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结束了,即将开启凉爽金秋,不过市民千万不能大意。
8月24日,市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醒,市民要提高警惕,小心疾病侵扰,出伏后,更应该注重养生。因为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相对薄弱。加之“一夏无病三分虚”,人体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另一方面,出伏到秋分(8月20日到9月23日)的这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心脑血管,中风、心梗、脑梗的发生率也比较高,提高养生防病的意识非常重要。
出伏后要防“三病”
防“秋老虎”咬人。“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出伏以后短期回热的35℃以上的天气,发生在每年8月底至9月之间。“秋老虎”出没时,通常让人感到酷热难忍,此时气温高,人体水分流失大,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出血、心梗等疾病的发作风险。建议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防“秋燥”伤人。出伏之后,夏季开始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防“秋乏”找人。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浑身懒洋洋的,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秋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想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等。
养生记住这六点
吃得“润一点”。可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心情“好一点”。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平时可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散步、旅游等。
喝得“多一点”。秋季干燥,平时除了多喝白开水,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之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如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有理气生津、平稳血压、舒肝解郁的功效。
睡得“早一点”。出伏后易“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
穿得“暖一点”。虽然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加一件长袖薄衣,减少早晚温差对身体的刺激。此外,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要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通风“勤一点”。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因此,要注意勤通风。遇到晴朗天,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养生远离六个滋补误区
不能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建议前往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后,根据体质对症调理。
不能凡补必肉。动物性食物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建议做好荤素搭配,营养一定要均衡。
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不能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有助改善高血压;多吃萝卜有助于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等。
不能恒“补”不变。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不能越贵越补。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6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