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4年8月7日8时09分,我们迎来了立秋节气。立秋并不等于入秋。节气中的立秋,仍在伏天,这时的暑热被戏称为“秋老虎”。
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专家陈顺涛表示,立秋时节不仅延续了夏天的“热”,而且兼具秋天的“燥”,因此既要注意防暑,也要学会润燥养肺。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立秋时节,早晚的风开始带着几分凉意;因昼夜温差变大,清晨开始有白茫茫的雾气产生;树上的寒蝉鸣叫不停,好像在宣告着暑气的消退。
立秋后,虽然暑热一时难消,但是大自然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地区逐渐进入中午热、早晚凉的阶段。每下一次雨凉,凉意便会更添一分,于是有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养生
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南昌贡方堂中医科主任陈顺涛表示,这个时期预防感冒要兼顾祛湿和驱寒。
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可多吃百合、梨、银耳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若出现流鼻涕、咽痛等感冒症状,按揉列缺穴,可起到宣肺解表、温经通络作用。
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俗称“秋老虎”,人们容易出现四肢乏力等症状,对此,专家表示,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炎热,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湿气困脾的表现。
宜通过食养结合的方法进行调养,可以煮药膳粥,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在粥里面适量加入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等。
运动起居调养——防忧郁
从中医上讲,秋天时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到了秋天,人容易变得“悲秋伤春”。
《黄帝内经》记载:“肺在志为悲(忧)。”意思是,人秋季容易忧郁与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入秋后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心态,多运动,多交流,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心情愉悦起来。
此时,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另外,立秋之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作息规律,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
此时,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是心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慌、四肢麻木等症状。
南昌贡方堂中医内科万倩雯医生提醒,立秋之后,中老年人血压波动可能会更大。心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控制,及时到医院复查,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限制喝酒、不久坐等。
立秋节气灸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中伏还没有结束,末伏还没来,天气闷热,雷雨天多,因此应注意防暑除湿,养护脾胃、预防胃肠疾病。
从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有45天,中医称为“长夏”,立秋就处于长夏的第一阶段。中医认为这是第5个季节,对应脾胃。这时候,脾胃虚弱,吸收差,容易湿气缠身。
若脾伤于湿,不借助长夏解决,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种下病根。
长夏对应脾,这个期间最适合养脾,也最需要养脾,我们可以借助艾灸祛脾湿、补脾阳、健脾气。
贡方堂开展冬病夏治三伏灸疗法数年,通过灸药结合,温补脏腑、经脉和气血,起到培元固本、扶正祛寒除湿等功效。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
另外,秋季属金,对应着人体的肺脏。肺为五脏六腑之上司,是“宗气之本”,而“立秋节气灸”能够有效调养肺脏,调和气机,对身体调养功效显著。
因此,在夏秋之交的时节,“立秋节气灸”可以帮助我们的肺脏适应季节的改变,预防秋季枯燥、减少秋燥引发的各类疾病。
立秋养生,重在“收”与“养”。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起居调养、精神调养以及运动锻炼、中医特色疗法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迎接金秋的到来~
The End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7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