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3 17: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对于一个将领而言,能够出生在一个让他有机会去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时代,就是最大的幸运。比如卫青,霍去病之于汉朝,陈庆之之于南梁。

但相对比于这些人而言,生于明朝末期的孙承宗,便是没有这般好运了。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大明悲将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内)人。

在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在考试中夺得榜眼,进入翰林院任职。

16年之后,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孙承宗成为帝师。朱由校十分喜欢这位老师,因此在一年后就升孙承宗为少詹事,主管东宫。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同在这一年,后金对明朝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从明朝手中夺取了辽东等诸多领土,并且对明朝的边防力量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在这个时候,朝廷中的官员们想起了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虽然是个文职人员,但孙承宗在军事领域也颇有造诣。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但前面也说了,朱由校非常喜欢这位老师,因此他也舍不得让老师去危险的战场上,多次驳回了大臣们的申请。

可是现实情况不允许朱由校再继续任性下去。一封封的边防告急战报让朱由校不得不同意诸位大臣们的申请,将孙承宗推上了前线。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因此,孙承宗直接从礼部侍郎变为了兵部尚书,并且立即开始着手辽东边防战争。

而孙承宗上任伊始,就亲身示范了一波什么叫做一个合格的官员: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做出决策,孙承宗直接跑到辽东进行现场勘察。

孙承宗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考察将会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拐点。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投笔从戎,威震清军

当孙承宗将辽东的情况摸清楚之后,便毅然决然的决定留在辽东。他要在战场的第一线与后金部队正面对抗。

基于对辽东情况的考察结果,孙承宗开始对边防军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操练兵员,调配驻军,对边防设施进行修缮与升级。

对于一次军事改革来说,敌人的反应最能体现改革的效果。而清军对于孙承宗这一次军事改革给出了相当强烈的反应——他们头一次放缓了自己的进攻步伐,并且一改之前大举进攻的作战方式,转而开始谨慎地稳定占有地。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可是,每当有将军在外征战的时候,朝廷内部总有一些人会按耐不住自己的骚动。当孙承宗正在前线操劳的时候,位于后方的魏忠贤却在给朱由校吹风,希望朱由校能够同意东厂派人去前线犒劳军队。

嗯?犒劳军队与魏忠贤的骚动有啥关系?

这关系大了去了。只有朱由校同意他让东厂出人去前线慰问,他才有机会派人去军队内部获取情报。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但这种司马昭行径实在太过明显了。就算孙承宗再愚钝一些,也能够看得出来魏忠贤的真实意图。因此,当使者们到来的时候,孙承宗也只是按照惯例招待了他们,并没有给他们深入军队刺探情报的机会。

尽管孙承宗心里也清楚,这种操作一定会埋下一个超级大的定时炸弹。

这颗炸弹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威力。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来自内部的敌人

天启四年,孙承宗向朝廷请求拨放24万两白银作为军饷。这个时候的局势允许孙承宗带领部队向后金主动发起攻击,申请这些军饷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但因为之前孙承宗的不配合行为,朝中的反对党在“上层”的授意下疯狂上书阻挠。最终他们如愿以偿,朝廷驳回了孙承宗的申请,而孙承宗拟定的主动出击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在这次“下马威”之后,魏忠贤派人去拉拢孙承宗,希望孙承宗能够与他合作,共同谋取利益。但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孙承宗的果断拒绝。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对于孙承宗连续的拒绝,反对派终于采取了报复行动。

天启五年,孙承宗受到了反对派的轮番弹劾。孙承宗被迫交出权力,主动辞职。

但反对派的行动不止于此。为了防止孙承宗重新回来,反对派对孙承宗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诋毁行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崇祯二年。而让反对派们最终松口的原因,是清军把遵化打下来了。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嗯?之前被打了那么多地方,反对派都没有松口。为什么遵化一被打下来,他们就松口了呢?

他们没法不松口。因为,如果再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挡住清军的话,下一次被打下来的就是北京了。

若有战召必回

因此,孙承宗又一次临危受命,又一次坐上了兵部尚书的位置,又一次开启了与清军的征战生涯。

而这一年,孙承宗已经六十七岁了。

而孙承宗的这次出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直接救了明朝。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因为在这个时候,袁崇焕已经被抓到牢里去了。而祖大寿也久陷困局,难以自拔。如果不是孙承东亲自下场力保祖大寿,保不齐祖大寿这个时候就直接开城投降了。

正是在孙承宗的努力之下,这些已经濒临崩溃的军队才重新凝聚了起来。

重新上任之后,孙承宗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挡清军的进攻步伐。但在崇祯四年的时候,祖大寿终究还是没能扛住清军的进攻,投降了。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而祖大寿这一投降,就把孙承宗推上了第一人的位置——当年可是孙承宗亲自下场才保下的祖大寿。而更重要的是,祖大寿的投降让孙承宗之前修建的军事工程全部付之一炬。

这让本就摇摇欲坠的朝廷更加困苦。因此朝廷将所有的怒火全部发泄在了孙承宗的身上。而孙承宗也不想听那一群人轮番弹劾他,直接称病辞官,回家去了。

命中注定的抗清之人

ok,反对派们又一次达成了弹劾孙承宗的目标,可喜可贺,可口可乐。

但那边清军可还在打呢-_-||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也许孙承宗生来就是为了与清军对抗的。清军一直在向南推进,到了崇祯十一年,秦军打到了高阳附近。

还记得之前孙承宗直接辞工回家了吗?孙承宗的家就在高阳-_-||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面对凶猛的清军,孙承宗又一次站了出来。高阳没有自己的城防部队,孙承宗就带领全城百姓一起迎敌;高阳没有自己的城防设施,孙承宗就带人一起加固现有的防御工事;高阳并没有足够的城防武器,孙承宗就带人用仅有的材料进行自制……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孙承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的奸臣与降将: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明朝人。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满门忠烈孙家人

在孙承宗的带领下,高阳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无奈人们的反抗意志再高,也抵不过现实条件的简陋。

最终高阳被攻破,孙家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八个侄孙全部战死于这场惨烈的高阳保卫战中,孙家其他子弟也都在守城战中阵亡。这一役中,在场的孙家上上下下百余号人,全部殉国,无一人逃走。

而孙承宗,在被俘后自杀殉国。

孙承宗全族殉国,为何救不回一个扶不起的明朝

在孙承宗死后,明安宗给他的谥号“文忠”。而颇有意思的是,乾隆在编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时候,追谥孙承宗为“忠定”。

孙承宗,名副其实。以文官出身,却以武职在边疆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心念百姓,胸怀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孙承宗的真实写照。

只可惜,大明这个舞台,不足以让孙承宗完整的展现自己。说的极端一点的话,那个时候的大明,配不上孙承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3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抵御外敌,保卫家国,曾力挽狂澜,差点挽救摇摇欲坠的明朝,可惜却惨遭杀害,全家灭门。然而,300年后,他的后代在一场政变中,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为先祖报仇雪恨,也为历史写
2024-04-17 21:17:00
孙承宗两度力挽狂澜挽救大明,却因得罪小人而罢官
...形中为朝廷省下了许多军费,确保了山海关安然无恙,使明朝有了更多的机会养精蓄锐,充分显示了天朝的不战之威。”首辅孔贞运评价道:“公久历海上,凡地形险易,军储盈缩,将吏能否,虏情
2023-04-22 09:44:00
明朝晚期国力已经衰弱不堪,因为魏忠贤党同伐异,很多的忠臣良将也都遭到了打压,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皇帝没有办法控制,这时候一个人扛起了对抗清军的大旗,这个人就是一代名将袁崇焕。袁崇焕
2024-06-01 08:54:00
历史重演,明朝末期谁最有可能力挽狂澜?
延续了276年的明朝,经常被许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研究,对它的灭亡充满遗憾和感叹。在遗憾和感叹的同时,我不禁常常想,如果历史重演,明朝末年谁最有可能拯救明朝?明末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时
2023-02-13 20:59:00
聊聊赫赫有名的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
...败努尔哈赤,造成了努尔哈赤出道以来最大的失利,也是明朝对在辽东的首场胜利,即宁远大捷,袁崇焕也因此一战,名动天下。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在锦州、宁远大败努尔哈赤的继承
2024-04-01 19:29:00
满清入关时杀了他,两百年后他的后裔把清朝皇帝祖坟给挖了
我们知道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趁着明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入侵,一举统一中国,建立了清王朝。其实那个时候的明朝已经日薄西山,明朝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就是李自成的军
2023-02-04 20:26:00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种观点,将大宦官魏忠贤吹捧为明朝的“救星”,其中有一条说他知人善任,提拔、重用了以孙承宗为首的良将,从而守住了辽东防线。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因为他们为了
2024-05-22 08:49:00
土木之变与京师保卫,明朝与少数民族的冲突
...崇焕,对袁崇焕采取凌迟的极刑,并且“夷三族”(袁氏全族、母亲全族、妻子全族)。明朝两次京师保卫战,面对蒙古和女真族的进攻,在极其危险情况下,于谦和袁崇焕挺身而出,奋力抵抗,并
2023-10-02 20:13:00
崇祯为什么在两年后抛弃东林党
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登基时,最重用和欣赏的政治团体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双方之间的渊源早就存在,崇祯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哥哥明熹宗朱由校都是由东林党捧上皇位的。可以说,没有东
2023-06-20 20: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纸上烽烟|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的红色作家周浩然
编者按: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2025-08-27 06:43:00
抗战中的太原:血火王兴坪 忠魂护家园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兴坪惨案遗址(资料图片) 1938年2月,齐世铭的东山抗日游击队被整编成714团独立营,在王兴坪村建立了根据地
2025-08-27 07:04:00
铁骨铮铮响 血尽志未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三)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着这样一位烈士,贺龙元帅赞誉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2025-08-27 07:55:00
1951年上映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水上猎户组成的传奇游击队——雁翎队的故事
2025-08-26 09:23:00
中国空战史上对撞敌机第一人陈怀民,不要为我悲伤、不要为我难过,为了国家百姓,死的有价值!1938年,22岁飞行员陈怀民,不顾安危撞向日军飞机,壮烈牺牲,没想到女友竟纵身一跃,跳入
2025-08-26 10:42:00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佟麟阁女儿:父亲不会变老,我想再抱抱他,父亲牺牲时那年我只有15岁……
2025-08-26 10:42:00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就算没人监督,也能守住本心,不会因为环境隐蔽就放纵自己。然而现实中
2025-08-26 15:04:00
读方志 行贵州 | 岩脚镇:繁华商埠和川盐集散的古驿道
在贵州西部,群山脚下、廻龙溪畔坐落着一座百年古镇——岩脚古镇。岩脚旧称羊场,位于六枝特区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025-08-26 15:32:00
铭记抗日战争历史,传承烽火岁月精神 ——“信”火相传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践团红色寻访之旅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丰碑
2025-08-26 16:56:00
泉畔寻踪,诗里访城—— 山师附小2024级8班雏鹰小队访泉研学记
鲁网8月26日讯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024 级 8 班雏鹰小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泉之旅。此次活动从充满古韵的百花洲出发
2025-08-26 16:56:00
大皖新闻讯 泛黄的纸张,铅印的文字,穿越八十余载时空,静静诉说着昔日的战火纷飞——这便是珍藏在安徽省档案馆的《抗敌报》
2025-08-26 21:08:00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夹烟墙画,有人投诉认为不妥,理由是会误导青少年,并建议把鲁迅抽烟换成握拳动作。投诉是好心,但有些过度操心了
2025-08-27 01:56:00
巧设诈降计 杀敌显神威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齐世铭故居。(资料图片) 如今,在杏花岭区东山腹地有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叫窑庄村。抗日战争时期,东山地区抗日游击队队长齐世铭的故居就在这里
2025-08-26 07:49:00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二)“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
2025-08-26 08:00:00
山河历劫难 燕赵赤子心——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编者按 在抗日战争中,燕赵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
2025-08-25 0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