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文史学者眼中的丁宝桢|周胜:警惕英国染指西藏,体现丁宝桢的雄才大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3 15:16: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文史学者眼中的丁宝桢|周胜:警惕英国染指西藏,体现丁宝桢的雄才大略

文史学者眼中的丁宝桢|周胜:警惕英国染指西藏,体现丁宝桢的雄才大略

编者按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原名琼选,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政治家、改革家、晚清名臣。咸丰三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因军功加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创办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是洋务运动重要人物;智杀太监安德海,曾国藩称其“豪杰士也”;推行盐政改革,打通川黔盐运通道,解决贵州百姓用盐困难;治理黄河、修缮都江堰,被誉为水利专家;逝世后赠为“太子太保”,谥“文诚”,入京师贤良祠,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纪念。有《丁文诚公奏稿》《十五弗斋诗存》《四川盐法志》等传于世。

2023年10月,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丁宝桢》在央视的热播,让关于这位晚清名臣被更多人认识,其清正廉洁、报国爱民的一生在新时代被以各种创新形式再现和传播,而其中那些具备当代价值的优秀品质,更让当下的人们津津乐道。

真实的丁宝桢,在文史研究者们眼中是什么样子?他们最看重丁宝桢品质中的哪些东西,以及对这位名噪一时的晚清人物做怎样评价和表达?记者就此采访了文史专栏作家、《旮旮角角贵州史》作者周胜。

文史专栏作家周胜的《旮旮角角贵州史》一书中,有四篇文章专门写丁宝桢。虽然同样讲到丁宝桢在山东任上时治理黄河,讲到丁宝桢的清正廉洁,周胜的叙述里却多了很多鲜有人知的细节和背景,多了不少趣味性和故事性——书名里的“旮旮角角”,并非浪得虚名。

诛杀安德海,是丁宝桢在山东干过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大事,但周胜以一句“丁宝桢在山东干过的大事不止诛杀安德海”,让人顿生好奇。他说的是丁宝桢在山东时治理黄河,“当时预计要准备秸秆二千万斤,麻料一百九十万斤。丁宝桢在工地上监督,从黎明到二更,一直站在风雨之中,几乎天天如此。从正月二十九日动工,到二月二十四日合龙工竣,所用的物料,仅占按河员预算购办物料的一半,丁宝桢这才知道历来河工虚报贪污的恶习,深为恨之。”

文史学者眼中的丁宝桢|周胜:警惕英国染指西藏,体现丁宝桢的雄才大略

丁宝桢济南旧居。

丁宝桢的清正廉洁也众所周知,但周胜认为他清廉简朴的程度“可能会出乎人们意料”。他任四川总督时,厨役因为向他索要工钱不得,竟然出言不逊。“丁宝桢气极,想把厨役开除,但又无钱清还旧欠。平时丁宝桢准备有一只衣箱,封条盖章。缺钱用时,就叫人拿去当铺典押二百两银子救急。这次也准备这样做了,正好成锦道来见,看到丁脸色不对,问是怎么回事。知道原因后连忙请藩司把这个月的廉俸送来,才解了围。”

周胜给丁宝桢算了笔账:“清代总督的年俸才一百八十两,无禄米,主要靠养廉银。湖广总督的每年养廉银是一万五千两,两江总督一万八千两,四川总督养廉银规定是一万三千两......这些钱听起来不算少,但不过,既要养一大家子人,还要雇幕僚佣仆,维持总督衙门的场面;再加上丁宝桢虽然自奉甚俭,但待人甚厚,亲戚故旧有求,总要出手相助。”更不用说贵阳修缮阳明祠,他要出资捐助;改革盐政后“岁增帑金百余万”,他却又一清如水,“均一介不取”,出多入少,难免捉襟见肘。

丁宝桢曾经对在成都尊经书院执掌的王阊运诉苦:“用度不足,思移一镇”——钱不够用了,想换个地方。王阊运哈哈一笑说,州县官因为苦缺,要求换个地方是有的,却没有听说过封疆大吏会因为入不敷出想要换地方。

周胜提到的丁宝桢在家信中对儿女的教诲,体现了其对生活简约朴素之美的推崇:“家用务宜节省,肥浓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养人。华服适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适体。”至于“事事悉存忠厚之心,不敢侮人,不敢慢人,遇有善事量力乐做,不可妄取民间一钱,如公余之内,稍有盈余,即以之救济穷苦贫民”,他自己确乎已身体力行。

文史学者眼中的丁宝桢|周胜:警惕英国染指西藏,体现丁宝桢的雄才大略

丁宝桢手迹《丁文诚公家信》。

周胜在书中还讲述了丁宝桢警惕英国染指西藏的旧事。他说:“在不少艺术作品中,丁宝桢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是一个风骨棱棱的儒官廉吏,尤为人们熟知的是诛安德海、治理水患以及整顿盐政。殊不知丁宝桢还是一个洋务派,更是一个着力巩固西藏边防,抵御外国势力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

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以“滇案”要挟清政府与其签订《烟台条约》,其中重要的一款即英人可以“入藏”考察,为日后英国染指西藏开启了方便之门。

对于从成都动身,准备经川康入西藏“游历”的英国人,丁宝桢经了解后得知他们表面上是考察通商事宜,实际是查看道路形势,为日后从印度经西藏进入四川及内地作准备。周胜在书中写道:“丁宝桢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因有条约在先,只能设法‘婉言阻止,决不令其轻入’;二是万一阻止不了,便增派人员名为陪护,实为加强监察。”

文史学者眼中的丁宝桢|周胜:警惕英国染指西藏,体现丁宝桢的雄才大略

都江堰丁宝桢像。

除了尽力阻止和监察企图染指西藏的英国人入藏,丁宝桢认为长远之计应该是切实加强西藏边防。周胜在文中详细叙述了丁宝桢的种种做法:“他认为川藏一体,唇齿相依,经营好四川,就为西藏的防务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他创办机器局,制造火药枪炮:改革盐政,实行官运商销,‘所收税羡截厘及各杂款至一百余万两’,增加了四川的财政收入。”在此之外,他还“整编绿营、防军,留强汰弱。所有防营均‘勤习枪炮阵法,并精练打靶等事’,要让这支军队‘足借一战,不至甘心让人’。”他再三上奏折强调英国对西南和西藏的野心,拒绝朝廷裁军减勇;提拔重用技术人才,让他们在洋务运动和发展新式机器工业方面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努力,使得英国人在西藏通商的企图一时未能实现。

即使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丁宝桢已病重之时,他对英国人染指西藏的野心仍是忧心忡忡。当时,俄国也从新疆抄近路赴西藏。临终前的丁宝桢忧虑重重:“英人俄人又均有入藏之议,将来必肇兵端。”并在其遗折中说:“外洋和约万不足恃。”

周胜评价说:“丁宝桢在西南边陲呕心沥血,苦心经营,艰难起步,对巩固西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现出了一个晚清爱国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3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雄才大略”的宋徽宗,为何两次攻辽都以失败告终
...掠,证明是辽国先撕毁《澶渊之盟》的。宋朝堂 二、“雄才大略”的宋徽宗4月10日,北宋以童贯为主帅,出兵北上燕云。同日,宋徽宗亲自给童贯下达了《御笔三策》,作为大军北伐的指导
2024-03-08 16:45:00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的帝王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个辉煌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武帝刘彻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统治者。他的成就与失误,成为后人反思历史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汉武帝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
2024-10-10 10:46:00
唐朝最被低估的皇帝李治,究竟是雄才大略,还是懦弱之君?
...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然而,可能是在老爹李世民雄才大略与老婆武则天“绝无仅有”的双重夹击下,让他本应璀璨的光芒黯淡不少。那么,李治这位看似弱懦无能,严重惧内的“耙耳朵”究
2024-11-17 10:48:00
三国中有雄才无大略,有大略无雄才的是指谁?
一般来说,如果要评价一个很有成就的古代英雄,就会说他有大才大略,而这个词最先用在了汉武帝刘彻身上。大才和通谋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才,一个是谋,两者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
2023-02-21 15:40:00
完颜亮雄才大略,为何会成为金国第一大昏君?
...这个称号就是金国第一昏君完颜亮。不过,话又说回来,雄才大略的完颜亮,为什么会被金国人说成是第一昏君呢?很显然,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因为完颜亮在出征南方的时候后院起火了。完颜亮
2023-06-15 08:25:00
唐朝最具雄才大略的4位皇帝中,李隆基垫底
...是唐朝最难评价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开创了唐朝也是历史上最辉煌的开元盛世。但是,李隆基在位后期,逐渐奢靡无度,疏于朝政,尤其是天宝年间老而
2023-02-28 21:57:00
三国时期无雄才大略的诸侯
雄才大略:是指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著名的诸如:汉书·武帝纪赞》:“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和《
2024-01-20 20:04:00
清朝鼎盛时期拥有18个藩属国,周边各国纷纷前来朝拜,纳贡称臣
...思想为治国之本,尤其是清朝前三位皇帝,都可以称得上雄才大略、功绩卓著,使得大清王朝达到历史的巅峰,周边各国纷纷前来朝拜,纳贡称臣。后世对清朝的认识,普遍都是丧权辱国、腐朽无能
2022-12-11 12:44:00
李世民雄才大略,奠定唐朝长期稳定基础
...统一了全国,为唐王朝长期稳定统治奠定基础。唐太宗以雄才大略和强悍果敢的领导才能,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先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最终统一全国,巩固和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他的这些
2023-12-11 21:4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
北宋有八十万禁军,为啥却被几万金兵灭掉?原因让人尴尬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
2025-04-02 14:37: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2 17:15:00
鲁网4月2日讯清明节前夕,74岁的莫洪文在家人的期盼目光中,整理着装,自重庆市梁平区出发,准备去“看望”四伯。目的地是1400多公里外的泰安市宁阳烈士陵园
2025-04-02 19:17:00
在地理概念中,“八百里”多为虚指,强调疆域之广袤。明宪宗朱见深的一纸敕书,将巍峨的武当大山凝结成四方界石——东抵冠子山奇峰
2025-04-02 20:18:00
曹操有七个女儿,全都年轻貌美,为何曹操让她们全嫁给一个男人?
对曹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曹操异军突起,成为了曹魏北方霸主的奠基人。对于曹操的评价,历史很难进行界定
2025-04-02 21:01:00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腹背受敌,被别人困在中间,到了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囧境。可很少有人知晓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讲的是谁
2025-04-02 21:04:00
清明追思先哲 赓续关学文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以及他的关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文化
2025-04-02 13:44:00
遇见《韵之队诗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充斥着,心灵似乎也变得愈发浮躁。然而,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能够穿越喧嚣
2025-04-02 15:28:00
豫人为善丨大别山下56年的守望
大河网讯 带着准备好的鲜花,扛着扫帚,沿着97级台阶走到墓园……“老朋友们,今天我又来看你们了。”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花山寨烈士陵园内
2025-04-02 15:30: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吴祚麓芜湖,是一座古老的商埠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南依皖南山系、北临江淮平原,居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位置
2025-04-02 15:36:00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