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披着“养生”的这件事,劝你最好别再上当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5-20 00:52:00 来源:小肆说健康

从古到今,酒,一直在人类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人逢喜事,总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论是人遇哀事,总会“风退尽,云自伤,恨酒催柔肠”;

无论是分别,还是团聚,又或者是孤独,还是热闹;

我们总有理由,去喝上那么一口酒。

那些喝过酒的人,就会发现---自己一杯酒下肚之后,身体就会有明显更加感到温暖,主要是因为心脏受到酒精的刺激,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剧了。

然而,正因这种体会,适量喝酒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说法可谓是越传越广。

披着“养生”的这件事,劝你最好别再上当

适量喝酒,真的就健康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观点,一些人认为适度喝点小酒,不仅不会导致人体出现酒醉,引起酒精性中毒,同时酒精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升人体兴奋度。

于是就有人开始认为,偶尔喝点小酒,既能小酌怡情,又能改善身体健康,这是何乐不为的美事呢?

一时间,“喝酒养生”的说法也随之出现,各种打着“保健”的招牌的酒饮料也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答案是——并非如此!

根据目前所提供的临床数据,酒精从未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只要是酒精,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既然饮酒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饮酒量,“适量饮酒有利无害”的说法自然也就不可取、不可信。

披着“养生”的这件事,劝你最好别再上当

为何酒精会伤害肝脏呢?

酒精在肝脏进行代谢进行乙醇代谢时,同时还会生成很多活性氧物质,比如羟乙基、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活性氧物质在人体中一直保持动态平衡,生成与清除都会保持平衡,从而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然而,酒精带来的活性氧就会打破这个平衡,进而出现氧化应激,人体长期处于氧化应激,就会引发活性氧物质的毒性作用,机体就会依靠这些活性氧而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如蛋白质、DNA、脂质等成分,这些成分就会破坏细胞组织,威胁到人体健康。

披着“养生”的这件事,劝你最好别再上当

除此之外,酒精还会引起其他癌症,比如口腔癌、胰腺癌、肾癌、咽喉癌、肺癌等。

不仅仅只是癌症,酒精还会损伤动脉血管,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比如冠心病、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也会造成神经元功能衰退,从而导致记忆衰退等。

总而言之,酒精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东西。

为了身体健康考虑,大家要注意积极远离酒精,切记不可轻信“适量饮酒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样的不靠谱说法。

尽管解酒妙招千千万万,但最有用的还是那一招----滴酒不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20 09: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的效果是非常棒的。而茭白中含有的豆醇能够消除体内的活性氧,从而起到抑制黑色素的生长,使得我们的皮肤处于一种润滑细腻的地步。葱香茭白炒肉丝材料:茭白、肉丝、油、盐、生抽、鸡粉、
2024-05-09 14:53:00
妇科专家提醒:这几种食物,女人别再吃,会加速度变老!
...好的选择就是西红柿。因为其中的番茄红素很有利于还原活性氧。2、吃苦味的蔬菜水果在纪录片中,专家推荐的是西兰花,其中含有的芥子油苷可以起到保护皮肤细胞的作用。其实苦味蔬菜之所以
2024-06-04 09:40:00
老钱养生黑科技花样多,鱼双双专利技术为健康护航
...作用中的非热效应,产生大量负电离子,来缓和消除体内活性氧,修复损伤的DNA碱基,从而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及时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及毒素,修复受损组织。针对人体不
2023-05-31 11:24:00
每天拿红薯当早餐,身体发生的4个“变化”,让医生都惊喜!
...它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此外,红薯还能消除活性氧,因为活性氧可能诱发癌症出现的原因之一,所以常吃红薯可以有效的抑制癌细胞的出现,从而起到抗癌和防癌的作用。爱吃红薯的人
2024-07-19 18:04:00
吃了这么久的维生素,居然都吃错了?时机选不对,小心影响效果
...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为什么会跟肺癌扯上关系呢?这要从活性氧说起。活性氧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物质,它会破坏细胞内的脂肪酸、蛋白质甚至DNA,加速细胞的衰老,甚至推动细胞变异,所以大
2024-11-18 10:03:00
红薯的性质平和,味道甘甜,能归入大肠、脾、胃、肾等经络
...癌物质,可以防治结肠癌和乳腺癌。此外,红薯还有清除活性氧的作用,活性氧是导致癌症的原因之一。所以,红薯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非常明显。但这些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等
2024-01-21 06:33:00
研究发现:花生能让血管更健康,怎么吃才正确?学习下
...的氧气等含氧的化合物会发生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会导致活性氧家族聚集,产生自由基,损伤细胞内的DNA,引起血管的氧化损伤。白藜芦醇具有多酚结构,有较好的抗氧化应激作用,能够清除自
2023-03-13 20:38:00
50岁后,想健康长寿吃什么好?可多吃5种食物为寿命加分
...对保护肝脏和预防肾脏结缔组织萎缩有帮助,还能够消除活性氧(活性氧有诸多危害,其化学结构极不稳定,可能会引发可老化、癌症、糖尿病、癫痫、脑中风、心肌梗塞、妊娠中毒、放射性障碍等
2024-09-21 20:50:00
鸭脖,是癌细胞的“催化剂”?一文揭晓答案
...。酒精可以加快其他致癌物质的吸收。酒精可以促进体内活性氧类物质的生成,高浓度的活性氧类物质能损伤DNA。酒精可以提高体内雌激素含量,高雌激素含量是女性乳腺癌的风险因素之一。酒
2023-01-04 22:17: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科学推进体重管理 以民生健康实践护航“健康中国”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超重与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5-09-19 16:38:00
原汁原味烟火人间,桃园海鲜老店里藏着日照“家常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厉昕月清晨5点,天还未亮透,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50岁的王允民推着一辆小三轮车
2025-09-19 11:33:00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马淑然:“元气·形·神”综合治疗筋膜炎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夜诊、周日下午马淑然作为东城中医医院针灸科的特聘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拥有四十余年的中医教学
2025-09-19 10:00:00
减盐周: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倡导“人人行动 全民控盐”
2025年9月15日-21日是第7个“9·15”中国减盐周,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吁大家在购买食品时正确认读营养标签
2025-09-18 14:23:00
为什么说女性从“四七”之年起,要格外注重养精补肾?
都说女人过了35岁后,会出现断崖式衰老:皮肤状态开始悄悄下滑,精力也不如从前熬夜后能快速满血复活,甚至偶尔会感到腰膝酸软
2025-09-18 14:30:00
守味传承30年,爆单日产2万斤|罗庄区俞尚·糕师傅清真月饼中秋备产忙
大众网记者 卞旭 临沂报道中秋未至,味先浓。9月16日,在罗庄区盛庄街道花埠圈村俞尚·糕师傅清真食品的净化车间内,空气中早已弥漫着香甜的油香与馥郁的坚果香气
2025-09-18 14:30:00
驻龄宝新品上市:多维度抗衰修护体系获业界权威盛赞
2025年9月,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资深教授王耀发与朗斯国际联合推出的抗衰老新品“驻龄宝”正式亮相
2025-09-18 15:02:00
种植体品牌综合评估:种植牙品牌如何选择?
种植牙作为缺牙患者修复的首选方案,是否能种植成功与种植体品牌的选择密切相关。面对市场上众多品牌,患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2025-09-18 15:06:00
泰安市中医医院针灸三科“浮针派福”义诊活动即将开始
鲁网9月18日讯四季之约,福友齐聚。每年的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第三个周六上午举办春夏秋冬四季“浮针派福”义诊活动
2025-09-18 16:16:00
乌当区老年大学“AI课程”惊喜连连
“老师,下节课什么时候上?我今天没抢到位置,站在门口听了半节课!”贵阳市乌当区老年大学开学前两周,“老年教育AI专题培训班”成了学员们最“抢手”的课堂
2025-09-18 16:16:00
乌当区老年大学夜校苗族民歌公益班开课
夜幕刚降,贵阳市乌当区老年大学多功能大厅就飘起清亮的苗歌声,每周五晚上7时至9时的“非遗苗歌夜校”,成了校园里最暖的“夜间风景线”
2025-09-18 16:17:00
远大医药钇90登上国际舞台
在肝癌早期,肿瘤尚小时,因肝细胞无感觉神经,往往仅表现为腹胀、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被忽视;一旦进展到中晚期,肿瘤体积过大
2025-09-18 16:18:00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双眼皮术式?厦门美莱双眼皮享福利补贴
双眼皮手术作为医美领域较为成熟的项目之一,早已不是简单的“单眼皮变双眼皮”的技术叠加,而是融合了医学解剖学、美学设计与个性化定制的精细艺术
2025-09-18 16:50:00
青春期也会遭遇雄激素性脱发?大麦脱发医院国贸门诊部王姣姣: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
“妈,我的头发怎么掉得越来越多了?” 高中学生钱帅(化名)拿着沾满头发的梳子,一脸焦虑地跑到妈妈面前。面临着高考的压力
2025-09-18 16:51:00
济南耳鼻喉医院:突然听不见?警惕“突发性耳聋”!黄金救治时间只有72小时
济南耳鼻喉医院专家提醒:“早上起来突然一只耳朵听不见了,像塞了棉花,还嗡嗡响……”如果你或身边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警惕——这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
2025-09-18 1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