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童建华(左一)与恩师曹文趣(左三)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王尚文
浙江省特级教师 朱雪丹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徐胜
张珊玉老师
张志维(右)和导师程知群
记者 余敏 王泽英 王厚明 胡鸿 章翌
这是一次相隔三四十年的对话。
我们采访了两组人,一组是退休老教师,一组是年轻新教师,让他们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恩师,试图从不同的时间维度挖掘“好老师”的共性。
他们是学习生涯中,为你传道授业的那个人;他们是重要人生选择时,给你点拨的那个人;他们是处于人生低谷中,一句话点亮你的那个人……不论是老先生,还是新师父,“好老师”都是眼里有学生、心中充满爱、手上有绝活的人,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代代传承的“基因”。
【退休教师】说
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讲述人:杭州市青春中学退休教师 童建华
在我的人生中有过许多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老师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文趣老师。
1973年至1975年,我在杭一中(现杭州高级中学)就读,曹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的教学水平很高,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很幸运的。
有两堂课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当时曹老师讲课激情澎湃,振奋心灵。我们听后心中树立了当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理想。高中毕业,理想付诸行动,我“上山下乡”去了桐庐农村;二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他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讲述,坚定了我要做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猛士”的决心。
1977年恢复高考,我被浙师大杭州分校(杭师大前身)中文专业录取。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杭州市前进中学做语文老师,更有机会请教当时身为杭州市语文教研大组长、杭州市语文教研会会长的曹老师,学习其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也常带着我去外地交流学习,助我成长。
教学中,曹老师主张强本、务实、求活;教无定法,不拘一格,只要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就行。他是真正践行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勤学、勤教、勤写,是曹老师的“六字箴言”。他鼓励年轻教师,要勤于学习、认真教学、多写教学经验总结、多写教学论文,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我教之 而不是以书教之 讲述人:杭州市文华中学退休教师 姚红晓
回忆学习生涯,值得我感念的老师太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读研究生时的王尚文先生。
王先生是研究语文教育的大家,其名字在语文界耳熟能详。当时,他的《语感论》非常热门,给我们讲课也大多围绕这个内容。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们是在职的缘故,他特别喜欢听我们结合自己教学的例子来分析教学内容。由于他还要带全日制研究生,所以我们的课经常都是在晚上。劳累是肯定的,但我从未见他疲惫或者不耐烦。上课时我们往往听得入迷,而不知早已过了下课时间。倾听、质疑、讨论、解惑,紧张而又愉悦,一个个教学谜团在王先生的朗声话语中得以开解,那真的是在明师引领下的激情岁月。
王老师一方面重视语言的功能化和运用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他启发我们,作为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是“以我教之”,而不是“以书教之”。“以我教之”,即用真诚真情去感染、带动学生。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上最影响孩子的不是课本,而是老师这个“人”。
此后一直到退休,我一直深深记得他的教诲:“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引领他们,和他们一起读经典,学写作,望星空,其乐何如?”
从学生到老师 她永远是我的引路人讲述人:浙江大学教授 郦剑
1955年,18岁的朱雪丹老师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安吉路小学当语文老师,我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
她不仅教语文,还会带大家唱歌、排话剧、种油料作物等,所以我们的小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积累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朱老师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比如特别规定,班级外出郊游或学农时只准带馒头,不许搞攀比,以免伤害到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
1984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班,设在安吉路小学。作为浙江省首批特级教师,朱老师担任研究班的副班主任。参与培训的都是各地选派上来的优秀年轻教师,之后都要回地方,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心骨作用,所以朱老师要求特别严。比如学员们每篇课文都要确立教学目标,形成正式教案,上课时用录音机录下课堂过程,课后还要讨论优缺点。朱老师说,她是以培养特级教师的要求在培养年轻教师,但培养的不是一个个“小朱雪丹”,而是一群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好老师。
后来,我在浙大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也会按照朱老师培训年轻教师的要求去要求自己,还会把我在大学的任教经历和朱老师分享。
【年轻教师】说
她让我从自卑中走了出来 讲述人:崇文理想国幼儿园教师 黄怡婷
去年毕业时决定成为一名幼师,是因为我幼时曾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她叫张珊玉,是我们村里幼儿园的一名普通教师。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为孩子们鼓掌,用现在网友的话来说,就像一位“夸夸群群主”。
我小时候比较胖,比较自卑,人多时常害怕被关注。有一天,我穿了一条白底黑点裙去上学,一进教室好多小朋友围上来,东看看西说说,我紧张地低头看脚边的地板。“你好像一头奶牛啊!”突然,一个小男孩的声音打破了大家的讨论声,越来越多的嘲笑声传来,我把头越埋越深。
不知道什么时候,张老师来到了我的身边,轻轻握住了我的手。“这条裙子很漂亮哎!大家不觉得吗?”她扬起熟悉的小尾音,“黑中有白、白里有黑,真是洋气的小裙子!”小朋友们的想法很容易被带动,张老师一说完,大家的“话风”很快就变了,还有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我的裙角。张老师还鼓励大家画出最好看的衣服,画画间隙,她再次走到我身边说:“你看!大家都觉得你很漂亮。要相信自己,你是最好的!”她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未来,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像张老师一样“有爱”的老师,用爱心、责任心和细心守护每个幼儿。
她给了我从事特殊教育的勇气 讲述人:杭州市杨绫子学校自闭症康复老师 李莲
我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师从特殊教育学教授徐胜,专攻自闭症康复方向。
2018年,我到徐老师主持的自闭症平台做自闭症康复工作。当时我是跨专业读研,对自闭症的了解不是很深,徐老师跟我说,只要踏实地去做就行,这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她自己也是踏踏实实做事,把这些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我们主要面向的是学龄前儿童的康复训练,不少孩子整天要穿着纸尿裤,徐老师就这么一直弯着身子,和孩子们一个个建立关系,和他们互动。不仅如此,她还手把手教家长在家里如何给孩子做相应训练。
对孩子温柔耐心,但对我们,徐老师很严格。我们不仅上课要上得勤,每周还要开例会、读文献、学实操,忙碌而严谨。走出教室,徐老师又是另一个样子:经常让我们到她家里做客,一起跑步、吃饭。这个专业很辛苦,一般到徐老师这个年纪,基本都离开一线转去做理论研究了,可她精力很旺盛,出国进修了一段时间后,又不辞辛苦重回一线,这让我很佩服。
和徐老师一起工作、研究的日子,给了我勇气。如今,我在杨绫子学校已经工作了两年,徐老师也一直扮演着导师的角色,给我建议,传授经验。
我的“教师梦”因他而起 讲述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副教授 张志维
去年毕业时,我放弃了企业60万元年薪的邀请,留校任教。许多人问我,“这样做值得吗?”现在,我想说:值得!这是我人生中最酷的决定。
我本硕博都在杭电读,本科毕业后投到了导师程知群的门下。作为教育部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程老师在电子信息领域有突出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会根据学生特点定制培养计划,最大程度放大学生的优势。
我当时性格比较内敛,兴趣爱好不多,喜欢宅在实验室里捣鼓,也喜欢跟着程老师后面问东问西。他总是鼓励我“想到什么就去做”,大不了碰到关卡了一起“打boss”!每当我因测试数据误差较大而“一头雾水”时,他总是鼓励我,陪着我一遍又一遍做实验、捋线索,直到找到问题所在。程老师身上这种“不攻克难关不罢休”的科研精神,让我深受感染。
就这样,在程老师的引领下,我一步一步地坚定了“当一名好老师”的梦想。现在的我,逐渐体会到当老师的乐趣,身边的学生和我差不多大,我经常和他们约着一起吃饭、出游,开起玩笑来还会“称兄道弟”。我觉得,对于好的教育来说,老师给力、学生努力,缺一不可。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们学术上、生活中都给力的好伙伴,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9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