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萍乡日报
萍乡进士贺澎恩写给萧玉铨的信
《昭萍志略》卷九《人物志·列传》萧玉铨传
欧阳静 凌焰
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可以追溯到唐朝,唐玄宗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该官职一直沿用到清朝,但具体职能几经变化。清代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和庶吉士等。清朝时期,萍乡虽是湘赣边界的一个小县,但科举成绩却很突出。据统计,清代萍乡考取进士人数居袁州府下属四县之首,甚至出现了祖孙翰林、叔侄翰林和父子翰林,其中,父子翰林就有湘东荷尧的萧玉铨和萧立炎。
萧玉铨,原名若锋,字庚笙。清道光十四年(1834)取得萍乡县试第一名和袁州府试第二名;清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清咸丰元年(1851)又为国史馆编修。任职期间,同仁称萧玉铨“为人浑金璞玉,无势力之心,无喜愠色”。萧玉铨一生淡泊名利,刚正不阿,自题诗曰:“貌清癯,神清腴,意清娱,口不谀……平生心迹勿念糊,性坦率,情迂拘,志求仁,学问见克已功夫,隙为一腔热血,致劳七尺顽躯。”清咸丰七年(1857),为倡导修建湘东黄花浮桥一事,萧玉铨四处奔波,先后捐田产60余亩、租谷500余担,浮桥修成后,又于桥旁设桥局作为长期管理维护之所,这一举动深受当地百姓赞誉。
萧玉铨撰有《禀宿堂课艺》《木夭清课》等诗文集。《禀宿堂课艺》多为应试之文,他在序中写道:“故余曾有《试草汇刻》见笑方家,嗣以读《礼》养陈疴,连年在籍,日以课儿为事;又将生平自课、课徒及应试诸作,抄置案头,以示辈儿。”其大意是萧玉铨以教育和督促子弟读书为重要任务,将生平所看过的著作文集和应试之文抄好放置书桌上,给晚辈作示范。《木夭清课》则是萧玉铨所著的试帖,内容涵盖广泛,有修身养性之文,如《德大称师》《恭谦为德》《礼义为干橹》等;有游山玩水之文,如《镰溪乐处》《半亩方塘一鉴》等;也有如何为官为民之文,如《知人安民》《修利堤防》等。此外,萧玉铨竭力资助家族中的年轻人接受教育,使得他们有机会考取科举功名,进入仕途。萧玉铨还曾任湖南醴陵渌江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和宜春昌黎书院的山长,他在担任渌江书院山长期间写下对联“讲学追前哲,求放心,致良知,义利必严,愿同堂省察克治,率兹往训;培才冀大成,先器识,后文艺,明新有本,统异日功名事业,裕此匡居”,以示后人。自萧玉铨中科举伊始,其家族成员也陆续获得科举功名,其胞弟玉铭,清咸丰二年(1852)优贡;子立群,清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子立翰,清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子立圭,清光绪十七年(1891)副贡。其中最小的儿子立炎考取进士,成就最为突出。
萧立炎,字鼎年、景霞、孟起。清光绪三年(1877)考取生员;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清光绪二十年(1894)应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萍乡大旱,萧立炎亲力亲为,竭尽全力帮助受难百姓。清末,清廷变法育才,改书院为学堂,萧立炎和当地邑宰和士绅商议对策,将安源煤矿所上交的税款用来创办学堂。据《林提学电请免停矿捐》详载:“萍乡各学堂经费前据禀明专恃安源煤捐为大宗,焦煤每吨捐钱六十文,油煤每吨捐钱三十文,光绪二十八年迳禀贵局核准,历经照办,故萍邑学堂较他县为善。”
后来,科举制度废除,萧立炎面对族内成员“因家计困乏,不克升学造就为恨”,于是倡导族人建立五兴祠教育会。清宣统三年(1911),萧立炎秉持“教育教学”的思想,在乡人的邀请之下,募捐筹建西区高等小学(现为湘东镇小学),花费租谷2000余石,该学校当时有“规模宏大为全邑之冠”之称。民国二年(1913),萧立炎被推举为萍乡县教育会长,他紧跟时代潮流,发展新式教育。民国四年(1915)经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汤化龙保荐,任山西补任县知事,翌年正月赴省报到,可刚补任县知事之职就逢母丧,萧立炎日夜兼程赶回家乡奔丧,由于悲伤过度,5月病逝。萧立炎一生著有《棣萼草堂杂志》等文集,此外还有试帖诗和杂诗多卷,只可惜均未刊印。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是萧玉铨最好的教育写照。萧立炎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指引和教育,他将父亲为官做人的方式牢记于心并付诸实践。此外,父子俩尤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专栏主讲人:
凌焰,男,1983年生,萍乡麻山人,历史地理学博士、教授,现任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萍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职)。主持国家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省艺术社科规划项目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项,横向课题3项。在《史林》《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村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研究方向:明清以来湘赣边区民间文献收集与基层社会组织研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6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