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石磨豆花的灵魂伴侣
文/刘惠
周末,一个人在家,一个人逛街,饿了,吃点什么好呢?来一碗豆花饭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一方人的食物偏好。在川渝黔地区,豆花这种食物,极其寻常,但又有着让人“没齿难忘”的味道。记得有一年出差半月,返程途中,看着眼前令人发愁的方便面,不禁与同事感叹,好想吃豆花饭哦,于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后,不是立即回家,而是奔向了豆花饭馆,奔向心心念念的那一碗上汽饭、那一碗老嫩适中的豆花。
在我看来,如果说食物界也有三原色,那么,豆花在这方人的味蕾中,无疑是地位牢固的一抹白。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又给豆花加上了不同的前缀,有的与水有关,叫什么河水豆花、泉水豆花,有的与地名有关,叫富顺豆花或别的什么豆花。有时,豆花又好比服装界的基础款,可以与很多食物联袂出演,既不改其本色,又能增加其他食物的风味,比如豆花鱼、豆花肥肠、豆花牛肉,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我的家乡垫江,亮出的却是石磨豆花的名片。
每一事物,之所以精彩,都有为之点睛的灵魂伴侣。以布衣身份驻守于大街小巷的豆花,也不例外。在我看来,豆花应该感谢的第一个灵魂伴侣,首推乡里人所称的胆巴,也就是将豆浆点化为豆腐的卤水。没有这金风玉露般的偶然相逢,就不可能有豆花或豆腐的出现。相传,豆腐的发明者是淮南王刘安,他的爱好是炼丹,他的理想是长生不老。然而,得到长生的不是刘安,而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豆花、豆腐。
走进垫江任何一家石磨豆花店,如果你不是本地人,可能会在几大排、数十种作料面前犯难,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怎么搭配才最好。其实,没有所谓的最佳或最好,适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最好,琳琅满目的调味料,不过是尽可能地为食客提供多样化选择而已。俗话说,尽做不做,豆腐拌醋,可有的人就好那一口,甚至让醋成为调料碗中的主角。对于本地人,有一种作料是必加的,那就是木姜子,或者称为山胡椒的调味料。没有木姜子,一碗豆花饭就失去了应有的滋味。木姜子,因其有着健脾、燥湿、调气、消食等效用,成为豆花的灵魂伴侣之一。除了豆花,木姜子在当地人的其他食物里,也甚为得宠。与鱼牵手,就是与众不同的山胡椒鱼;与鸡入屉同蒸,就是盛夏时节促食欲、助消化的佳肴;拌入时蔬,就成为下饭的开胃小菜……
吃豆花,还有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吃法,那就是到市场上买一份豆花,拎回家去,配上软硬适中的米饭和更符合自己口味的调味料。阿弟就经常买上一份,开几分钟的车,和住在老宅的父母一起享用。阿爸见买了豆花,蹬蹬蹬地跑到屋后的小菜园中,摘一把青绿的二荆条或螺丝椒。一个年过八十的人,见儿女回来,总是兴奋的,脚步轻盈,连跑带走。摘回青椒,阿爸用火铲盛了热灰火石,埋入辣椒,几分钟后,豆花的又一灵魂伴侣就出炉了。然后,阿爸用竹筷将热烙烙地烧椒搛出,拍去灰烬,放入砂砵,与大蒜和少许的盐一起捣。看似删繁就简的调味料,因融入了草木烟火气息,更能征服饕餮者的味蕾。就好比我们最喜欢吃的柴火大灶炒出来的菜,在快速翻炒之间,就有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独特香味。每每在那时,负责主厨的人一边舞动锅铲,一边指挥烧火的那个,火大点,火小点。善于烧火的那人,得令而行,或用火钳把柴草拔旺,或者快速将燃料退出灶膛一些。曾经,不善稼穑的小脚奶奶,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听命于跳锅边舞的人,做成简单的一粥一饭,看着我们在一饮一啄之间长大、离开。
俗语有言: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推豆腐。现在,有粉碎机助力,做豆腐似乎不再那么辛苦了,但是,从一颗豆子变成豆花、豆腐,程序还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在“点”这一环节,不是每个人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况且,有些“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乡人,做豆花还是离不开慢悠悠旋转的石磨,觉得唯其如此,才更显正宗,更显情真。所以,在糯玉米成熟的季节,如果有人招呼你,走,到老家去推豆花啃包谷,喝跑山鸡汤,吃腊肉香肠,那绝对是最高规格的接待。隔壁院子的表嫂,就这样诱惑着我们,回来嘛,我给你们推豆花、炖老鸭汤。她辛苦收获的豆子,大都被推成了豆花,变成了众人的腹中物。不把豆子换成钱,并不是他们家不差钱,年过六旬的她,除了一年到头忙田里土里的事,还要四处打些短工。
提起城头馆子里卖的豆花,表嫂一脸的鄙夷,嘁,那也叫豆花,嫩得搛不进嘴,你们看哈我这豆花。表嫂推的豆花,不求看起来多,说豆花多了一包水,她总是压得紧实绵扎,满满地端上一大盆,跟她的性格一样豪爽实诚。今年八月,阿爸过生日,请亲友到城里的豆花馆吃便饭,一向热心的表嫂,既是远亲又是近邻的表嫂未到场。下一月,阿妈过生日,因天更热,就在老屋张罗,请阿爸阿妈的姊妹弟兄小聚,这下表嫂高兴了,专门请了一天假,一大早就用老卤点了一大锅豆花,只等众人前来吃个尽兴。她对阿爸阿妈说,你们在一年,过生我都给你们推豆花。我们说些耽误她挣钱之类的客套话,她则反问说,钱都挣得完么。又与阿弟商量着买一个粉碎机,说只要想吃只要有空,就做来大家吃。
其实呀,豆花的至尊灵魂伴侣,是亲情、邻里情,少了一个情字,再好的食物也差点味儿。
作者简介:刘惠,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涪陵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川东船舶职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责编:陈泰湧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6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