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8 14:41:00 来源:戏说三国

众所周知,两位奇葩的皇帝桓、灵帝执政期间发生的二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州牧制度,加速撞击即将倒塌的东汉王朝大厦,终究灰飞烟灭。其中撤除刺史改为州牧掌控地方军政大权之举是汉灵帝点头认可的,身为皇帝应该清楚此种制度明显增强封疆大吏的权力,反过来大大减弱皇权,本来皇权已衰弱不堪,此举等于自寻死路。那么为何汉灵帝还是采纳此制度呢?只因他为一代昏君,没有判断能力?未必,为何这么说?

太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资治通鉴·汉纪》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十三刺史部

并非无判断能力

中平五年(188)三月,汉灵帝采纳州牧制度之后,发生一系列不寻常之举,四月罢黜太尉曹嵩;五月,以少府樊陵为太尉,六月,罢黜;七月,以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以亲信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军队。

由此可知,黄巾起义之后汉灵帝开窍了,已深知军队的重要性,此时三公之一太尉虽然没有实权,但名义上为东汉王朝统领全军的统帅,换句话说全军总司令,军界第一号人物,在短短三个月内,更换二次太尉,不必多说就是为了便于掌控,不然不会无缘无故,一下子把马日磾从校尉连跳几级升迁为太尉。还设置西园八校尉并自己掌控,说明要牵制掌握实际军权的大将军何进。

已深知掌握军权重要性的汉灵帝,为何一边要想掌控军权,另一边设置州牧拱手相让地方军权呢?表面上看确实为特别矛盾的行为,难道汉灵帝没有判断能力?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蹇硕

此时,汉灵帝已在位22年,年龄为32岁的成年人并非刚即位之时无知小孩,虽然荒淫无道,但确实不是"智障人士",其天马行空的荒诞之举,一般智商的人无法想象出来,有智商就不会无判断能力。

中平元年(184),爆发黄巾起义,当时讨伐黄巾军的护军司马傅燮上奏劝谏汉灵帝,应该斩除胡作非为的宦官,重用德才兼备的大臣,然而奏章被赵忠抢先一步偷瞄之后上报给皇帝。之后怀恨在心的赵忠向灵帝打小报告诬陷傅燮,但已看到奏章的灵帝,没有加罪于傅燮,只是没有按战功封赏。由此可知,汉灵帝并非百依百顺于宦官,而是有自己判断能力的人。

还有,中平五年(188),十月,汉灵帝自称"无上将军",风风光光搞了一次阅兵仪式之后,曾问过讨虏校尉盖勋对阅兵仪式的看法,盖勋直言不讳地讲,与敌人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地方进行阅兵仪式,就是黩武而已。汉灵帝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对他说:"善!恨见君晚,群臣初无是言也。确实每天围绕灵帝的宦官们只知道阿谀奉承,迎合主人,没有一个讲实话的,也难怪汉灵帝恨未能早碰上盖勋一样的人。事后,盖勋跟袁绍说:"上甚聪明,但蔽于左右耳。"更能反映出,汉灵帝并非智商有问题而无判断能力之人,只是所处环境局限,身不由己而已。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阿谀奉承

当初西汉王朝几次改来改去,终究还是撤销州牧制,重新改为刺史制的事件;王莽称帝之后,把刺史改为州牧,但其王朝没过多久就灭亡,不是说此举为灭亡根本原因,但还是起到一些作用;光武中兴之后,按旧制又改为刺史制,并一直延续到汉灵帝执政时期。

有判断力的汉灵帝应该清楚,以往前人的经验来看,毋庸置疑,以六百石的低级官员刺史监察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制度,明显优于州牧制度。

那么有判断力,又知道刺史制的优越性,还知道军权重要性的汉灵帝,为何还是采纳明显不利于王朝的州牧制度呢?只因形势所逼无其他选择余地,无奈之举而已,为何这么说?

形势所逼

自从"大贤良师"张角开启起兵闹事先河之后,天下涌起盗贼。有博陵人张牛角、常山人褚飞燕以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等,简直举不胜举。

接着,中平三年(186)二月,江夏士兵赵慈反叛,杀死南阳太守秦颉;十月,武陵蛮夷反叛;十二月,鲜卑人侵扰幽、并二州;中平四年(187)二月,荥阳盗贼杀死中牟县令;同年扶风人马腾造反,与韩遂联盟,共同推举王国为首领,攻击抢掠三辅地区;在幽州张举、张纯反叛,张举自称天子,张纯称天将军、安定王;十月,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反叛;十二月,屠各胡反叛;中平五年(188),黄巾余贼郭大等起兵与河西白波谷,侵扰太原、河东地区;三月,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等等。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黄巾起义

贼寇们连续不断,从四面八方反叛或者侵扰,天下乱成一锅粥,顾彼失此,中央野战军,奔波东西南北征讨,疲惫不堪,但是贼寇涌现不已,没完没了。故此,需要地方军队的讨伐,以顶多数千士兵的一个郡的军队,无法平定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贼寇,需要多个郡联合抗击叛军。

之所以,从当时实际状况出发,亟需统一调度指挥几个郡的统领人。若不然则保不住天下,皇权固然重要,但王朝不存在谈何皇权,先保住江山是当务之急。确实很现实,但也是形势所逼之下无奈之举,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汉灵帝只能选择州牧制。

那么此时,拿着朝廷俸禄,身居尊位的一帮所谓朝中"社稷之臣"们都忙着什么呢?那看一下,掌控东汉王朝命运的三股力量外戚集团、宦官集团、朝中大臣们的表现。

外戚

当时的河南尹、汉灵帝大舅子何进,事先粉碎张角部下马元义,联合京城内宦官(封谞、徐奉)为内应起兵举事阴谋,因功被拜大将军,封为慎侯。他率领左右五营士驻扎于都亭,修理器械,保卫京师,终究在皇甫嵩、朱儁等将领的讨伐之下平定黄巾起义。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何氏兄妹

中平三年(187)二月,荥阳贼寇杀死中牟县令反叛,河南尹何苗前往讨伐贼寇并平息暴乱,因功拜为车骑将军。本职岗位为屠夫的何氏兄弟,还算本分,恪守自己职责,但毕竟他们能力有限,不可能向汉灵帝提出像样的建议,何况汉灵帝暗地里提防何氏家族,故此,暴发户何氏家族绝对不会向汉灵帝提出反对意见,自寻麻烦,保住来之不易地位才是头等大事。

宦官

宦官封谞、徐奉做黄巾军内应之事败露,让汉灵帝大怒,斥责宦官们说:"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将他们全都禁锢起来,有人甚至遭到诛杀。现在党人倒是在为国家出力,你们反与张角勾结,该不该处斩?加之,豫州刺史王允打败黄巾军之后,从战利品中发现宦官首领张让门客与黄巾军往来书信;中平二年(185),河内人,司马直被任命为钜鹿太守,因交不出钱,在孟津自杀,死谏汉灵帝,陈述当时各种弊政,汉灵帝大受震动。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宦官

接二连三发生不利于宦官的事件,至此,宦官们都收敛退避,要么召回在外担任州、郡官员的亲属及子弟,要么磕头请罪等等,目中无人的嚣张气势,收敛不少。但之后昏庸的汉灵帝,没有严惩只是谴责而已,甚至还封张让、赵忠等十二人为列侯。

于是死灰复燃,宦官们如旧专横跋扈、排除异己,忙得不可开交,如诬陷平定黄巾起义第一功臣皇甫嵩而让其在家待业,哪里有闲工夫顾及设不设置州牧,此等"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多数出身贫贱的宦官,既没读过书又没有见识(从小待在宫中的井底之蛙),即使想提出也未必能提出有益于国家治理的建议。

大臣

以巨资一亿钱,买了太尉职务的曹嵩,对于此事情不太会关心,应该满脑子想的是怎样赚回来本钱;担任侍中期间与宦官里外勾结,逐步升任光禄大夫、司空、司徒的许相,联合宦官忙着清除异己,对此事也不会有太多兴趣;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司空丁宫被贬职位尚书。董卓废长立幼之时,他是头一个帮助董卓说话,首先表态赞成拥立刘协之人,此种,擅于趋炎附势,随风倒的墙边草,绝得不会关心此事。

尚书(卢植)读册毕,群臣莫有言,尚书丁宫曰:"天祸汉室,丧乱弘多。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今大臣量宜为社稷计,诚合天人,请称万岁。">>>《献帝纪》

身为百官之首的三公,当时他们的正业为升官发财,副业才是为朝廷出力,指望他们出谋划策,可谓是太奢侈的过分要求,不关心政事,用心去做自己正业,也是意料之中事情。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刘焉

还有,九卿之一的少府南阳人樊陵,其为了仕途上有所作为,巴结宦官已久,之后还花钱买了太尉一职接替曹嵩,仅仅一个月之后被罢免,成为东汉历史上担任三公时间最短的人,自然而然,心思都在怎么升官发财;以裙带关系爬上卫尉之位的董重(汉灵帝表兄),不可能有深谋远虑的想法,或许当时正在苦思冥想如何打压另一个外戚集团何氏家族争夺权力。

提出建议的太常刘焉无用多说,本来其目的就是看东汉王朝大事不妙,将要灭亡,于是想到偏远的交趾避难自保,后来听说益州之地有天子气象,于是毛遂自荐当益州牧,想搞自己独立王国;其他九卿太仆黄婉、宗正刘虞、光禄勋刘弘等人也没有提出异议。

身为三公九卿的所谓朝中重臣们都如此忙着只顾及己利,何况其他人就更不关心此事了。

实施结果

汉灵帝第一批挑选贼寇最猖獗的地区,任命三位州牧,其中宗正刘虞为幽州牧,太仆黄婉为豫州牧,太常刘焉为益州牧,其治理效果怎样呢?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刘虞

其效果相当好,刘虞上任之后,精简部队、布恩施德,派遣使者告知叛军将领们朝廷将宽大处理,可以免除罪责,又悬赏通缉张举、张纯二人,实施瓦解敌人内部策略,致使贼首们孤立无援逃到塞外,剩余人或投降或逃跑,次年三月,张纯被手下杀死,首级被送到刘虞处,终于平定叛乱,因功刘虞拜为太尉,封容丘侯。

当时豫州境内盗贼猖獗,州境惨淡不堪,到任之后黄琬对外逐一平定盗贼,对内治理有方,其政绩卓著而成为地方官吏的楷模,于是朝廷封其为。

刘焉因道路不通而暂驻荆州东界之时,原先计划要惩治的贪官污吏,益州刺史郤俭被黄巾军首领杀死,之后马相又被益州从事组织军队击败,贾龙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县。刘焉上任之后,任命贾龙为校尉,还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使益州逐渐处于安定,但其内心中一直图谋搞自己独立王国。

单单从结果上来看,暂时浇灭了火,还达到汉灵帝所期望的目标值,确实为不错的暂缓之策。但很不幸,中平六年(189)四月,身体已被荒淫生活掏空的汉灵帝去世,之后董卓又趁机独揽朝政。

黄琬被武力屈服,无奈返回洛阳担任司徒,不久迁任为,进封阳泉;朝廷派使者授予刘虞,进封襄贲侯;刘焉中断一切与中央朝廷的联络,又进一步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使益州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成为益州的"土皇帝"。

汉灵帝为何轻易采纳刘焉的建议,在地方设置州牧?

汉灵帝

结语

天下反叛接连不断,贼寇涌起而陷入水深火热之际,无才无德的奸佞之徒宦官们,只热心敛财,排除异己;拿着高俸禄、身居尊位的一帮大臣们只顾己利,明哲保身;屠夫出身的外戚集团并无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只一心想保住其得来不易的荣华富贵。

此种状况下,四面楚歌的汉灵帝,别无他选,只能采纳州牧制,先平定叛乱保住江山,走一步算一步,不幸,不久去世,之后稍微有实力的刺史们自升州牧,或者有实力的军阀们自封州牧,天下被这帮人瓜分得七零八落,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正式进入诸侯争霸时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9 23: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汉灵帝废史立牧,或暗藏东汉一个秘密
蜀汉忠武侯诸葛亮正因《(前)出师表》而名垂千古,而汉灵帝刘宏恰因《(前)出师表》而遗臭万年。一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将“后汉倾颓”的原因归责于汉灵帝。特别是实施“废史立
2022-12-21 21:42
汉灵帝为什么最先在益州、幽州和豫州设立州牧?
...璋等诸侯,都曾担任州牧一职。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刘宏采纳宗室出身的太常刘焉的建议,开始改刺史为州牧。彼时,汉灵帝最先在益州、幽州和豫州设置了州牧,史称“朝廷遂从焉
2023-06-15 08:07:00
刘焉:推动东汉瓦解与军阀割据的加速\\\
...这么做,后面也会出现什么李温,杨温。那么当时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一个什么损招呢?就是提高州牧的地位和权力,让这些封疆大吏去管理地方,保卫朝廷。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
2023-09-20 20:53:00
​东汉时期,刘焉能在汉末立足,是因为曾向汉灵帝提了一个馊主意
...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的“废史立牧”建议及汉灵帝实施“废史立牧”(初选太常刘焉、太仆黄琬、宗正刘虞三人分别为益州牧、幽州牧、豫州牧)来看,特别是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
2022-12-17 11:57
...礼仪,这两个职位很高,却没什么实际权力。众所周知,汉灵帝刘宏昏聩无能,导致朝堂一片混乱,政治倾轧时有发生,于是刘焉产生了躲避世乱,离开京城这一是非之地,免得惹火烧身的念头。但
2024-06-02 16:16:00
刘虞刘焉同为汉室宗亲,表现却截然不同
中平五年,汉灵帝共进行两项影响东汉政局的重大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三月份开始实施的“废史立牧”,即改州刺史为州牧,向地方官放权。汉灵帝重置州牧,本意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便集中力
2023-01-19 21:54:00
东汉的刘焉城府有多深?他自荐任职交阯牧暗藏秘密
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尽快肃清黄巾起义在各地的叛乱,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采纳汉室宗亲刘焉的“废史立牧”建议,恢复自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已罢州牧而改刺史的制度,并加以改革,使州牧
2022-12-17 12:30
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刘焉的建议与州牧的崛起
01公元188年,汉朝的宗室刘焉,向汉灵帝提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的核心思想,是建议汉灵帝委派忠诚能干的官员,到地方上指导工作,为了让这些愿意为国出力的同志方便开展工作,最好再给他
2023-09-04 12:17:00
东汉的灭亡刘宏扮演着什么角色
...之乱始于桓、灵二帝,其实小编认为真正的致乱其实就是汉灵帝时期,宠幸十常侍,第二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都是发生在汉灵帝在位期间。用《三国演义》中的原话来说就是“朝政日非,以致天下
2023-06-16 22:2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