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时期,为什么文官集团坐视王朝灭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01 10:40: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攻破城门,崇祯皇帝在无尽的遗恨中,走完自己十七年的天子生涯。

崇祯皇帝的一生,太难了。

绝非亡国之君,却行亡国之运,祖宗作孽报应在他身上。

虽是亡国皇帝,但历史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在封建社会四百多位帝王中,能够做到君王死社稷的,只有后唐末帝李从珂和明朝崇祯朱由检。

大明王朝灭亡那叫一个悲壮。

崇祯皇帝不甘家人受辱,下旨让后宫嫔妃全部自尽,包括张皇后和周皇后。再亲手了结两个公主,二公主当场毙命,大公主失去一条胳膊。

另外,吩咐太监带上三个儿子逃出皇宫。一家人的后事处理完毕后,崇祯皇帝安心地走向煤山,生命定格在那棵歪脖子树上。

明朝时期,为什么文官集团坐视王朝灭亡?

大臣的表现,教科书级“无耻”

崇祯皇帝刚死不到一天。

他倚重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和二辅陈演,整肃衣冠,迫不及待地去拜见李自成。

魏藻德见到李自成,双膝扑通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地说:

微臣为官三年,忝任宰相,主上不听臣言,致有今日。

主子的尸骨未寒,魏大首辅立刻向李自成称臣。

李自成根本瞧不上他,痛骂魏大首辅说:

你少在那叽叽歪歪,暂且不说崇祯怎么样。他视你为肱骨大臣,提拔你做宰相三年,说明崇祯对你不薄。你若真有人臣的本分,应该追随崇祯皇帝而去。

魏藻德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恬不知耻地回答:

主公乃旷世明君,微臣早有辅佐之意。

李自成没多少文化,说话比较耿直,指着魏大首辅骂道:

你真是没皮没脸,来人,赶紧把他投入大牢收押。

刘宗敏早看着这帮朝廷官员不顺眼,直接把魏藻德拖入大牢。

魏大首辅真是无耻到极致,他在牢房里,仍然不忘投诚,大呼:

如果用我为官,就把我放出来,别把我关在这儿。

刘宗敏冷冷地嘲笑道:

崇祯用你作首辅,不到三年亡了国,你不但不反省,还在这里大言不惭。

说完,刘宗敏叫人拿来夹棍,直接把魏藻德的十根手指夹断。

魏藻德扛不住毒打,求饶说:

别打了,我愿意把女儿奉送将军。

刘宗敏也真不是东西,在大牢里当众侮辱了魏氏,最后用枷锁把魏藻德活活砸死。作为崇祯十三年的大明第一状元,最后死于自己的无耻。

魏藻德的行为和下场,只是大明帝国灭亡的一个缩影。跟魏藻德一样,踊跃投降的大明官吏多达1200多人。

李自成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叹道:

这些人平时道德文章天下第一,高谈阔论儒家大义。真到生死攸关的时候,一个个低头不语,任人羞辱摆布。

以前的时候,受电视和戏曲影响,总认为大明王朝最坏的是锦衣卫和那些六根不全的公公,认为东林人士是敢于舍生取义的猛人。

他们张口闭口道德文章,动辄搬出三纲五常来吓唬人,俨然一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楷模形象。

倘若真的如同电视里演得那么好,大明王朝怎么会落得以崇祯皇帝自挂东南枝的结局收场。

大明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明层出不穷的公公祸乱朝纲是一方面原因,皇帝整天躲在深宫研究成仙秘术或在宫里建造私人动物园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包括帝国走到一定程度该当灭亡是历史的大潮流。

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大明王朝的东林人士。

明朝时期,为什么文官集团坐视王朝灭亡?

东林人士与大明兴衰

东林人士除了史书记载的个别少数,大部分都是以道德文章欺骗天下的伪君子,甚至是大明王朝的一颗毒瘤。

套用现在的话说,这帮人是一群民科愤青。嘴上吆喝得比谁都硬,真要动起真格的,一个个全部变成哑巴。

他们最擅长的是利用道德的制高点,对其他人颐指气使。

比如有些地方闹灾,自己一毛钱没捐,反而指责有钱人捐得太少。

再比如真要动武了,这帮人也绝不会像他们说的那样,自告奋勇上阵杀敌。

这是想都不用想的问题。

要说东林人士,必然绕不开一个人,顾宪成。

这个人在明史的名气并没有张居正、于谦等人那么大,但对明史的治乱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早年,顾宪成在朝中为官。因为举荐自己人做翰林学士,明神宗不同意,双方闹掰了。

一说他主动辞官回家;一说是被神宗皇帝削职回家。

不管是哪种方式,总之顾大学士不能再在朝廷待下去。

顾宪成回家后,在老家创立东林学院。一边教学,一边跟有识之士对朝廷发表见解。

外界不知道顾大学士的前因后果,纷纷传说他跟皇帝斗气辞官回家,经过这番炒作,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当时有气节的文人之楷模。

东林学院因此迅速发展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政治场所,明朝赫赫有名的“东林”集团逐渐成形。

明朝时期,为什么文官集团坐视王朝灭亡?

顾宪成与他的第一代东林学院还是不错的,在当时发表过很多针砭时弊的观点。

比如轻徭薄赋、藏富于民、整肃官风、发展经济、加固辽东等等。说了很多,但重点只有两个: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值得一提的是,东林学士所谓轻徭薄赋主要是针对江南的工商群体。

此时,大明王朝管事的人是魏忠贤。当魏大公公为了帮皇帝解决开销问题,准备磨刀霍霍向江南征收手工赋税时,东林学士立刻带头反击,大明王朝权斗最狠的宦官与东林之争拉开序幕。

有人说,明朝的宦官与东林争斗,跟汉朝的党锢之祸一样。因为争斗的主体都是太监与知识分子。

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同。

汉朝皇帝是真管不了,明朝皇帝是懒得管,甚至故意不管,放任他们斗得你死我活,只要双方斗得越狠,文官集团才不会整天拿“之乎者也”来约束自己。

说回宦官与东林学士的斗争。

很多人以为双方是一场正义与奸佞的火拼,实际上并不全是。

明朝自神宗皇帝以来,便深深地烙上“穷”的印记。尤其是神宗后期,帝国穷得喘不过气来。

但我们看的历史书不是这么写的,明朝已经出现早期的资本工商业,大明的白银储备全世界第一。

一方面社会财富在大幅提升,一方面皇帝整天让钱愁得不上早朝。

到底钱去哪了?问题困扰着明朝皇帝。

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但有一个人心里明白,此人便是魏忠贤。

魏忠贤并不是什么好人,但绝对忠于皇帝,他的耳目遍及大明王朝各个角落。

魏大公公清醒地看到,大明的财富藏在江南,所以他发起对江南征收手工赋税的建议,因此触发了宦官与东林的斗争。

从这点来说,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并不全错。

明朝时期,为什么文官集团坐视王朝灭亡?

因为大明江山已经出现很大的裂痕,北方社会矛盾尖锐,老百姓饭都吃不上,各地起义不断,而南方社会一片祥和,经济蒸蒸日上。

魏忠贤的加税办法,虽然有点臭,但也算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权宜之计,但遭到东林人士的集体反对。

江南地区以东林书院为中心,建立起一股由商人与“士人”拧结在一起的官僚阶级。

商人有钱,必然会寻求资本的代言人,东林学士刚好符合所有的条件,他们抱团取暖拒不出钱资助朝廷,以此要挟皇权。

双方的斗争不全是“正与邪”,夹杂着“钱”的问题。

明朝虽穷,但从来没有缺过钱。帝国的末期,崇祯在位时,明朝年收入只有376万两白银,南方的工商所交比例仅占10%,折合30万两白银。

各位感觉多不多?

看看大明王朝的社会财富收入再说吧。当时,全世界每年至少9亿白银进入大明王朝,而这笔钱大都是以贸易的方式流入。

如果把这9亿白银纳入征收范围,大明王朝会有足够的财富赈灾西北。

也不会因为节省20万两白银撤了一座驿站;

也不会因为撤了驿站裁了人员,逼反了一个李自成;

更不会因为没有钱添置红衣大炮,而让万把来人的后金肆无忌惮。

这才是大明帝国灭亡的根儿。

最可笑的是,崇祯皇帝的尸体挂在歪脖子树上没人管。

大明的旧臣,整齐划一列队站好迎接闯王,准备开始另一段打工生涯。

没想到,李自成没有崇祯好糊弄,他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回应了大明的文官集团,往死里打!

这帮人整天跟崇祯皇帝哭着喊着涨工资,说自己穷得活不下去了,结果在李自成的大刑伺候下,乖乖交出7000多万两白银。

倘若这些早一点拿出这部分钱,崇祯也不至于走向煤山,自己也不至于遭受毒打致死。

明朝时期,为什么文官集团坐视王朝灭亡?

兴亡不是他们考虑的事儿

最后一个东林领头人叫钱谦益。

听说大明亡了,崇祯皇帝上吊了,万分悲痛想要投河自尽,成全自己平时倡导的忠孝节义。

结果,脚指头刚一碰水,立刻缩了回来,淡淡地说了一句:水太凉了。

然后,第二天率领百官跪迎闯王,山呼万岁。

后来,也是他第一个率领百官投降的清军。

写到这,真替崇祯感到不值。

崇祯皇帝应该在死前,把满朝文武百官全部“肃清”干净。

话题回到,百官为什么坐视帝国灭亡的问题上。

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与同僚,与皇帝是捆绑在一起的道理吗?

他们绝对知道,但也绝对不会为了帝国的兴衰而损失个人的利益。

在他们眼中,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王朝的兴衰是皇帝一个人的事儿。

换句话说,他们彻底活明白了,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打工者”。

既然是打工者,必须要做两件事儿,一是处理好与皇帝的上下级关系,二是想方设法斗倒与自己竞争的“同事”。

没有必要把封建权贵斗争想的过于复杂。

它与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一样的!

你在公司上班,你考虑过公司破产跟自己有很大关系吗?

大概率是没有。

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讨老板欢心,然后如何斗垮其他同事,让自己看起来能力出众,多赚一些薪水而已。

所以,大明的百官也是如此,不要把他们想象的多么高级,也没必要嘲笑他们的低级,他们也只是为了自己而极尽所能地存活下去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1 14: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政权,大明王朝究竟是为何灭亡的呢
...个汉人统治的封建政权,大明王朝究竟是为何灭亡的呢?明朝的覆灭史,有内外部两方面因素,但是究其内因才是王朝覆灭的根本,因此需要透过天灾和流民,来梳理明王朝瓦解的内部原因,才能通
2024-03-18 21:03:00
土木堡之役之后,为什么大明王朝没有陷入天下大乱?
...方地形的迟滞,南宋不过实在苟延残喘中勉强为继罢了。明朝土木堡虽然看似与靖康之难类似,皇帝被俘,文武百官伴驾随征悉数阵亡,大明精锐部队尽数战死,之后瓦剌长驱直入围攻大明京师,眼
2023-02-21 20:24:00
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一生,为什么会被明清两朝的文官一起抹黑?
明朝的天子中,名声最臭的一位皇帝,除了瓦刺留学生朱祁镇,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武宗一朝其实并不太平,从刘瑾的阉党之乱,到两次藩王造反,与佞臣江斌之祸,以及几次农民起义,再到蒙古大军南
2024-09-02 11:29:00
明朝太监为什么权力这么大?皇帝不怕他们产生异心吗?
...赵高,后有东汉十常侍、唐代李辅国、北宋童贯。因此,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内臣(太监)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可是,和朱元璋这条祖训背道而驰的是,整个大明王朝出现了一
2024-10-18 09:45:00
明朝被人们误解最深的皇帝,实为中兴之主却被黑成昏君
明朝被人误解最深的皇帝,你知道是谁吗?人们常说明朝的皇帝代代是奇葩,有甘当征北将军的朱棣(明成祖),有瓦剌留学的朱祁镇(明英宗),有自封威武大将军的朱厚照(明武宗),也有沉迷于修
2024-11-08 09:31:00
宦官机构司礼监独断专行,为何还能存在?
司礼监是宦官机构。明朝的宦官机构最早由朱元璋组建,经过数次调整增易,基本定型为以十二监、四司、八局为主体的“内官二十四衙门”,主要服务皇帝及皇族。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十七年,在洪武、
2023-01-28 19:12:00
为何说魏忠贤一死,大明王朝就垮了呢
...就垮了呢?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官宦之争,贯穿始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几乎是没有宦官专政现象的。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不幸早逝,为了防止其他儿子觊觎皇位造成自相残杀,朱
2023-10-15 16:59:00
大明王朝最为低估的皇帝朱见深,是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三的帝王
...低估的皇帝是谁?我个人认为是成化帝朱见深。如果要为明朝皇帝排个顺序的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是第一与第二,这个是无可争议的,那么明宪宗朱见涂我愿意将其排位在第三位。对于成化一
2024-10-28 11:39:00
朱瞻基登基后让太监读书识字,给大明朝留下了大隐患
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正常皇帝,但他又做了3件非常糊涂的事情,一是让太监读书,二是消极防御,三是取消海外探索。总体来看,明宣宗朱瞻基接手明朝皇帝宝座时,明朝历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和
2023-02-14 19: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
林州市世纪学校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9月28日上午,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
2025-10-09 10:33:00
大风影像·闹市寻迹|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
2025-10-08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