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北京老照片:1975年盛夏,我家从前门搬到洋桥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4 17:16:00 来源:戏说三国

北京老照片:1975年盛夏,我家从前门搬到洋桥

1975年盛夏,我家从前门搬到洋桥。那时候的洋桥,虽然离陶然亭不远,在如今的三环路内,却属于郊外,比较偏。房子是新建不几年的红砖房,一排一排,很整齐,有些像部队的营房。住在这里的大部分人,是当年修北京地铁的铁道兵,复员转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在这里安家。

搬到这里,图这里清静,比城里的房子宽敞许多,特别是每家屋前有一个小院,母亲愿意在小院里种点儿丝瓜苦瓜扁豆之类的菜吃。

这里有个缺点,用水不方便,自来水没有通到家里,打水跑老远,要到公共水龙头那里。但是,我发现不少人家的小院里都有水龙头,不知道是怎么将自来水接通的。

刚搬过来没几天,隔壁西院的一位街坊见到我,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们互相做了自我介绍,他知道了我在中学里教书,我知道他姓陈。忍不住问了他自来水这个问题,他告诉我都是各家自己接的。各家离公共水龙头那么长的距离,怎么接到院子里呀!我一筹莫展,直嘬牙花子。

第二天下班之后,这位街坊带来一个高高个子的男人来到我家,向我介绍:请来了师傅,和我一样也姓陈,他就住在前面一排,请他来帮你接通自来水!

这位陈师傅,有四十来岁,和我的邻居一样,都是当年的铁道兵。对于我天大的难事,对他是小菜一碟。我一个劲儿对他说:这么麻烦的活儿,可怎么干呀?他对我说:地铁我们都修成了,这点儿活儿算不了什么。他带来铁铲、扳手等工具,还有几节长水管、一个水龙头、几个弯头和细麻线。三下五除二,他们两个人开始破土动工,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接上隔壁陈师傅家院子里的水管,然后从地下面将水管通到我家院子里,安上弯头,竖起一根水管,再安上水龙头,齐活,自来水哗哗地流淌了出来。

我不知道怎么谢他们才好!直要掏钱,这水管弯头水龙头,都得花钱呀。他们二位连连推脱着,笑着对我说:我们是干什么的?还用花钱买?这些都是不用的边角料!

他们二位就这样走了,尽管我一再挽留他们,怎么也得一起在家里吃点儿饭,喝点儿酒呀。他们还是走了。

临走时,这位陈师傅指着水龙头,对我说:赶明儿,我弄点儿水泥和砖头,帮你在这里修个水池子。

想起老话:千金买房,万金择邻。

1976年初秋,我的一个同学,原来同住前门老街的发小儿,突然找我。不知她从哪儿听到“四人帮”马上就倒台了,特意跑来告诉我这个好消息的。下班后,她就往这里赶,那时候,从城里来我家比较远,只有一趟343路公交车,要在虎坊桥坐车。她赶到这里时,天已经黑了,下车后走得急,跌了一跤,摔破了膝盖。

更不赶巧的是,不知怎么搞的,我们那一排房子突然没了电,四周一片黑洞洞。她来到我家,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刚才还有电,不知怎么突然就没了电。

她走出屋,抬头望望房顶,看见了上面悬浮着的电线,和房后的电线杆,对我说:有梯子吗?

院子外面,站着好多街坊,对突然停电都很奇怪,除了我们这一排房子,其他的房子都亮着灯,大家纷纷从屋子里走了出来。

有街坊已经搬来一把梯子。只看我的这位发小儿,二话没说,麻利儿地爬上梯子,爬到房顶。我跟着她也爬了上去,看见她不知怎么三鼓捣两鼓捣,很快就把电线修好了,屋子的灯齐刷刷地都亮了起来。地上的街坊们响起了掌声。

我很为我的这位发小儿骄傲!她真的是给我长了脸。我一个劲儿地向街坊们夸她,夸得她不好意思,笑着摆手。她是哈工大物理系毕业的,尽管是工农兵学员,毕竟也是师出名校。这样的活儿,对她算不了什么。

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的晚上,她像狸猫一样顺着梯子爬到房顶的样子。她穿着白衬衫和天蓝色的百褶裙,站在房顶上,背后是瓦蓝色的夜空,记忆中是那样的清晰明亮。那一年,她和我一样,29岁。一晃,四十七年过去了。当年年轻的姑娘,已经成老太婆了。

想起沈祖棻的一句诗:万里秋风同作客,一场春梦总成婆。不觉哑然失笑。

1978年初冬,我考入中央戏剧学院。那时候,妻子在天津工作,还没有调到北京来。我将年迈多病的母亲送到姐姐家住,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

家里没有了人,我住校,平常的日子很少回家。有一次星期六回家,是入学第二学期刚刚入夏,没有想到,院墙高,天刚擦黑,一时看不见院子里的情况,推开小院的栅栏门,好家伙,吓了我一跳,扑在面前的,竟然是半人高的荒草,那样茂盛,密密麻麻,长满院子,自在而得意地随风摇曳,映得门窗的玻璃都晃动着一片萋萋的绿色。在城市里,见到这样高这样密的一片荒草,也不容易。

我只好先拔草,才能进门。我家东边另一家邻居,有一个男孩子,在读高二,读初三要毕业的时候,他知道我是中学老师,曾经找我补过课,我还找了一些语文数学的参考材料和习题给他。他看见我正在忙活拔草,对我说:您用手拔不灵!说着,他从他家里拿来两把铁铲,和我一起除草。一边除草,他一边天真地对我说:没想到您家的草长这么高,这要是庄稼多好啊!

除完草,我谢过他,他摆摆手,对我说:您总不回来,草才长这么高,您得常回来呀。而且,您家的院门也不锁,多不安全呀!

我连连点头,是我懒,没有好好修修院门,安把锁头。也是觉得家里没什么东西,可以值得让小偷光顾。

他忽然问我:您什么时候回来一次?一个月吗?一个来月总该回来看看了!

我点点头,说他说得对!

下一次回家,还真的是一个月后的周末。心想,院子里的草会肯定长出来,大概不会那么高那么密那么吓人了吧?

推开院门,竟然没有草。我很奇怪,草的生命力强得很,野火都烧不尽,春风就能吹又生呢。草都哪里去了呢?

事后,我知道,是这个可爱的高二学生,计算着一个月快到,我该回来了,帮我先把草除掉了。

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是这样帮我除草的。我问过他为什么要帮我?他说您也帮过我呢!再说,这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我怎么这么幸运呢?怎么总能碰到这样多的好人呢?想起老人说过的老话:世上还是好人多孬人少,山上还是石头多沙子少。真的呢!

我上大学的第二年暑假过后不久,一个年轻的朋友结婚,一时没有房子住,想暂时在我家住一段时间。他们比我小七岁,也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了。我想,反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何不成人之美?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帮我看着家,省得老麻烦邻居,起码少让隔壁的那个高二学生总帮我除草。

有他们住,我更是极少回家。寒暑假里去看看我母亲和妻儿老小,上课的日子住在学校。不操家和小院的心,倒也乐哉悠哉。

他们在我家里住了几年,一直到他们有了房子搬走。那时候,我回家一看,发现放在屋里墙角的铁皮箱不见了。那个铁皮箱子,有几十年的年头,虽然已经很破旧了,但是,它是父亲留下来唯一像点儿样子的遗物。我把中学时代和到北大荒写的几本日记、写的诗、抄录的几本唐诗宋词元曲的笔记本,还有高中三年女友写给我的几十封信,都放在这个箱子里了。更主要的是,那里面还有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每天下班后回家点灯熬油,吭吃瘪肚写的长篇小说《希望》的稿子,三十万字,上千页的稿纸,虽说没有什么价值,也没什么希望,对于我却是整个青春期的纪念,总还是有些敝帚自珍。

我赶忙找这个铁皮箱子。心想,可能是他们觉得箱子放在那里,占地方碍事,而且锈迹斑斑,那么破,不好看,怪扎眼的,把它放到床底下了。但是,看看床底下,没有。两间刀把房,不大,还会放在哪儿呢?找遍了,没有。最后,看见在院子里的墙根下,箱子委屈地挤在那里,一副颓败的样子。箱子是铁皮的外壳,还囫囵个儿,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的本和纸都早已经沤烂了。也是,这样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尤其是夏日里的雨淋,能不沤烂吗?

想想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漫长岁月的痕迹,居然变成了一滩烂泥。尽管从来没有对他们讲过,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怅然。他们比我要小,没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中学经历,更没有北大荒的生涯,毕竟和我像隔在对岸,即便面前流淌着同样的水,拍打冲刷着却是不同的堤岸,留下的是不同的回声。

茨维耶娃诗里说:在我们之间还隔着一个自然段,整整一段。

1982年夏天,我大学毕业,专程回北大荒一趟。因我是第一个返城后回北大荒的知青,队上的老乡非常热情,特地杀了两口猪,豪情款待。酒酣耳热之际,找来一个台式录音机,每一位老乡对着录音机说了几句话,让我带回北京给朋友们听,表达对知青的想念。

回到北京,请朋友来我家,聚会在小院。自从搬到这里,只要我在,北大荒的朋友常来这里小聚,给我大显厨艺的机会。那时,兜里“兵力”不足,不会去餐馆,只能在家里穷欢乐。艰苦的条件和环境,常能练就非凡的手艺。

我拿手做西餐两样,一是沙拉,二是烤苹果。沙拉,沙拉酱是主角,那时难以买到,做沙拉酱,便是一件大事。要用鸡蛋黄,不要蛋清,然后用滚开的热油一边浇在蛋黄上,一边不停搅拌。每一次,在小院里做沙拉酱,朋友都会围看,像看一出精彩的折子戏,听着热油浇在蛋黄上滋滋啦啦的声音而心情雀跃欢快。

烤苹果,是从哈尔滨中央大道的梅林西餐厅学来的。从北大荒回北京探亲,在哈尔滨转火车,特意去那里吃过一顿,其中有这道烤苹果。要用国光苹果,因为果肉紧密而脆,挖掉一些内心的果肉,浇上红葡萄酒和奶油或芝士,放进烤箱。家里没有奶油和芝士,有葡萄酒就行,架在篦子上,在煤火炉上烤(像老北京的炙子烤肉)。土法简陋,照样芳香四溢。

这一次朋友聚齐,依旧是这两道菜,就着从北大荒带回来的北大荒酒,听这盘磁带的录音,酒喝多,话说多,直到深夜依依不舍散去。送大家走出小院,望着他们骑着自行车迤逦远去的背影,真的很难忘。那一夜,星星很亮,很密,奶黄色的月亮,如一轮明晃晃的纸灯笼,高悬在瓦蓝色的夜空,是我在这个小院住了七年时光最难忘的夜晚。

第二年,我搬离小院,虽然新楼房宽敞很多,聚会却无疾而终。大家再聚会,到饭店里去了。我的武功尽废,曾经那两道手艺再也没有露脸的机会。当年大家下班后,骑着自行车,从各个角落奔到我家,蒜瓣一样,围着台式录音机听录音的情景,恍若隔世。如今,很多人开着小汽车,没有小汽车,打的或网约车,但很难再有这样情景了。几番离合,便成迟暮。

读放翁的诗句:旧交只有青山在,壮志皆因白发休。想想真是,朋友老的老,病的病,走的走,散的散,只有北大荒的白山黑水在。

2023年3月21日春分于北京

作者:肖复兴

编辑:钱雨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5 0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人民城市·温情中国】奏响“首善之区”民生乐章
...市绿心森林公园(央广网发 马文晓 摄)运向杰指着一张老照片介绍说,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北京东方化工厂,还有环境散乱差的企业和村庄。公园建设时,在园内栽植了近百万株各类乔灌
2024-12-08 21:24:00
碧水汤汤润两岸 满目新景引客来
...堤时,百十来号人拿起铁锨弯着腰,干劲十足……一张张老照片把人们拉回那个火红的年代。人物模型中,人们没有机械,全部用马车、靠人力拉沙子、拉水泥。看到这些,大白洋桥一村党支部书记
2023-07-22 15:35: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5月9日,东城区前门街道以十年“议”回首·共造“邻”聚力为主题,举办“小院议事厅”周年总结暨“前门有礼·正阳有声”计划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三任社区书记带
2023-05-12 17:14:00
120年前的故宫老照片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本图集摄于1900-1903年间,当时仍未向普通民众解
2023-09-01 14:31:00
看看光绪皇帝都没有看到过的社会景象
这些老照片拍摄于1906年前后,记录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貌。我们现在还能直观地看到清朝末年的北京,必须要感谢当时摄影师留下的影像资料。通过黑白老照片,我们能看到一个古朴的北京,贡
2024-08-02 15:31:00
...现实(AR)和1项虚拟现实(VR)内容,通过AR实景导览、老照片比对等功能,重现\"庆三元饽饽房”“宜兴会馆”,重建“新世界游艺场”\"板章商住楼”等历史建筑,在追求建筑结构
2025-04-21 18:06:00
换种“姿势”游北京!打卡北京十条宝藏公交线路
...体车身涂装穆桂英、赵云的京剧扮相及沿线北京历史风貌老照片,颜色艳丽、绘画精美,车厢化身传统文化的流动展厅,乘客身在其中感受北京文化、京剧文化。 06有轨电车西郊线沿途设有巴
2024-07-28 11:46:00
...45个,建设科技小院13个,吸引首农食品集团、新希望、北大荒、拜耳作物等头部企业在平谷发展,打造“头部企业”聚集地,引进涉农企业136家,聚集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9个、省部级以
2023-03-17 18:06:00
重温京城老字号
...调料品。比如桂花甜辣丝,我就没有见到。50多年前我从北大荒回北京探亲,特意到六必居买八宝酱菜,准备带回去过春荒,见到卖酱佛手的,感到很新鲜,记忆深刻。最近几年,我多次到六必居
2024-03-15 02: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