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游牧民族为什么喜欢南下跑到中原来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1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我国历史上的北方曾经出现许多游牧民族,名字也奇怪。比如:匈奴、东胡、鲜卑等等,一开始他们默默无闻,一旦崛起就会四处扩张,你唱罢我登台,很热闹。但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常南下。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南下,蒙古和女真人南下等等。问题来了,这些游牧民族待在老家不好吗,为什么喜欢南下跑到中原来呢?

我们先看看他们的老家。不论人怎么变,土地是不变的,图上红色区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致区域,我们暂称它为漠北。

看看地形,这块区域大部分是戈壁,且干燥少雨,只适合放牧不适合耕种。这一特征决定了游牧民族行为,比如草场越大越好,这样能养更多的牛羊,养活更多的族人。为了更大的草原牧场,就产生了扩张和抢地盘的欲望;另外,这里除了放羊放牛没有什么产业,但他们日常所需要的一些生活用品怎么办?

有两个办法,要么去交易,要么去抢。很显然,后者性价比更高。所以,不论哪个游牧民族上场,南下掠夺成了必修课,而且一个比一个猛。我抢了两床被子,老哥你呢?我抢了三条床单,哇啊,好厉害!

其实,他们除了南下还有一条路线,那就是西迁。西域,用现在眼光看绝对是网红地名,指今天的新疆,广义上还包括和中亚。历史上许多民族混不下去或者另谋出路就会往西走,比如匈奴、突厥等,西迁后融入当地混血变成了新的民族。

为什么往西也好理解,北方西伯利亚地盘很大随便占,但有个致命的缺点,太寒冷,冷的能冻掉你耳朵。往东边是太平洋,在海洋文明之前,遇到大海就是死路。所以,他们只能南下或西迁。

除了上面两点,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气温。

首先,和中原王朝相比,漠北纬度高气温低;另外,大陆西端的欧洲有从赤道来的北大西洋暖流,温暖湿润,所以显得暖和。而东方的漠北却有蒙古冷高压,因此欧亚大陆气温有个特点,就是不但北冷南热,而且“东冷西暖”。

比如英国在我国东北基本处在一个纬度上,甚至还靠北,但东北气温很显然要比英伦冷的多。

还没完,再一个因素就是,地球本身有大气环流,比如欧洲、东北这样的高纬度地区,属于从西到东属于“盛行西风带”,而像中国南方、西亚、北非等地,则属于从东到西的“东北信风带”,所以漠北就更冷了。

文末最后一个问题,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打劫中原王朝,为什么没彻底解决?

很简单,中原王朝对他们无奈的原因是:这些家伙骑着马来了就是抢,抢完就跑,还贼快。你集合军队追他们吧,一是来不及。二是杀过去不一定找到人,还容易迷路找不到北。三是后勤保障难,即使打赢了,损失的粮食物资可能比被他们抢的还多。

再说了,杀到那儿又如何?他们往南走气温舒适很受用,而你跑到苦寒的未开化之地能适应吗?

所以,以上原因使得北方不论换了谁,唯一不变就是传承游牧民族光荣传统南下打劫,一茬又一茬,形成历史上特有的现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1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浅析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原因
...,有着自主思维的人类,亦是如此。在历史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向南出发,那么这样南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又有怎样的规律,意义呢?一、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原因1.气候原因中国近五千
2023-06-05 13:44:00
在很多人心里,似乎古代游牧民族在面对农耕民族时,总是有很大的优势,经常能够劫掠和征服周边的农耕民族,为自己所奴役。但这种看法其实存在很多毛病,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这一看法有些太片面
2022-12-20 17:19:00
除非中原王朝发生内讧,游牧民族无论如何也打不过农耕文明
大部分人印象当中,历史上的农耕文明总是打不过游牧民族,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对的。农耕文明除了军种上有些吃亏之外,其他的像士兵的训练、装备、后勤,还有将领的统帅能力,都完全不比游牧民族
2024-11-01 10:28:00
游牧民族屡屡南下侵犯,经济发达的宋朝为何不修长城防御?
长城是我国古代中原王朝用于防御游牧民族的一种大型军事工事。由于长城的重要作用,各王朝都非常重视修长城,甚至把修长城列为头等大事。不过有趣的是,作为受游牧民族侵扰最严重的王朝之一的
2023-05-10 17:31:00
秦始皇是仅凭“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就攻打匈奴吗?
...用在了秦国的身上,没法再用心思去抵御或者骚扰北方的游牧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趁着中原王朝的注意力全部在中原,不断的发展壮大,直至统一,形成了一股足以抵抗中原王朝的力量。形成了力
2023-01-10 12:08:00
...西忻州、朔州一带。 赵国的北部及西北部生活着大量的游牧民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匈奴,战国晚期,匈奴不断南下抢掠,赵国名将李牧则在雁门抵御匈奴,雁门关大概就是李牧时期修建起来的
2024-07-22 16:34:00
古代中原王朝是如何经营游牧民族地区的?
...部分是长城之南的农耕文明地区。在整个世界古代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但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域,一段时间后就被农耕文明同化,演变为农耕民族。但是农耕民族却
2023-06-25 09:33:00
隋朝的统一:南北朝后华夏的再一次大一统与民族融合的完成
...来看,西晋末年到南北朝结束,更像是后世在为前朝内迁游牧民族买单。要知道,随着这一措施的执行,大量的游牧民族涌入长城以内,开始了农耕生活。当然,随着游牧民族的内迁,中原王朝可以
2023-10-02 19:00:00
为什么唐朝以后中原王朝面对游牧民族,这么不堪一击?
...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五代十国以后,我们北方,和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消失了。北方游牧民族,可以轻而易举地南下,由于他们以骑兵为主,游动性比较强,屡次出击,没有多长时间,他们就
2022-12-18 13: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两只羊隔着围栏打架,一只羊假装进攻诱骗对面的羊撞栅栏。
2025-11-21 13:36:00
非遗吉林 |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吉林满族旗袍东辽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是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其分布地域相对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北方主要满族居住地区
2025-11-21 14:25:00
三棱风帽俑
冬日的太原,寒潮骤至,北风凛冽,气温直逼零下。若穿越回1500年前的北齐晋阳,这刺骨寒风却是当地人们日常必须面对的考验
2025-11-21 18:33:00
五瘟神降服疫鬼图
今年年初,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马家沟一处荒僻的冲沟断崖上,一孔不起眼的窑洞因文物保护员的偶然发现重见天日。这座被命名为马家沟瘟神庙的明清时期窑洞
2025-11-21 18:34:00
千年厨房重见天日
近日,在晋阳古城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特殊的古代建筑遗迹。这座被称为“龟头屋”的建筑,据推测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
2025-11-21 18:34:00
元代太原民间的火葬
东山元墓出土的瓷钵(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据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的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五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显示
2025-11-21 18:34:00
双塔寺明清佛像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初名永明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
2025-11-21 18:34:00
潍坊:文化学者把脉状元文化
鲁网11月21日讯(记者 王玉龙)冬日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状元胡同深处,一块块斑驳的砖石仿佛还在诉说着数百年前的科举佳话
2025-11-21 21:44:00
吴门文脉延绵,阳澄雅韵流转——“沈周茶画荟”第三辑举办
继阳澄湖畔两度雅集之后,近日,“沈周茶画荟”第三辑如期而至,由苏州市阳澄湖文化研究会组织邀请的昆山市以及相城区的10余位书画家齐聚湘城小学
2025-11-21 23:25:00
11月23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福州特展”将在福州画院开幕,持续至明年2月10日。
2025-11-21 23:31:00
闽侯廷坪乡各村村干部为“宝藏山货”代言,你认识这些山货吗?
2025-11-20 11:25:00
鲁网11月2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邹城峄山。峄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拥有多处著名楹联,既有源自秦代《峄山碑》的篆书集联
2025-11-20 13:55:00
鲁网11月20日讯靖海卫故城位于威海荣成市人和镇,是明代海防体系的重要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见证了抗倭历史与卫所文化的融合
2025-11-20 15:10:00
河南首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发布,有你家乡吗?
大河网讯 地名,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是乡愁的情感载体,更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哪些地名能承载一方的千年记忆?近日,河南省民政厅正式发布《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5-11-20 16:33:00
大河网讯(记者 王怡潇)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这支两千多人的“娃娃军”,怎样鏖战独树镇冲出险境
2025-11-20 1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