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麦客走四省,追着麦熟跑(一线调研·三夏进行时特别报道)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6-24 06:23: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记者跟随两名农机手,从湖北到河南、山东、河北——

麦客走四省,追着麦熟跑(一线调研·三夏进行时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强郁文

麦客走四省,追着麦熟跑(一线调研·三夏进行时特别报道)

图①:5月24日下午,蔡华夫妇从湖北出发,前往河南邓州开始今年的跨区作业。

杜丽丽摄(人民视觉)

图②:6月6日晚,蔡华在维修农机。

图③:6月8日,蔡华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

图④:6月12日下午,载着蔡华收割机的半挂车即将启程。

图②③④均为程思豪摄(人民视觉)

广袤田野,金穗飘香。每年夏收时节,开着收割机,由南到北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被人们叫作麦客。

今年夏收季,记者跟随湖北麦客蔡华和李辉跨越1200多公里,记录一段一路向北、追逐丰收的旅程。

5月23日,湖北襄阳南漳县武安镇

农机:装了北斗导航,智能化程度高

收完一茬麦子,蔡华才腾出空来喝口水。

驾驶室开着空调,比外面凉爽。“以前只能安个小风扇,夏天根本待不住。”蔡华一边说,一边点击屏幕调整参数,“机器装了北斗导航,选智能模式,屏幕上就能自动生成作业路线图,收了多少亩麦子,一目了然。”蔡华介绍,有了它,不用再拿着尺子量地;和农户算面积时,也少了许多扯皮事儿。

在蔡华记忆中,最早的收割机连驾驶室都没有:“就是个简易拖拉机,机头上挂着‘巨型理发器’。”前面“理发”——把麦子割断,后面还得有人跟着打捆,运到麦场脱粒。

2000年初,蔡华购买了第一台轮式联合收割机,能把麦子“吞”进机肚里,脱粒装仓;再把秸秆切碎,撒在田间。机械化水平高了,但开起来并不轻松:“费力不说,密闭性还差,开一会儿,鼻孔、嘴里全是灰。”

现在的收割机是3年前买的,智能化程度高、动力足、操作灵敏。启动后,他一手搭方向盘,一手握操纵手柄,“就像用遥控器,能随时调节各个部件的运作。”有几次眼看好像要撞上电线杆和田垄,蔡华却丝毫不慌,总能驾着收割机灵活避过。

卸麦间隙,一旁守候的张秀兰走上前,拿抹布擦掉挡风玻璃上的尘土,提醒丈夫给链条打上黄油。

“有点‘咔咔’响,说明链条积了灰。”张秀兰告诉记者,自打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夫妻俩就开始跨区作业。每年5月底,他们收完老家湖北的麦子后便动身,一路到河南、山东、河北,有时还会到东北。以前,跨区收麦还是个新鲜行当,收入不低。虽然辛苦,但靠着收割机,夫妻俩盖起全村第一栋3层小楼。20多年来,张秀兰练就一副好耳力,哪里轴承松了、链条卡了,她一听便知。

“三夏”期间,连续作业,收割机皮带、割台等部位易磨损或出现故障。“老蔡把机器看得比啥都金贵。”张秀兰说,不论多晚,丈夫收工后第一件事不是吃饭休息,而是检查设备、维护保养。收割机上常备一个“百宝箱”,打开一瞧,常用配件、维修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休息了一会儿,眼瞅粮食在车斗里堆出尖尖,蔡华又发动了机器……

5月25日,河南南阳邓州市刘集镇

抢收:雨后能尽快收割、及时烘干

乌云密布,夜幕低垂。远处,一个亮点越来越大——为方便天黑作业,蔡华给收割机加装了强光灯。机轮转速加快,不断掀起的麦屑在灯光里飞舞。

“要下雨了。”蔡华望了望天。

5月24日下午,蔡华刚办好今年的跨区作业证,突然接到河南邓州老客户李勇志打来的电话:“麦子熟得比往年早,得尽快收割。”刚收完老家的麦子,顾不得休息,他和妻子当即决定出发,沿国道开了5个多小时收割机赶到邓州市刘集镇,住进李勇志家中。

李勇志比蔡华年长,俩人一年只见一回,却亲似兄弟。“10多年了,蔡华一直来我们村收麦,从没误过农时。”李勇志说,他早早就给夫妻俩拾掇好床铺。田里,小麦已熟九成,只等收割机下地。

李勇志生活的自然村有几十户村民,土地集中连片,但各家地块面积都不大。不少邻居在外务工,不便回村收麦,每到“三夏”,李勇志就主动把周边1000多亩地管起来,低价收取托管费。

为了避雨,乡间小道上,村民开着粮食铲装机,把地上晒好的麦粒抓紧装上车。蔡华刚收完的这批粮食,则要运到镇上的烘干塔。

粮食收完还要烘,李勇志过去从没想过。去年,河南很多地方遭遇“烂场雨”,一些麦子发芽、霉变,“有的麦子烂得太厉害,当饲料都卖不出去。”李勇志心疼不已。

今年,刘集镇农业中心的工作人员走村串户,推广粮食烘干,“烘3个多小时,水分就能从18%以上降到13%左右。”村民们动了心。“虽说要多花钱,但几户凑在一起烘能省点儿。”李勇志说。

雨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早,记者正准备出门,收到蔡华发来的消息:“地还很湿,我的轮式收割机容易陷进去,怕是下不了地。”

记者心里一沉:大雨会不会耽误收割?

“我们有准备,影响不大。”邓州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生产服务科科长王硕说,“今年,我们加大了对抗泥性更好的履带式收割机的购置补贴力度,上半年全市新增44台履带式收割机、30套烘干设备,方便老百姓雨后也能尽快收割、及时烘干。”

6月6日,山东德州齐河县华店镇

农技:统一供种、统一飞防

天刚亮,蔡华就开着收割机到达作业地点。

跨区作业,“白加黑”是常态。5月30日晚上,结束在南阳的劳作,蔡华夫妇与人搭伙拼了一辆半挂车,拖着收割机一路开到与河南相邻的山东菏泽曹县;在曹县,为赶在雨水来临前完成收割,他一天收了120多亩、约12万斤小麦,又忙到深夜;6月5日,收完在曹县的最后一块田,他马不停蹄继续北上,到达德州市齐河县。

为啥要来齐河?蔡华说,这里是有名的产粮大县,产量常年保持在22亿斤以上,“地多、粮食多,我们才有活干。”连续七八年来齐河收麦,蔡华发现,早些年看到的砂石路、土路,现在都修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农机作业条件大大提升。

这天要收的,是华店镇张博士村村民张正成家的田。粮食产量如何,蔡华开收割机走上一圈,就能感觉出来,“麦子个头比我老家长得矮,但麦穗多、抗倒伏。”

这种麦子是齐河县统一提供的高产良种“济麦22”,节水抗旱。拔一根麦穗,轻轻搓开,小麦籽粒饱满、色泽光亮。张正成说,每亩地买20斤种子,政府给补贴10元。

“不光统一供种,政府还免费统一开展无人机飞防,‘虫口夺粮’效果很明显。”张正成说,他过去最头疼的就是虫害,自己的田和邻居的田,打药时间、药量不一样,这块田打了药,虫子就去另一块田,难以灭净。

今年,齐河县整合资金1400万元,采取统一的配方药剂和技术标准,对全县110多万亩小麦进行“一喷三防”,仅用6天时间就全部完成春季飞防作业。

小麦还没收完,张正成已开始谋划下一步,“俺的地缺钾,镇上农技专家建议测土配方施肥。等夏播完玉米,俺准备试试看。”

6月12日,山东德州齐河县刘桥镇

转型:从麦客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年年来山东,第一次遇到这么热的天气!”空调风力开到最大,蔡华额头上还是冒出汗。这两天,看着各地的收割机来来往往,蔡华犹豫还要不要继续北上作业。

齐河麦收临近尾声,照往年路线,蔡华该出发去河北了,可一打听,河北客户给的价格比去年略低了些。

蔡华忍不住感叹,近些年,外出作业的收割机越来越多。今年和蔡华同在刘桥镇作业的,就有名来自河南的00后农机手小牛,他的几个伙伴也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小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也曾是一名职业农机手,后来事业越做越大,有了自己的车队,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小牛就接过了跨区作业的“接力棒”。

农机手越来越年轻化、职业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块大小不同,价格不一。按照一亩地均价50元计算,扣除成本,我们一季作业能赚4万元。”蔡华说。

行情变化背后,是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长。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永太介绍,近年来,齐河县农机数量成倍攀升。今年麦收期间,全县平均每200多亩农田就有一台收割机。县里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智能、精准作业机械,目前有各类农机近6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9.76%以上。

张永太说,机收价格下降,对农户有利,但对农机手而言,转型势在必行。许多农机手积累一定资源后成立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小麦生产全程托管服务,从业务单一的麦客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午后,气温持续升高,身材瘦小的张秀兰出现了轻微的中暑症状。仔细考虑后,蔡华决定提前结束今年的跨区作业。下午4时,记者目送搭载着收割机的半挂车驶上高速。

追逐丰收的旅程仍在继续。

不到50公里外,来自湖北荆门的康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车队已整装待发。40岁的农机手李辉告诉记者,他们的15台收割机5月底从荆门启程,经过河南南阳、山东德州两站作业后,有8名农机手和蔡华一样选择返回老家,其余人则继续北上,驶向下一个目的地——河北沧州。

6月13日,河北沧州献县高官镇

服务:经纪人安排得妥妥当当

太阳炙烤着大地。高温让田里的小麦变得干燥,更方便收割机脱粒。但持续高温也给麦收带来挑战,“你看,有的秸秆含水量过低,容易发生倒伏。”驾驶室里,李辉调低了割台。

田间,收割机和播种机同时轰鸣。李辉的客户卢焕章介绍,他家流转了400多亩地建设家庭农场,昨天收好的地块,今天已经在播种了。

献县是李辉今年麦收作业的最后一站。

不同于蔡华的“单兵作战”,多年来,李辉和合作社成员们一起组队跨区作业。收小麦和水稻,采油菜和玉米,他们的足迹最南到广西,最北到河北,一年中8个多月在外奔波。累了,卡车上睡;晚上干完活,就去加油站加油,顺便在那里洗个热水澡。

“我们走南闯北,不怕吃苦、不怕晒,每到一个地方,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活干。”李辉说,南方农机手来北方作业,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可能产生矛盾纠纷。

来到献县,很多问题就不用操心了。“我们只管专心收麦,旁的事都交给农机服务经纪人,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李辉说,他们的经纪人手上握有周边3个县的客户资源,收完麦子,经纪人按介绍业务的亩数拿提成。

车队还在路上,经纪人就安排好了作业计划。先到哪个地方、和谁联系、什么时间、收割哪一块地、结束后接着去哪一块地,全程“无缝衔接”,效率很高。除了对接供需两方,经纪人还给外地车队安排了“领机人”,全程服务,协调解决农机手和农户之间的纠纷,“既不让当地老百姓吃亏,也不让农机手受委屈。”

今年降水少,天快黑了,卢焕章还在地头忙灌溉。走近瞧瞧,田里看不见引水浇水的水管,也没有大水漫灌的泥泞,只有一根根黑色细软的滴灌带将田地隔成了条状。

“这种天气,最重要的就是保墒出苗。”卢焕章说,地里旱,滴灌带造墒效果好。播种时一同铺设,不但浇水快,还省水省电。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1人管理,连续滴灌2天,墒值就足够,“今年小麦收成不错,期盼玉米也有个好收成!”

(本报记者毕京津、侯琳良、张志锋参与采写)

本期统筹:郭雪岩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4日 02 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4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秦巴新麦客  “三夏”显身手
...日,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先锋社区,农机手江伟驾驶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作业。 本报通讯员 周亭松摄本报通讯员 周亭松 吴亚君 周濬麦熟一晌,全力拼抢。过去,麦熟时节四处帮人割麦子的
2024-06-03 06:18:00
微纪录片丨“新麦客”抢收记
...麦收割正值高峰期。“三夏”期间,安徽省计划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左右,机收率预计在98.5%以上。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安徽夏粮收获期叠加降雨天气。为确保粮食归仓,各地积极调配
2023-06-07 21:33:00
焦点访谈:追“丰”新麦客
...每到麦收季,孙党辉便会临时组织几个老乡,开着各自的收割机四处帮人收麦子,接单零散且不稳定,合作社很难长远发展。近几年,农业在向着规模化、现代化更飞速发展,对“麦客”工作方式的
2024-06-14 23:24:00
兰考来的“麦客”
...公共厕所里简单洗刷整理,准备回兰考。 安全第一,开收割机要随时观察小麦收割情况。朱敬超与妻子带着行李准备回兰考。 朱敬超与妻子向记者告别,说他们明年再来。记者 刘俊涛 文
2023-06-06 00:28:00
追逐麦浪的现代“麦客”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麦客”在田野里追逐麦浪。张珂在收割机上小歇。 “麦客”夫妻准备出发。回望劳动成果。 测量作业面积。装载收割机。 扫码查看详情阳光还没照透渭北的麦田,
2024-06-11 04:58:00
微纪录|威海“新麦客”:割一亩80元,不在收割就是在收割路上
...统人工割麦的流动劳力群体,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成为“新时代麦客”。他们如同候鸟一般,随着季节的更替,驾驶着收割机穿梭于不同省份之间,为农民收割成熟的麦子。从岭
2025-06-16 14:15:00
...区高庄村村民,已经当了8年麦客。当天,张茂印正驾驶收割机在地里忙活,突然发现损坏了一个零件后,收割工作不得不停下来。张茂印和妻子一边忙着打电话联系人,购买相关零件,一边和笔者
2024-06-04 01:55:00
听听『麦客书记』周必胜的忧与喜
...麦客书记”周必胜也坐不住了,盘算着订购3台无人驾驶收割机、3台无人插秧机,用“新农具”干“新农活”。周必胜是氾水镇宋埠村人,曾在部队当了5年驾驶员、汽车维修技师。1986年退
2024-05-08 08:14:00
...空气如蒸。来自驻马店的“麦客”张劲松驾驶着一台联合收割机在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的一处麦田里忙碌着,麦粒倾泻而下。这是张劲松从事跨区收割作业第10个年头。每到麦收时节,张劲松就
2024-06-03 01:08: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有楼盘假期首日到访超300组,紫金山下、南部新城新盘日均到访超百组“吸睛”假期,“好房子”点燃南京楼市□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浩何钢国庆假期
2025-10-08 08:05:00
人机对弈五子棋 孩童“发掘”古生物双节期间,南京科普场馆人潮涌动,科创科普双向赋能,体验形式升级□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9月是新修订的科普法施行后首个全国科普月
2025-10-08 08:05:00
青春华章 | 长江路“文博之夜”点亮“夜金陵”
怀旧展复刻人文记忆,“画中人”重现市井繁华长江路“文博之夜”点亮“夜金陵”□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邓露洁“一条长江路
2025-10-08 08:05:00
南报网讯(记者余梦迪通讯员宁工萱)电梯故障排查效率提升3倍,AI工具两天内玩转多场景应用——日前,南京工匠学院电梯基础与实务
2025-10-08 08:06:00
“城管蓝”值守巡查管好“街面的事”,“环卫橙”清运垃圾确保街巷整治中秋月满科巷时,“蓝”“橙”守护烟火气□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10月6日清晨6时多
2025-10-08 08:06:00
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通知,对2025年散煤“清零”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明确,今年要实现散煤“清零”,并持续开展清洁供暖“回头看”
2025-10-08 08:09:00
近日,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新建二跑道顺利通过行业验收,标志着三期改扩建工程关键环节已全面达到行业标准,为年内投运奠定重要基础
2025-10-08 08:09:00
2025黄河流域九省联动中秋赏月活动,10月7日晚在晋祠园林中心晋文公艺术博物馆举办,中秋团圆之际,沿黄九省区再度携手共赴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盛宴
2025-10-08 08:09:00
央媒看太原10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以《博物馆“潮玩”创新 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为题,报道了晋祠博物馆在展示文物
2025-10-08 08:10:00
打造“美好冀驿”新名片
10月5日,无人机航拍京礼高速赤城服务区西南侧山头上的烽火台。河北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服务区管理部门以“一区一特色、一区一主题”为核心打造“美好冀驿”新名片累计建成30对集公共服务美食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10月5日
2025-10-08 07:44:00
多姿多彩 畅享假日
10月3日,游客在承德避暑山庄游玩。9月25日至10月6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举办“山庄升明月·金秋共此时”主题活动
2025-10-08 07:44:00
记者走基层丨河北博物院:文物“活”起来 趣味体验多
10月6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参观“方寸春秋——中国古代玺印展”。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这里太奇妙了!灯光一亮,古代玺印上的文字就投射在墙上
2025-10-08 07:46:00
记者走基层丨临漳县邺城考古及北朝文化研究实践教育基地:考古研学课 模拟挖“宝贝”
10月3日,临漳县邺城考古及北朝文化研究实践教育基地,研学讲师向孩子们介绍文物考古工具。 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摄研学课堂能有多大
2025-10-08 07:47:00
夜游秦皇小巷
10月6日晚,游客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秦皇小巷游玩。国庆节假期秦皇岛市海港区秦皇小巷人流如织游客逛集市、观演出、品美食畅享假日欢乐时光秦皇岛市海港区持续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在满足群众假日休闲需求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10月6日晚
2025-10-08 07:48:00
走进村史馆 探乡村文脉①丨缂丝千年久 古村织造忙
缂丝千年久 古村织造忙——走进定州孟家庄村史馆开栏的话乡村深处,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村史馆散落其间,不仅讲述着一个个村庄的时光变迁
2025-10-08 07: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