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帝王,他曾采取多项措施以拥护皇室,例如分封皇室宗亲,并设立宗藩。宗藩在当时有着高度的自治权,宗亲甚至能够拥有自己的护卫部队,同时在对外征战的时候,宗室也成为其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但出于“设宗藩以拥皇室”的目的,洪武帝绝不可能放任宗藩。为防止宗藩的拥兵自重,朱元璋提出“居重驭轻”的军队建设,实现了朝廷对宗藩势力的限制。利用“藩屏帝室”达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作用。
一、洪武初年皇室衰微,为保明代朝堂政局稳定,朱元璋认为“设宗藩以拥皇室”迫在眉睫
明初,朱元璋效法西周实行分封制。但却和西周不同,明代的分封主要是设立宗藩。因分封而亡的西周,为何能够得到明太祖的重视?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
这一原因或许就要从元代的覆灭谈起。当时的朱元璋在建明之初,就意识到元代之所以土崩瓦解,其主要就是因为“群雄并起”。从而也就造成了元末民间生灵涂炭的悲惨境遇。
而明太祖朱元璋正是出于防止“群雄并起”而引发朝堂纷乱,所以才选择借鉴西周的分封制。但太祖的精明之处,并不局限于分封带来的四方安定。同时他看到了,分封制固然能够使得朝堂稳固。可是如果不加以抑制,分封之地或将再起腥风,威胁明代的统治。
其实,朱元璋对分封之流弊早已深知于心。洪武元年,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共同讨论《汉书》中所载七国之乱。朱元璋问道:“此曲直孰在?”朱标回答道:“曲在七国。”而太祖认为,七国之乱的罪魁应是天子的分封不周,肆意的盘剥诸侯,从而引发动乱。
所以,在分封之时,太祖明确只是对皇室宗亲进行分封。这样的做法就是考虑到了皇室内部的稳定。同时,分封宗亲也削弱了原本掌握军权的名臣功将的实力。从而达到皇权的集中统一,改变了军权分置的窘困局面。
而细观明代历史,可以发现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成为了朝堂大小事务的统一管理者。虽说事无巨细,但一人之力,就要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仍旧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而朱元璋就此挑选了一批“值得信任”的朝臣,以辅助自己。但从太祖却认为,这些“值得信任”的朝臣终有一日也会成为玩弄朝堂的权臣。
因此,与其将天下之权交给外室,还不如选择分封给皇室宗亲。这样哪怕宗藩崛起,依旧是朱氏明权的统治。而一场突变,也促成了宗室分封的形成。
洪武二年,原本承袭帝位的太子朱标,即朱元璋的嫡长子突然离世。使得皇室衰微,各方势力也因此肆意而动。察觉到政局的动荡,来不及祭奠自己骨肉血亲的洪武帝,将“设宗藩以拥皇室”摆在了首位。
“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分封宗室。明确了自己实行分封实际上是为“效仿古代哲王”,并认为这才是稳固朝堂的“长治久安”之计。同时,从对诸王的分封册帖中,也能够看出太祖的殷切期许。册秦王文:“当敬天地在心……谨兵卫,恤下民”;册靖江文王文:“谨尔受封之制,毋忘训言,益修厥身”。
太祖的这一做法,是为了敦促受到分封的诸王,应该做到谨以修身,勤以养德,完成“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重任,宗藩也自此开始发展起来。
二、朱元璋三次分封诸王,促成“藩屏帝室”局面的形成,使宗藩拥有独立的军权和一定的行政权,并相互制衡,实现独立治理以避免宗亲矛盾冲突
换言之,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确是为了“设宗藩以拥皇室”。但简而言之“藩屏帝室”也不为其目的之一。因此,对与分封地的选择,也是充满了太祖对地区的认知和考量。而对诸王的安排,也是太祖用人的独到之处。洪武年间,朱元璋一共进行了三次的分封。
洪武三年,设其子为宗藩,其中四子朱棣为燕王;后洪武十一年及二十四年,将其余各子依次序分封为王,并作了相关的人事调整。
从三次分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各子的分封之地均在北地,而诸王则统领军事重地。这一安排稳定了北地的统治,而将岷王封地调配至云南更是体现了朱元璋的军事谋划。那么,受到分封的诸王究竟有何权力呢?
首先,有着独立的军权。因为分封之地大部分均为北境,时局相对动荡不安。考虑到诸王的安全,太祖朱元璋允许诸王设立亲王护卫,以保障诸王。对亲卫的数量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也就形成了规模大小不一的亲卫部队。
“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
根据《明史》的记载,洪武六年,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于西安、凤翔等地募兵19000人,作为秦王府的护卫军队;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命各地指挥使选派千余人,作为保护宗藩的亲卫军。
其二,对军事行动有着自主决定的权力。各地的宗藩诸王,在自己管辖之地的军队中处于最高统帅地位。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洪武十八年思州的蛮荒频发,太祖下令汤和为征虏将军,周德兴为副将听从楚王朱桢的指挥。”后来成功的平定了思州的蛮夷之乱,大受太祖赞扬。
除了对军事上有着极大的管理权力,诸王还有着对地方行政权力的有着一定的自治能力。而太祖朱元璋也借用诸王的自治,实现了自身的管理权力。洪武三十年,四川榷茶私卖,引发了朱元璋的担忧。
“我国家榷茶,本资易马,以备国用。今惟易红缨杂物,使番夷坐收其利……岂所以制夷狄哉?”
蜀王从太祖的诏令中得知朝廷对榷茶私卖的态度是极为抵制的,因此顺势借用自己在布政司权力,消解了此类现象的出现。由于这一事件,《明史》还专门刊载,以赞扬蜀王“独以礼教守西陲”的做法。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之深远。朱元璋作为众多皇子的父亲,更是将这一点体现的一览无余。同样作为一国之君的他,也要考虑到应该怎样巩固朝堂。因而分封诸王,设立宗藩也就成为了明太祖的首选。通过赋予宗藩军事权和行政权进行自治,既达到了一视同仁的目的,避免了宗亲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促成了“藩屏帝室”的形成。
三、明代宗藩的设立,其本质是为牵制诸王势力,实现宗室军权部署与制衡,保障皇权的地位,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明代宗藩的设立,可以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呕心沥血之作。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诸位皇子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矛盾,使得这一分封的进行并不是那么顺利,因而造就了先前所说的三次分封。
其实,朱元璋“设宗藩以拥皇室”的做法,的确符合了当时皇室衰微的政治局面。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太祖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以稳固宗藩。
从先前的历史经验中,尤其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四起。朱元璋就发现,宗藩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终将导致藩王拥兵自重的情况出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忧,太祖不得不从宗藩的实力入手,从内外相消两个层面削弱藩权。其用心可见一斑,即用中央的实力,对地方力量进行严格管控。
之前所说,宗藩在军事和行政两个层面进行自治,这点不容否认。但明太祖朱元璋,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对宗藩的势力加以钳制。虽然各氏宗亲都有着自己的护卫军,其人员的数量也没有或多或少的规定。但朱元璋考虑到,一旦谋逆的事情发生,这一只军队很有可能就是危机统治的虎狼之师。
“(藩王)不许延揽交结奔竞佞巧、知谋之士,亦不许接受上书陈言者。”
——太祖诏令
于是,从这一诏令中就可以看出太祖的用心。即使对封地的军队有着最高统辖的权力,也不能私招幕僚,以壮大个人之力。诸王所管军队的长官,都必须是朱元璋亲自指派,直接听命于太祖。
即使是之后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称帝后,因为各地宗藩的施压,被迫只能在燕地建立行都,为后世不耻。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反祖宗之制的朱棣在其后的朝堂之上,也只好启用宦官监军,实行“藩禁”的政策。
由此可见,太祖设立宗藩,其本质上是在诸王之间形成实力的对峙,从而牵制各方,使得皇权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9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