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皇朝子民应该学崇祯为大明尽忠死节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2 08: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坐困愁城的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但他的死不仅未激起臣民尽忠死节的斗志,反而让绝大部分人卸去心理包袱平静地投降于李闯以及后来入关的满清,进一步加速了大明的崩溃。

那么大明皇朝的子民应不应该效仿君父为大明死难呢?本文将明朝人分成“皇族、官绅和平民”三个部分,来分别说明这个问题。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正式确定封藩制度时,就赋予了自己后世子孙一个必须履行的义务-- 藩屏国家。从这点来说,危难之际朱氏皇族为大明死忠、乃至殉难是理所当然和天经地义的。

不过明朝僵化的宗藩政策,却在持续消磨和打压着皇族的信念。

自明太祖驾崩,后任皇帝们均将宗藩视为朝廷和皇权的威胁,开始给宗藩不停地上“颈箍咒”。到宣德朝各宗藩均已被大幅度削夺军政权力,宗室成员不能离开藩地,也不能出仕、务农或经商。不论愿意与否,宗亲们都只能被圈限在藩地混吃等死。

从弘治朝开始,由于朝廷的财政的日趋拮据,宗亲们遭遇朝廷新一轮的“削夺”。首先通过“本钞折半”(俸禄的一半以上用形同废纸的宝钞来发放),强行克扣、拖欠中下级宗亲的宗禄。其次推行妾媵制度,抬高成为宗亲的门槛。

这个妾媵制度并不成功,它不是绝对限定妾室数量,而是限定各级宗亲的“合法”妾室数量。非法定妾室(明朝称之为“滥妾”)生出的孩子,朝廷不录玉牒(不承认宗亲身份)、也不会赐爵发俸禄,自己养。

看似朝廷甩掉了部分“包袱”,但这个规定难以束缚财力雄厚的中高级宗亲。他们中的不少人为满足个人私欲,仍广纳“滥妾”并制造无法入玉牒的“宗庶人”。这些拿不到俸禄的宗庶人和他们的后代又不被朝廷视为普通人,只能尴尬的指望宗藩接济度日。

这些因素的叠加,让占宗室人口大头的下级宗亲深陷贫困,还让他们无法自解(没有别的谋生出路),“八口之讥馑既不免,四民之生理又无望,虽生于皇家,适以囚禁之,反不如小民之得以自活也”。

所以明朝的覆灭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解脱,干嘛要救它?再加上正统朝时“君父”又为他们做了另一种示范,危难之际也可以选择苟且偷生或者“忍辱负重”。生之不易,即便泉下与太祖相见,估计他们也能为自己的选择辩解几句。

虽然数千年来“君臣父子”一直是中原皇朝、官员士绅们的基础价值观,但这并不表示君和皇朝能不做出任何付出,单方向享受官绅的“忠”。

春秋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国君们需要用物质条件、尊严地位、自身德行等“礼遇”来交换臣下的效忠。如果君无“礼”,臣属们不仅没有死忠的义务,还可以自行走人换一个老板。

所以儒家的观念里,忠并不是从君臣关系中自动萌生,而是基于一种价值交换关系--“道”(也可以认为是东方版的契约)。如荀子针对君臣的核心观念是,“从道不从君,道在君则从之,非从君实从道也”。

换句话说,当国君有“道”时官绅们向其效忠,当国君无道时,别说死忠了,官绅们还有“以有道伐无道”的义务。

儒家的这种观念激起了法家的强烈反感,韩非子认为“妻事夫、子事父、臣事君。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亡”,不论君有道无道,臣都得无条件忠从于君。韩非子觉得只要臣子们牺牲自己,即便君王昏聩、暴虐,天下也不会动荡和战乱。

哪方的观点对大家可各抒己见,但汉武帝非常欣赏法家的理念。于是他和董仲舒合作,用韩非子的观念部分改造了儒家,即三纲五常。将儒家的“忠”从价值交换,升级为基础道德标准。

但为了不激起官绅过于激烈的反抗,汉武及后世皇帝们并未禁绝旧儒的传播(朝廷以力推新儒的方式来降低旧儒对社会的影响),而且也向官绅们抛出了利益诱饵“君与臣共天下”。在忠君的前提下,皇帝们可以拿出一部分皇朝利益和官绅们共享。

其实明朝皇帝们普遍看不上荀子并将其逐出孔庙的根本原因也在这里,荀子这一派未将皇帝和皇权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为了自身而要求官绅们必须忠,但也为了自身而赋予了官绅们“叛”的权力。

“忠”对于皇帝和朝廷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当新朝推翻旧朝时尴尬就出现了。以“忠”为至高准则要求臣属的皇帝,自己却“不忠”并堂而皇之得背叛了旧朝。

这里多说一点,这种尴尬也是清朝认为自己得朝最正的核心依据。清廷觉得其它皇朝都是自己推翻前朝而立,本质是不忠和叛(周公也表达过“商不道被天所弃,但周代之亦有罪”),而明朝是被李闯推翻的。

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皇朝和皇帝们又折腾出了个新概念“天命”。

简单来说就是上苍凝聚了一样神器“天命”,它并不直接受持有者控制,会依据上苍的意愿而自行转移,谁拥有它谁就握有华夏的合法统治权。因此当旧朝的运势耗尽,天命发生转移时,旧朝的臣民也应当服从上苍的意志抛弃(背叛)旧朝,转而侍奉新的君主。

朱元璋就用这个概念解释了宋、元的更替以及自己创建明朝的合理和合法性,“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注:一些朋友认为蒙元不算中原正统,所以朱明以“正塑”而得朝最正。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大家各抒己见,但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从未否认过蒙元得朝的正统性(即合法性)。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天命不会永远“青睐”大明。当大明积重难返需要臣民死忠时,那些不愿意的官绅,可以和元末投靠朱元璋的官绅一样,用大明气运已尽、天命转移来解释自己的背叛。换句话说皇帝们其实在道德、伦常上,也没资格要求官绅们在皇朝将倾时为自己死忠。

最后来说大明的平民,他们其实连决定尽忠死节的资格都没有。

现在一些人将我们“现代国家概念”给直接移植到古代皇朝身上,他们对很多历史现象的愤慨其实就因此而生。

现代国家是公民基于《宪法》凝聚而成的集合实体,公民和国家之间不仅有权力和义务构成的契约关系(公民纳税、兵役等,国家提供社会保障、平等、自由等),公民还依据宪法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掌握着国家的权力。而古代哪个皇朝的构成是类似我们现在的国家?

在皇朝时代,天下对于皇帝是他一人的天下,所谓的“国家”是皇帝的“家”或者说是他的私产。对于官绅而言,“国家”是一块可以和皇帝部分共享的大蛋糕。对于平民来说,他们只是构成“国家”和大蛋糕的一部分资源。

各个皇朝的皇帝和官绅们从未主动在意过平民的个人意愿,他们也不允许平民直接参与进皇朝的决策。他们对待平民的态度是“牧”,平民只是供他们这些食利阶层获取利益的资源。平民生活好坏不在于自身,只在于皇帝和老爷们“放牧”的能力和水平。

举两个例子,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和明末祖大寿守大凌河,两人为不背叛朝廷在军粮断绝后都选择了吃人。但这种涉及伦常、生死的大抉择,他们都没询问过城中的普通军民。因为他们觉得需要抉择的是自己,那些人只是可供食用的“军粮”。

而现在一些人把现代国家概念嫁接过去之后,这种行为就被包装的高大上了,如某学者替被吃的百姓做出了回应“城中之人都是真正的仁人志士,能够明白国破家亡的死更胜于苟且偷生的活,都是自愿慷慨就义、杀身成仁的。这又是真正的万众一心、大仁所在”……

那么基于现代概念要求皇朝平民对国家死忠时,怎么不去要求皇朝赋予平民和官绅、皇族平等的权力?

另外平民幸苦劳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向皇帝缴税,还是为了让皇族、官绅们有盘剥自己的空间?当然朝廷的解释是,让你们缴赋税、出徭役是为了赈灾治水、抵御北虏,是为了皇朝的长治久安……

至于这赋税、徭役最终流向了哪里,平民既管不了,也没资格插手。但是皇朝自己经营不善了又要求平民以为国死忠的觉悟进一步勒紧裤腰带,饿死也要优先保皇朝,这还要脸么?当然明朝平民也不愚钝,他们的回答是揭竿而起,是报复和屠戮皇族、官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2 1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前几天发一篇讨论“明朝人该不该学崇祯为大明尽忠死节”的文章,结果无意中引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明亡清兴是不是“既亡国,又亡天下”了?“亡国”一说没有争议,不仅大明皇朝真切切的覆
2024-05-25 14:21:00
文官不爱钱,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腐研讨会
崇祯登基后在清剿阉党的过程中,有感于大明官场的奢靡贪腐、对平民的残酷压榨以及中兴的艰难。皇帝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并呼吁衮衮诸公尽心为大明效命。注:“文官不爱钱”出自《宋史
2024-12-09 08:33:00
朱元璋的子孙真的吃垮了大明江山吗
...五位,其中十六位因事被除封、十五位因绝嗣被除封。到崇祯殉国时只有三十四位亲王,这数量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当然这仅是亲王,那么其余郡王、各类将军、中尉又有多少呢? 明代科
2024-06-24 21:55:00
...馆,虽然没有正式官衔,但也获取了常随皇太极的机会。崇祯二年的“己已之变”中,范文程披挂上阵,率枪炮手斩杀不少明军,因军功被授游击一职。此后范文程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成为皇太极
2023-10-17 17:22:00
...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同时定年号“洪武”、国号“大明”。这也引出了明朝被热议的第一个话题,身为吴王的朱元璋为什么不沿用“吴”这个国号?按照源自于商周时期的旧制,一个新的朝代
2023-05-15 12:01:00
...人,天启五年进士。历任襄阳、宜城知县,因政绩不错在崇祯五年调京任户部主事。崇祯七年张献忠攻入鄂、豫后,王鳌永又被朝廷委任为郧阳巡抚,前往湖北参与平叛。崇祯十二年,由于自己的“
2023-10-20 19:25:00
崇祯在即位之初就扳倒魏忠贤和阉党,由此让不少人对这位皇帝及其执政史产生了误解。觉得崇祯过于厌恶宦官而主动舍弃这一助力,甚至替他后悔“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2024-05-29 15:05:00
...“曲解皇命行私事”。 明朝君臣之间的沟通问题,直到崇祯登基后通过设立“平台召对制度”才部分解决,但此时大明已摇摇欲坠了。注:明朝皇帝不召见朝臣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英宗登
2024-05-27 09:47:00
明朝无耻的内阁首辅是谁,被李自成折磨的脑裂而死
...的折磨,走向了他生命的终点。作为一位学者,魏藻德在崇祯皇帝的统治下,以出类拔萃的学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得以成为翰林。然而,这位翰林学士,却没有如我们期望的那样,从书中寻找
2023-07-16 19: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