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明清皇帝“工作”上的异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7 09:4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朝皇帝相对清朝的同行,在“工作”上表现得更为懈怠。一些人也觉得明朝皇帝们的“摸鱼行为”是大明最终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明朝皇帝们被诟病怠政的依据之一,不上朝(朝会)。

例如明世宗在“壬寅宫变”后,就急速降低上朝频率,最终罢朝二十年。他的孙子神宗更甚,从万历十五年就开始厌烦上朝,直至万历四十八年驾崩。但实事求是地说,清朝皇帝整体上参加朝会的频率还不如明朝皇帝们。

明朝除遇特殊天气、大丧(皇室驾崩、薨逝等),依制每日都要举行朝会。除了世宗和神宗这对爷孙,明朝其他皇帝参加朝会都还是挺积极的。就连最爱玩的明武宗,不出京巡幸时,基本每日都会参加朝会。

有明一季,官员对朝会的厌烦实际上远甚于皇帝。宣德六年六月初八鸿胪寺官员统计,文武官早朝一次不到者500多人、二三次不到者300多人。弘治朝每日在午门外老实待朝的官员是越来越少,晨钟一响却有千余乌鸦飞起,朝会也由此被戏称为“鸦朝”。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其说朝会是处理政务,不如说它是一种“洗脑仪式”。

鸣鞭奏乐、三跪九叩之后,官员们并不能随便上奏政务。优先处理的是官员的入京觐见和离京请辞,其次是下发和颁布皇帝旨意、诏令,然后才轮到各部司官员奏报事务。

皇帝常规不会直接给出旨意,朝会规则也不允许官员们就政务展开讨论。除此之外这个环节还有时间控制(早朝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时辰),不是所有官员都机会奏陈。可以看出朝会主要在处理一些简单或程序性的事务,不过这也不是避重就轻。

比如吏部奏报某地知府病故,某某官员是否可以补缺。皇帝想要负责任地回答,起码要先去了解、比对候补以及可升迁官员的资料吧。某地出现灾荒民变,更不是朝会上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它需要各部司配合给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

所以朝会注重的重点是仪式和参与感,旨在鼓舞皇帝和官员们勤政实现天下大治的决心,进而凝聚天下民心。有点像学校组织学生们晨起喊誓师口号,不能说没用,但是天天搞绝对会让人厌烦。

正是由于皇帝、官员们对于朝会不热情、不上心,对于皇朝的实际政务处理影响不大。所以清朝将朝会改为5~10天举行一次,而且天气不好一样取消。

明朝皇帝们被诟病怠政的依据之二,沉迷个人爱好而不处理政务。

其实这种观点冤枉明朝的皇帝们了。皇帝维护自身皇权的一个重要方式是独立使用皇权,而处理政务不论质量如何,其本质就是使用皇权。历史上的傀儡皇帝们即便是想玩,不也得先看权臣眼色么?所以明朝皇帝们为了自己的个人爱好,也会积极处理政务。

明武宗再荒废朝政,每次离京也不忘要求内阁将需处理的奏疏按日递送给他。明世宗虽然痴迷修仙,但每天和神仙沟通完,他也会处理政务直至深夜。明神宗虽然和朝廷搞崩了,但他并未放弃朝政,只是将帮手从官员变成宦官而已。如果明熹宗为了奶妈和木工彻底放手魏阉,真得感慨忠贤乃千古第一忠臣了。

可以说明朝皇帝们对待政务的态度和清朝皇帝们并没什么两样,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 相对于清朝,明朝皇帝不能有效调用官僚资源。

首先,明朝皇帝们轻易不召见大臣。

以君臣关系最融洽的弘治朝为例。李东阳在弘治八年入阁,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才首获皇帝召见。他在《燕对录》中记录了当时的惊诧和激动,“是日经筵罢,有此召,因得以窥天质之明睿,庙算之周详,圣心之仁厚有不可测量者如此”。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召见,分别是弘治十三年和弘治十七年……

注:自正统朝内阁大学士正式参政开始,明朝皇帝从未亲临文渊阁与大学士们会晤。

内阁大学士尚且如此,其他官员想见皇帝(朝会除外)的可能性就更低了,而且明朝召见大学士最勤的反而是“怠政”的世宗。所以明朝皇帝和官员沟通的主要渠道是两种间接方式,公文和宦官。

皇帝和官员其实很难通过公文来沟通。因为皇帝一旦批复了某位官员的奏疏,即便官员有异议,从制度和律法上也无权反驳,而且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权,也不会推翻自己的成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官员们会先通过传送“小纸条”(揭帖)的方式和皇帝沟通意见。

但是“小纸条”不是谁都能传的,一般只有内阁大学士或个别皇帝宠臣才有这个资格。而且这种方式保密度不高,官员和皇帝也都不敢把一些事情说得太透(万历朝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就因揭帖外泄而被迫下岗)。

通过宦官传递意见,一是加重了宦官政治,让明朝进一步陷入朝廷、宦官双规制而降低行政效率。二是宦官自己的主观意愿,也会“改变”皇帝意图以及影响最终的处理结果。明朝官员们说得很多的“内臣矫诏”,主要就是在说宦官们“曲解皇命行私事”。

明朝君臣之间的沟通问题,直到崇祯登基后通过设立“平台召对制度”才部分解决,但此时大明已摇摇欲坠了。

注:明朝皇帝不召见朝臣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英宗登基之初因过于年幼,难以在召见时维持君王威仪,二是明宪宗因口吃而不愿意召见外臣,所以不召见成了惯例。但主因还是明朝没有召见朝臣的具体制度。

清朝皇帝在这方面做的就比明朝好。

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皇帝和朝臣之间的信息交互,皇帝每日第一要务并不是参加朝会,而是接见首席军机大臣。听他汇报之前政务处理情况以及新收事项,并口传处理要求和意见。

注:清朝皇帝首肯军机处的处理方案后,会口述最终决策并要求军机大臣拟旨,经其确认后才会加玺成为正式的圣旨或者诏令。

到了乾隆朝为提高效率和防止遗漏(召见时军机大臣不能做笔记),改为每日全体军机大臣一起向皇帝汇报。这样在理论上,皇帝通过军机处就确保每一项政务处理,都能贯彻自己的意图。政务处理的效率相对于明朝同行,提升不少。

其次,明朝皇帝和地方之间基本没有直接接触渠道。

明朝地方官员(包括督抚)的各类事务,需经自己上官审核后才能报送朝廷。上奏到朝廷的地方事务也不会直达御前,先经司礼监分类,被“认为”可依规办理的会直接转六部处理。其余经内阁票拟后,再送司礼监批红并下发执行。

皇帝如果想向某地下达旨意,一般也不是直接传旨。先将旨意下达到内阁,由内阁票拟并草诏,皇帝在此基础上加玺后才形成正式圣旨。不经内阁直接下旨(中旨)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种圣旨威信要低一档,官员们会诟病,部分官员甚至会以“内臣矫诏”为由拒绝执行。

清朝皇帝在这方面就高效和直接太多了。康熙、雍正两朝建立起成熟的“密折”制度后,被授权的地方大臣可以越过上司和朝廷直接向皇帝奏报,皇帝也可以越过朝廷直接命令地方大臣。整个过程都处于保密状态,朝廷各部司、官员除非皇帝授权都无权知晓或干涉。

然而清朝的皇帝虽然拥有这么多便利,他们普遍也对处理政务、治理皇朝颇具热情和耐心,但是他们统御皇朝的实际效果并没比明朝的同行高多少。

因为皇帝的集权度以及皇命的执行效率,并不代表政务和国策的决策质量,或者可以说集权的皇帝本人其实才是皇朝政务处理的最大障碍。

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对一个庞大皇朝的提升作用更是微乎其微。皇朝兴衰更多在于,是否有恰当的规章律法、这些规章律法是否能被有效执行,也在于皇朝的基础条件和有没有拖累。

这也是为何所有皇朝初期都好于中后期,因为各大皇朝前期皇族、官僚还未臃肿,改朝换代的战乱让大量土地被释放等等。社会矛盾不尖锐、朝廷的财政负担小,制定以及革新各类政策的限制和掣肘也少。

一些人认为集权之后上下一个声音,必然会排除内部纷乱进而政令通达、效率倍增。但这只是美好的想象,事实却是政务更难被有效处理。

国策和政务,实际是由皇帝和朝廷配合完成。相对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能力等限制,朝廷这个系统实际更适合运营皇朝这种庞大组织。但当皇帝在政务处理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个人的缺点就会被放大到政务之中。

如为维护皇帝威权,朝廷和官员很难驳回皇帝的错误决定。皇帝个人精力、能力的限制,也让他无法成为全才,进而也不会在各类决策中得到最优结果。官员们为规避责任和不触怒皇权,更乐于成为纯粹的执行人,如遇事就请示汇报、无旨不主动行事等等,也会拉低朝廷政务处理的质量……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朝的皇帝们在白费功夫,这一点嘉庆和道光应该感触颇深。无论如何努力干活,都只能眼睁睁看着皇朝衰落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1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东汉、唐朝和明朝宦官专权的异同
...们详细阐述汉、唐和明朝宦官专权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们的异同。东汉宦官专权是皇帝扶植起来对抗同样专权的外戚的工具汉朝的宦官主要指的是东汉,东汉有两大痹症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王朝幼年
2023-11-07 18:36:00
中国的封建时代长达两千多年,在皇权的时代,中国创造了无数的辉煌。然而在这万丈光芒的背后,也有着让人不愿提及的屈辱,宦官乱政以至废立天子便是其中之一。早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就出现了专
2023-03-15 21:52:00
古代“诰命夫人”怎么来的?和明朝的“诰命制度”有什么关系?
...非常细致且严谨的规范。2,明代封赠诰命夫人与前朝的异同之处首先,与前朝的相同点;在《明史》之中有一句话,是说:“有妇人受官、爵、封,以其夫、子宫准佐授之”。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当
2023-04-21 20:45:00
...权力东厂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巡查缉捕”上,跟锦衣卫的异同,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东厂的设立不仅平衡了锦衣卫的权力,避免了其一家独大,而且在对皇
2024-01-12 16:31:00
元朝和清朝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后来统一统中原,建立了大统一的国家,这两个王朝有何异同之处呢?下面就小编来讲一讲,元朝和清朝有何异同之处,他们两个都是少数民族统一了中原,建立了王朝,那他们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2023-05-17 15:09:00
刘邦与朱元璋:中国两位平民皇帝的异同
两大平民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对比,看似一类人,实则是两种人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二人的出身、经历包括称帝后的一些行为都比较相似。刘邦出身庶民,本是混混
2023-11-16 21:56:00
宋神宗VS明神宗,谁更厉害呢
...,思想不够深刻,性格不够刚毅。 总结两位神宗皇帝的异同点:相同点: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都是有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对改革和变法都是持支持态度。王安石
2024-05-16 19:24:00
聊聊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
...高的评价。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1、帝心难测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位传奇草根英雄——朱元璋,关于他的潜邸传说更是数不胜数,不过有很多故事都是为了美化他而被传颂的。朱元璋生活的时代是元
2023-06-22 14:06:00
在明朝皇帝中,他名气不如朱元璋、朱棣,却创造了明朝最后的盛世
...他不如朱元璋、朱棣和朱由检那么名气大,在明朝所有的皇帝中成为“小透明”。但他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这位帝王没有当过太子,在位6年后就不幸驾崩了。他在位期间改革其父亲嘉靖皇帝留下
2022-12-17 10:4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