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铜仁市新编《阅读铜仁》一书。承蒙铜仁友人的错爱,余得以先睹为快。拜读一过,掩卷而起,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铜仁那一片秀丽神奇的土地和土地上深情的人们……
铜仁山川秀丽,既有雄峻挺拔的梵净山,又有蜿蜒雄浑的千里乌江。两者之间,更有绵绵群峰、淙淙溪流。梵净山在古时曾名“九龙山”,之所以如此命名,盖因梵净山周边有九条发源于梵净山的河流。其中典型者,可谓今日铜仁主城区碧江区的大、小两江。两江在城区中心处汇合,相拥而为锦江。三江在城里迂回流连,在注目城区每一房屋、每一片瓦之后,依依不舍向潇湘而去,最终于洞庭汇入长江。
山水相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神奇秀美的山川必然孕育灵秀的人才。此诚如曾任贵州巡抚的田雯所言,“天下之山聚于黔,其山磊落峻拔,雄直清刚之气,一钟而为巨人。”曾担任贵州巡抚长达九年的晚清名臣贺长龄就曾发出“余闻是邦多君子”的感叹,盛赞乌江河畔、梵净山麓的思南、印江的人才辈出。其实,不仅是思南、印江,举目铜仁全地,也可谓到处多君子。
两百多年以前,出身科举世家、书香门第的许韵兰从浙江远嫁铜仁。她与丈夫徐楘离开京师,乘船从大运河转长江入洞庭,再入沅江,最后沿锦江溯源而上前往铜仁。在由沅江转入铜仁河时。徐楘指着河水说,沿着这水上溯,就到了我们的家。许韵兰随即赋诗一首《舟至辰溪入铜仁河赠外》:“扁舟过辰溪,溪澄秋见底。一棹溯溪源,都是婿乡水。”面对奔涌而来的铜仁江水,许韵兰凝眸深情地说,这水来自我夫婿的家乡……在铜仁山水的滋养之下,许韵兰后来成了清代贵州第一女诗人。
铜仁既有闺秀名媛的许韵兰,也有壮怀激烈的大丈夫。松桃的杨芳,“少有干略,读书通大义。先封侯,绘像紫光阁,论功超列遇春上。汉臣同列者凡九人。” 最终留名青史,入列《清史稿》。其义薄云天的壮举,舍身为国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百年以后,松桃产生了毅然用胸膛抵住爆破筒,炸毁敌堡,壮烈牺牲的志愿军英雄龙世昌。举凡类似之志士仁人,铜仁可谓不胜枚举。
人文蔚起,必有其因。贺长龄是近代名臣,历任诸多要职,最后官至位高权重的清朝九大总督之一的云贵总督。在他看来,“查梵净山绵亘数百里,乃南干大龙正枝,进而贵州下游思(南)、铜(仁)、石(阡)及松桃厅,远而湖南三厅暨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处,来龙由兹分脉。”贺长龄提到的“来龙由兹去分脉”,也即我们通常说的“来龙去脉”一词。这个词的本义,是说山川的由来及其去处,后来才引申为指人的来历或事物前后关联的线索。梵净山由来于南龙,为其“正枝”,进而像树木的枝条那样分散到贵州思南、铜仁、石阡、松桃以及湖南、四川等地,滋养了铜仁。因此,梵净山务必严加保护,“例不准”擅加开采、破坏。如果在梵净山“遍地掘窑烧炭”则“损伤风脉”“砍木掘窑”则“有伤龙脉”。雄奇秀丽的山水地理诚然是人文兴起之所助,但悠久人文之历史和崇文重教之传统的传承、弘扬则为更为重要的原因。
早在宋代,乌江岸边的沿河即建立了贵州最早的书院銮塘书院。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建省之初,首列八府,其中一半的府位于今日铜仁地区。由此来看,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在贵州建省之初,铜仁均处于特殊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铜仁原名“铜人”,明朝初期,国家决定将“铜人”改为“铜仁”。一字之异,其义大矣,寄托了先贤对铜仁的殷切期望。其大要在于以文化人,弘文教而促文明。随着贵州建省和铜仁府的设置,铜仁的文化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仅仅从地方志的角度来看,据初步统计,迄至新中国成立,贵州共编纂了357部方志,但只有167部留存至今。在留存至今的7部明代方志中,省志4部,府州志3部。后者之中,有2部即为今日铜仁地区的嘉靖《思南府志》和万历《铜仁府志》。由此也可窥见铜仁历史之悠久和文化底蕴之厚重,更可见出铜仁“力本右文”“徵文考献”、崇文重教的光荣传统。
铜仁市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出于文化之深情,激于文明之担当,编撰《阅读铜仁》一书,踵事增华,克迪前光,其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
《阅读铜仁》由孔学堂书局于2024年10月出版发行。
铜仁以山水而闻名于世。“上善若水”“高山仰止”,山和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将游览名山大川、“游山玩水”视为涵养伟大人格的重要来源。“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自然的山川只有与厚重的人文结合,方能交相辉映,成风化人,推进社会的发展。《阅读铜仁》一书分门别类,徵文考献,广泛收集历史上有关铜仁之美文华章,既有自然人文之歌咏,也有仁人志士之伟绩;既有历史脉络的呈现,也有深厚文化的揭示,可谓铜仁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堪与贺长龄所言梵净山的“来龙去脉”一起,以文化人,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山水之乐,而且也可以涵养性情,化民成俗,最终促进铜仁的高质量发展。
“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最大的德性就是生养万物。“仁”与“生”相连,“仁德”也就是“生德”,主张人们应该效法天地,促进万物生机盎然,蓬勃生长。然则《阅读铜仁》是书之倡导及襄助者,其情深矣,其望厚矣,其怀大矣,可谓不负贺长龄“是邦多君子”之赞誉,不愧前人所定“铜仁”之名,而为“博施济众,仁者无穷意”“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者”乎。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文/王进
编辑/黄若佩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1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