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铜仁自明清两代以迄今,从来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之所以令人神往,梵净山绵亘数百里,不仅是弥勒道场,为佛教净地,而且更是武陵山区名岳,广袤南域奇胜。另一方面则如明代大地理学家王士性所说,贵州有“北二水”“东一水”“南二水”,而以梵净山脉为分界线,当地西有“出涪水”之乌江,东有“出沅江”之锦江。另一条支流㵲阳河,也流经境内辖区玉屏,下接沅江,入洞庭湖。前人感慨“滇蜀楚粤间,陕隘天所藏”。铜仁作为边要重地,不仅地缘区位事关四省,而且山川盘郁有奇气,风物景色无一处不诱人。
天地造物之奇,无所不有。铜仁仅仅因为梵净山及两江,便足以令人心慕神往。而以西湖比拟锦江两岸秀色,凡到过铜仁者都不会以为过。至于乌江的雄浑苍劲,㵲阳河的四季景色,历来题咏颇多,更令人流连忘返。铜仁人得力于山之厚重,以“仁”取名,寓“成德”之意;又受益于水之灵动,临事不滞不惑,有好智之性,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诚乃德智并重,仁勇双全。倘佯于当地佳山秀水之间,岂能不由山品水性而赞叹其民众乎?
《阅读铜仁》由孔学堂书局于2024年10月出版发行。
从传统中国山川地理大势讲,铜仁地区不仅山水雄浑壮美,而且地缘战略地位也极为重要。梵净山“跨铜仁、思南二郡之边,北接四川酉阳州界。山下九十溪,环绕纡折。其东南诸溪会为铜仁江,即辰水源也”。迄今仍耸立于山之金顶的万历《敕赐碑》,可谓难得之褒扬地方山水人文的长篇叙事文字;其中仅“山连四府,当与国运俱隆”八字,便可见表面虽只是边地一偏僻雄峰,实亦关涉周围八方广袤区域秩序稳定,长期在人心中具有神圣地位,以致牵连国家盛衰气运。
铜仁的两江,一流至湖南省辰溪县入沅江,遂注进洞庭湖并连结长江,称锦江;一流至重庆市涪陵区,直接汇入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之各拉丹冬雪山的长江,名乌江。货物入楚者称“楚运”,货物入川者谓“川运”。早期的长江文明的传衍、发展及繁荣,犹如黄河一样,也不能离开集众多溪河汇成网状般支流且易于耕种的地区。铜仁的两江及万千支流所流经的广袤土地环境,恰好可以看成是颇有代表性的长江重要支系文明之一。一方面,两江及其所连结的千川万溪,从来都是极为重要的水路网络航运通道;另一方面,水路通道又连结了陆地难以计数的各种大路小径,同样形成了网状般的道路交通体系。而一定的道路交通体系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系相结合,尽管难免存在鞭长莫及边远空隙地带,但长时段整体性地观察,仍不断充实或强化了区域自身内部的社会文化结构,逐渐扩大或发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和联系,在加快区域的“内地化”变迁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强化了区域的“国家化”心理认同凝聚力度。
河流水道与陆路驿道合为一体,乃是充满活力的有生命的交通网络。无论物资、财富、知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凡道路所到之处即是其必到之处。完全可说是无远弗届,任何边界都难以限制。但尽管水陆相连而交通四达,仍不能不说“天下码头,物所出所聚处”,古代水道船运远较陆路更为便利。因此,铜仁地区凡稍具规模的大型城镇,都主要沿两江交通便利处分布,余则随道路的远近不断延伸,形成大小不等的人口聚落,扩大了社会乃至国家共同体意识涵盖的地域范围。因此,无两江及其所连结的长江远程航运,便谈不上铜仁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为长江支系文明最重要和最有代表的多民族聚居区域,尚有必要将铜仁置于更大的空间范围如实观察和深入了解。
铜仁人民根据山川气候所赐之宜,或择山而居,或傍水而住,错综分散,自成聚落,不仅自然生态环境万千变化,即文化生态环境亦多元复杂。在长时段的社会历史变化过程中,不同生活环境的族群或聚落,透过不同的交往交流方式,一方面逐渐突破了区域内部血缘家族区隔的限制;另方面则不断突破区域与外部世界山川语言的阻隔,始终朝着民族融合的大方向历史性地变化发展。无论其整体时间变化过程是缓是急,诱变的外来因素是大是小,都与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因密不可分,都具有边地入华夏的明显演化变迁趋势。
与民族融合与“内地化”变迁同步的另一政治文化现象,则是明清两代“国家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中最突出者,即明代贵州行省的设置,实牵连一系列震动性的政治事件。诚如贵州巡抚郭子章所说:“黔自明初以来,西南既平,设卫所,以武功领之,率诸酋长共提边圉。其后经略稍定,渐棋布而郡县之。视前代固有间矣”。自此国家西南版图遂多了一个直隶中央政府的贵州布政司,当为地方社会“国家化”发展最具深远影响的历史性事件。由于事件的发生地主要在黔东北即今铜仁地区,故可说铜仁乃是贵州最早启动“国家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边地。
与地方社会不断“内地化”和“国家化”的变化过程同步,当地另一变化发展现象即人才的蔚然兴起。当地人才 “或以忠节著,或以治行称,雾举云升,彬彬然相望于科目者胥此焉出”,不能不说是“文章风节骎骎比中州”。其中仅思南一地,便人才卓然争自矜奋,名儒硕学济济辈出,完全可说“是邦多君子”。地方人才之盛,民风之醇,即使置于全国范围观察,亦骎骎然早已入“文献名邦”之列矣。
正是由于爱其山水之壮美,喜其人文之蔚兴,历代贤人名士前后相继,佳篇秀构层增累积,铜仁主事者以为不仅当笔之于文,更应汇之为帙,遂广搜博采,精酌细选,而有此书之编辑出版。全书分门别类,体例井然,逐篇一一读之,则知自然山水与锦心人文,二者合之即双美,离之则两害,自古迄今无不相得益彰。山水人文融为一体,不仅妙景奇观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即名人往事亦前接后踵,使人浮想联翩,读之久久不忍释手。
是书题名冠以“阅读”两字,亦内涵甚深义蕴。盖一卷在手,即可透过文字,随时卧游,遍历其地,心赏情悦。而更重要者,则为入境躬历,身触目接,非仅人在雄岩严壑仙地之中,即神亦大得云蒸霞蔚妙趣,则所“阅”所“读”者,实以天地万物为对象,非文本书册所能囿限。举凡家乡风物人情,故老雅闻逸事,族群殊俗异习,祖国奇山丽水,借助今日交通便利,无一不可步履亲历踏勘,深入广泛周览遍阅,成为当代之徐霞客或王士性。
与全国其他名区胜地一样,一个以开放的风姿谋求进步发展的铜仁,为了满足更多朋友深“阅”细“读”本土山川风物的需要,无论其是透过典籍文献认知了解,抑或凭借实地咨询周览洞悉——不拘形式方法,不限时间地点——都会敞开自己宽广宏大的襟怀,表示诚挚热情的欢迎。
是为序
(本文为《阅读铜仁》一书序,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系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二级教授)
文/张新民
编辑/陈江南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1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