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刚刚闭幕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斩获40金27银24铜,取得了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但是成绩之外也有遗憾,三大球成绩惨淡,备受关注的中国足球队,甚至并未取得这场顶级赛事的参赛资格,让无数球迷扼腕叹息。
中国足球的黯淡,是一种“血脉压制”吗?假如你这样想,古人一定会表示反对。要知道,足球运动的前身——蹴鞠,就起源于山东淄博临淄,在中华大地风行了两千多年。近日,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古代蹴鞠历史的文献——《<蹴鞠谱>注译》由齐鲁书社出版。蹴鞠究竟怎么个玩法?古人是如何将“古代足球”玩出花的?记者就此专访了本书作者——齐文化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马国庆。
《清明上河图》里的蹴鞠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与《蹴鞠谱》不期而遇
人们或许很难将足球与齐鲁大地关联起来,但事实上,二者渊源颇深。这冥冥之中的牵绊,来自于淄博临淄,2004年,这里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时间的沙漏倒转,回到春秋战国时代。
那时,“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定都临淄,繁华的都城里,蹴鞠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悄然兴起。《史记•苏秦列传》中写道:“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留下了人们开展蹴鞠活动最早也是最明确的记载。
淄博临淄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
蹴鞠的星星之火,在临淄不曾间断。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连贯地记述了临淄城一带的蹴鞠活动。泛黄的书页,残留着蹴鞠运动腾跃的气势,照进临淄人马国庆的儿时。那是还意识不到文化之价值的懵懂年岁,年幼的马国庆用古书交换糖果,家中与蹴鞠相关的古籍就此散佚无存。
命运兜兜转转,2004年起,马国庆参加世界足球起源地的论证工作,自此投身于蹴鞠文化研究。
“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与蹴鞠有关的考古资料非常少,现有的蹴鞠文献散见于传世典籍中,大多为摘录和转录,原书全貌如何不得而知。”回想童年的无知之举,马国庆悔愧不已,好在充满偶然性的生活,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口。
在屈指可数的文献资料中,一本名叫《蹴鞠谱》的残书令马国庆印象尤深。“学界普遍认为,它堪称是蹴鞠相关的,著作年代最早、字数最多,且最为权威和全面的书。可惜,我们手头的残本很不完整,有许多错误和漏字。”马国庆说。他由此萌生了寻找《蹴鞠谱》原书的想法。
《蹴鞠谱》的原书堪称“命途多舛”。它原本没有名字,抗日战争期间,著名学者郑振铎不忍见中华文脉流失,竭尽全力抢救古籍,偶然获得此书,根据首页诗“蹴鞠初兴黄帝为”,及其部分内容与可以找到的《蹴鞠图谱》内容的相似性,将其命名为《蹴鞠谱》。后来,郑振铎选取80余种具有史料价值的珍籍,编为“玄览堂丛书”影印出版,《蹴鞠谱》就是其中之一。颠沛流离之中,“玄览堂丛书”散落于北京、南京、台湾多地,《蹴鞠谱》相传被南京图书馆收藏。
2007年8月8日,距离北京奥运会正好一年,马国庆受邀前往南京图书馆,出席“奥运收藏展”的开幕式。“机会难得,我提出要看看《蹴鞠谱》,馆方破例答应了我的请求。”马国庆说。
夏日炎炎,他身穿军大衣,在南京博物馆的冰库中,见到了这本跨越战火而来的书籍。看着那满是岁月痕迹的封面与泛黄的插图,马国庆意识到,这并非《蹴鞠谱》手抄本的影印件,而是珍贵的原件,他小心翼翼展开书卷,手心几乎沁出了汗水。
《蹴鞠谱》
马国庆花重金购得《蹴鞠谱》影印件的电子扫描稿,如获至宝。经文字誊录统计,《蹴鞠谱》全书21925字,是散见于《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戏毬场科范》三部蹴鞠文献字数总和的3倍,基本涵盖了它们的全部内容,堪称蹴鞠界“祖本”,文献学价值斐然。
《〈蹴鞠谱〉注译》是一部古代体育文献整理专著
2022年,马国庆主持开展“蹴鞠文献整理研究”课题,对《蹴鞠谱》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校对、注解和白话文翻译,这项研究成果,后来被梳理为《<蹴鞠谱>注译》一书,交由齐鲁书社付梓出版。2024年7月,《<蹴鞠谱>注译》亮相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山东展馆,书本繁体竖排、图文并茂,《蹴鞠谱》终于“重获新生”。
宋代蹴鞠运动的辉煌史
本就稀少的古代体育文献资料中,能有《蹴鞠谱》一书流传,不能不说是文化史的幸运。那么,这样一本珍贵的书,是何时写就,又讲了些什么呢?
“《蹴鞠谱》原书不过是几本薄薄的小册子,既没有留下作者署名,也未交代手抄的年代。”马国庆说,“考虑到明朝以前的古书流传下来的极少,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它誊抄于明清时期。”
这本书可谓包罗万象,囊括了蹴鞠活动的赛制规则、蹴鞠的基本动作要领、鞠的规格与品牌等“硬核”内容。而它所反映的蹴鞠运动之风貌,则要追溯到更加遥远的宋代。
钱选临摹《宋太祖蹴鞠图》(图片来自网络)
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蹴鞠作为一种传统娱乐项目广受追捧。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蹴鞠谱》的指引,穿越到《清明上河图》里美丽的汴京城,沉浸式体验一回“超级球星养成记”。
漫步街巷,人流熙攘,几名围成一圈、像踢毽子一样颠着球的人吸引了你的注意。与现代足球场上的驰骋大有不同,这就是宋人最喜爱的蹴鞠方式——“白打”,也就是不设球门的散踢,规则是球不能落地,凭花样动作取胜。宋徽宗时期为百姓所不齿的“国防部长”高俅,就是靠球技“上位”的高手。
你与这些人闲谈几句,从他们那里拿过球仔细观看,只觉做工精细、圆润轻盈。你心生好奇,询问如何学习蹴鞠,他们便向你推荐了赫赫有名的“蹴鞠俱乐部”齐云社(也叫“圆社”)。
齐云社没有设置入社门槛,但规矩繁多。加入组织必得拜师,日常训练完毕需要请客,参加蹴鞠比赛还要缴纳一笔名为“香金”的费用;讲究礼仪,详细规定了“不许‘人步拐,退步踏’”“狂风不可踢,酒后不可踢”“要诚实,要动静”等各式各样的“蹴鞠须知”;甚至形成了一套行业“黑话”,也就是足足有130个词的“圆社锦语”。不过,假如你有钱有闲,那它倒是个丰富生活、结交朋友的好去处。
家境殷实的你,没费多大周折就加入了齐云社。齐云社里大都是与你类似的富家子弟,你们一起宴饮踢球,很快熟络起来。你从虎掌、满园春、六如意等41种知名球牌里,选中了自己心仪的球,时常约好友一起训练。
有时你们参与“筑球”(设有单个球门的对抗赛),悬在空中的球门被称作“风流眼”,高三丈二尺(约9米),直径不过一尺两寸(约30厘米),踢球过门需要高超的技巧。不过更多时候,你们还是热衷于“白打”,用上身、膝盖以上部位、小腿与脚触球,被社员们分别称作上截、中截和下截解数,大家共同总结出的肩、背、拐、搭、控、拽等诸般踢法,令你目眩神迷。
悬在空中的球门被称作“风流眼”(图片来自网络)
你颇有天赋,顺利地通过了社里的蹴鞠资格考试,后来又报名参加了一场万众瞩目的球赛。
比赛规则很有讲究,一人场由参加者逐一轮流表演,称为“井轮”;二人以上至十人,分别称为二人场、转花枝、流星赶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过海、踢花心和全场,分别设置有不同的站位和传球路线。你在赛场上使出“浑身解数”,收获评委们打出的最高分,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一夜之间,你的名字就像春风一样传遍了整个汴京城。
《蹴鞠谱》记载了各种站位和传球路线
全民性的蹴鞠活动,俨然成为一门学问,或许是担心这些成体系的知识点为后人遗忘,时人撰写了蹴鞠界的“百科全书”《蹴鞠谱》,供蹴鞠爱好者参考。听上去这一切似乎“现代”得不可思议,不过,这就是“更有一答闲天地,不是栽花蹴气毬”的宋人的“小确幸”。
蹴鞠为何由盛转衰
作为一项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运动,蹴鞠的历史可谓起伏跌宕。
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在临淄发源,到了汉代,它被统治者视为“治国习武之道”,成了军事检阅项目之一。唐宋是蹴鞠运动的“黄金时代”,蹴鞠“飞入寻常百姓家”,广泛流行于各个社会阶层。此后,蹴鞠运动逐渐式微,到了清末,史籍中有关蹴鞠的记载已然寥寥无几,而现代足球的风潮则自海外席卷而来。
汉代蹴鞠场地与竞赛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蹴鞠运动发展史,它总体呈现出对抗性减弱、娱乐性增强的趋势,在马国庆看来,这与鞠的形制息息相关。
“汉代的鞠是四片皮革缝制而成的,内里填充动物毛发,球体不够圆,也比较重。”马国庆说,“那时的球场设置有两个宽约一米的球门,双方六人一队以作抗衡,比赛非常激烈。”而唐宋的新鞠采用八片乃至十二片皮缝纫而成,内胆是充气的动物膀胱,轻巧且富有弹性的球体,引发了游戏方法的变革,艺术体操似的“白打”和温和对抗的“筑球”由此诞生。
明代杜堇《仕女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岁月的长卷中,蹴鞠运动似乎只是不着痕迹的一笔,可它又确实是我们遥想古人娱乐生活时绕不开的一环。在马国庆看来,蹴鞠和足球文化,一头连着传统,一头接着现代,是齐文化中最灿烂的一脉,深入挖掘蹴鞠文化,将为齐文化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体育赛事蓬勃发展、体育精神得到普遍承认的今天,蹴鞠文化并未落幕。当路人的目光跟随运动者足尖的毽子而游走,当观众为酣畅淋漓的足球赛而呐喊,我们仍然能够听到那古今如一的历史回声。只是中国足球何时能重现古代蹴鞠的辉煌,我们还需耐心等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文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3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