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蹴鞠运动,是我国古代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蹴鞠运动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当时不仅是训练军队的一种方式,也是宫廷的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宋朝时期蹴鞠运动不再以练兵为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宫廷,成为一种在民间也非常普及的娱乐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期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蹴鞠社团——“齐云社”。
一、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
蹴鞠运动从古至今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在西汉以前,蹴鞠被称为“蹋鞠”。
据相关文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临淄城内人口众多,居民生活富足殷实,娱乐方式众多,其中不乏“蹋鞠”者。“蹴鞠”一词是西汉时期才有的说法,最早见于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的《别录》中:“寒食蹴鞠”,书中指出蹴鞠运动早期是由黄帝创造发明的。
蹴鞠运动之所以能在古代受到推崇,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人口稀少,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居民也要应征从军,蹴鞠运动有利于增强居民身体素质,以便普通居民也能随时适应军事需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古人生活结构单一,娱乐方式稀少,蹴鞠运动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2.古代蹴鞠运动的发展
蹴鞠运动自汉代开始初步流行,这时的蹴鞠运动除了作为军事训练外,在宫廷内也发展成为一项相对专业化的运动,并制定出了早期的比赛规则。汉代时期的蹴鞠比赛极具规模,设有专门的球场,规定球场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有6个对称的区域,各有一人把守,场地的四周还设有围墙和看台。
球则是用动物的毛发作为填充物,再用皮革缝制起来的实心球。当时较为正式的蹴鞠比赛通常是分为两队人马,双方参赛人员各为十二人,根据各自踢进对方区域内球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唐朝时期蹴鞠运动练兵习武的作用被马球运动取代,导致蹴鞠运动开始向着娱乐方向发展,为此还发明出了充气的球。这种充气的球外壳是用八片尖皮缝制而成,球壳内置一个动物尿泡,再将尿泡吹到鼓起,这与现代的足球已经十分相似。
除了发明充气的球以外,唐朝还改善了蹴鞠的形制,设立了单球门和双球门之分。双球门是将两道球门分别立在东西两侧,以球员进球多少定胜负;单球门是将球门立在球场的中间,球门上开一球洞,双方将球踢进球洞,也是根据进球多少定胜负。
到了宋代,蹴鞠运动已流行于宋代的各个阶层之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球。蹴鞠运动成为一种群体性、社会性的行为,更加地休闲化和娱乐化。
由于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礼乐制度明确规定蹴鞠运动为表演项目,蹴鞠运动不再作为练兵习武的方式,蹴鞠比赛时也不设双球门,仅有单球门,球员大多依靠传球、颠球的花样与技巧区分胜负。蹴鞠运动丧失了其竞技性和健身性,更偏向于表演性和观赏性,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卖艺谋生的手段。
二、南宋蹴鞠社团“齐云社”
1.“齐云社”的产生
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蹴鞠运动不再局限于宫廷组织,开始向民间发展,这期间出现了最早的球会,还形成了许多专门的蹴鞠社团组织。
蹴鞠社团分布于全国各地,规模有大有小,但大多都集中在繁华的都城汴梁和临安城(今杭州)。在众多的蹴鞠团体中,当属“齐云社”最为著名,“齐云社”在当时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实力最为强大的蹴鞠社团。
“齐云社”,顾名思义,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球踢得高入云霄,可以与云同齐,展现了社员们踢球技艺的高超。
据南宋遗老周密的《武林旧事·社会》记载,南宋都市临安府建有蹴鞠组织,名为“齐云社”,又称“圆社”,主要负责组织民间的蹴鞠比赛,对蹴鞠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制定蹴鞠比赛的规则,相当于现今的足球协会,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2.“齐云社”产生的原因
南宋时期虽然始终处于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状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也为人们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前提。随着蹴鞠运动的普及,民间志同道合的人开始自发地组成小规模的群体,群体间互相切磋技艺,逐渐演变出了蹴鞠社团,“齐云社”是其中的代表。
“齐云社”通过组织民间蹴鞠赛事,交流蹴鞠运动技术,约束社员的道德行为等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逐渐成为民间最大的蹴鞠社团。
蹴鞠社团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宋代体育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蹴鞠运动的进步。“齐云社”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蹴鞠运动至此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齐云社”等蹴鞠社团产生的原因,一是因为蹴鞠运动的技术历经各朝各代的打磨变得复杂多变难以掌握,想拥有高超的技艺需要专门的学习和长期的演练;二是因为宋代城市经济文化发达,蹴球、观球的人数日益增长,蹴鞠运动不可避免地走向行业化、组织化和规范化。
这也表明蹴鞠运动在宋代已具有相当规模,不再是王公贵族们专属的游戏,市民阶层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蹴鞠运动成为了一种民间随处可见的社会娱乐活动。
3.加入“齐云社”的条件
尽管“齐云社”是由宋代民间蹴鞠爱好者自发组织而成的社团,但实际上对入社人员要求极高。首先入社人员的踢球技艺必须精湛成熟,踢球技巧及花样必须各有特色;其次入社人员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在社团组织各种蹴鞠赛事时能够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齐云社”对于入社成员严格的条件限制,决定了能够加入社团的除了球技高超的艺人之外,大多数都是身处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和王公贵族。
三、“齐云社”走向衰亡的原因
1.“齐云社”的教条约束
宋朝时期蹴鞠运动的规则相比前朝更加细节化、具体化,蹴鞠选手要严格遵守赛事主办方制定的规则,包括技术动作上的标准,比如传球顺序、下脚触球以及队员各自职能等等。
“齐云社”作为众多蹴鞠社团的代表,自然对社员的日常行为和蹴鞠技艺也做出了诸多规定:在《齐云社规》中,“以鼻为界分左右”,规定头、肩、背等部位是身体主要的触球部位;“十不许”规定了蹴鞠比赛中的基本动作要领;“酒后不可踢”规定了蹴鞠运动的纪律性,也体现了蹴鞠规则人性化的一面。
在比赛结束之后,为了表示尊重,双方队员要互相作揖,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了足球比赛结束后固定的告别仪式。
2.“齐云社”的衰落
“齐云社”的一些社规,例如比赛的规则流程、赛前的礼仪制度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蹴鞠运动的规范化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却并不利于蹴鞠本身的长远发展。
“齐云社”作为宋代民间最大的蹴鞠社团,不仅没有延续和突出蹴鞠运动的竞技性,反而取消了蹴鞠运动竞技性,突出蹴鞠运动表演性,这也是“齐云社”消散的主要原因。
“齐云社”为了维护社内艺人的经济利益,对非社内成员从事蹴鞠表演有着严格的规定,绝对禁止非社内人员从事相关行业,几乎形成了行业垄断的局面。
这些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内艺人的经济损失,但在宋朝后期却大大地限制了蹴鞠运动自身的发展普及,加速了“齐云社”在宋末的衰落。
结语:
蹴鞠运动经历了多个朝代流传和演变,到宋代迎来辉煌时期。宋代蹴鞠运动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因为蹴鞠运动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普及。民间蹴鞠社团“齐云社”的出现,是宋代经济文化发达、蹴鞠运动逐渐行业化的发展需求。
总而言之,南宋临安城最大的蹴鞠社团“齐云社”最终走向解散,既是因为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蹴鞠运动不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成为商业气息浓厚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因为“齐云社”教条主义繁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蹴鞠运动发展的长远性。
因此,随着宋朝的灭亡和蒙古人入主中原,原本随处可见的蹴鞠运动在朝代更迭的冲击下也就迅速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5 21:45:3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