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汉景帝刘启(前189~前141年)57年~前141年曾用年号:前元、中元、后元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安葬地:阳陵公元前189年,刘启出生。公元前179年,刘启被立为太子。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发动“吴楚七国之乱”,三个月后被平定。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在未央宫中。
汉景帝刘启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回头浪子”,他年少时蛮横成性,直到打死吴王刘濞的儿子,闯下弥天大祸后,方得以悔改。到了刘启即位后,倒成了少有的仁慈之君。这种性格上的转变太过突兀,让人费解,不过,他的上台也值得庆幸,如果让比他更为骄蛮的兄长刘武上台执政,那么文景之治就将有可能不复存在了。现在看来,景帝所谓的仁慈,不过是御用文人对他的美化,刘启其实是一个心胸比较狭窄的皇帝,名臣周亚夫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周亚夫因为曾经反对立刘启为太子而遭致刘启的嫉恨,刘启上台后,很快就找到借口,将这个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周亚夫杀死。那为什么汉景帝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呢?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诸侯王威胁中央的局面。待平定七国之乱后,民心不稳,社会经济出现倒退的迹象,而刘启被分封为王的叔伯兄弟们又因为削藩而人心大乱,对于刘启的帝位产生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想继续当皇帝的话,就不得不采取仁慈的统治政策,于是这位曾经蛮横成性的刘启皇帝就在历史上留下了仁慈的美名。
公元前157年,32岁的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同姓王可能谋反的问题,于是,他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西汉开国之初,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都很大,他们拥有军队,自置官职,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到文帝时,诸侯王已经成为中央朝廷的严重威胁。晁错胸怀大志,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景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内史,旋又拜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以为,藩王势力强大而又最危险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之侄,至国以后,刘濞即收买人心,发展势力,企图有朝一日夺取帝位。景帝为太子时,吴王太子入京,与其下棋争吵,被景帝误伤而死,刘濞怀恨在心,更加紧了准备叛乱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刘濞已经准备了40年,成为威胁最大的诸侯王。故此,晃错主张先削吴王的封地。晁错的主张遭到了外戚窦婴的反对,削吴的事只好暂时搁了下来。不过,此外的楚、赵、胶西三国分别以罪被削,楚王削了东海郡,赵王削了常山郡,胶西王削了6县,一时诸侯喧哗,反响强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错视为眼中钉。吴王刘濞见朝廷削藩,就开始会同其他诸侯王发动叛乱。他以诛晁错、安社稷的名义,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
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首先在广陵起兵,接着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起兵,包围临淄;赵则与吴兵汇合西进。如此以吴王为首,卷入叛乱的共有7个藩王,史称“七国之乱”。他们以“清君侧”为借口,一时势大。景帝刘启在慌乱之中,又听了与晁错有隙的袁盎的谗言,杀了晁错,以为天下战事自平,但他错了。景帝杀晁错,自然让诸藩王快心如意,但他的诏谕却受到了吴王无情地嘲笑:“我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还有谁配给我下诏?”他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叛乱了。此时,景帝方才后悔杀了晁错,急忙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籍,派太尉周亚夫率36将军讨伐吴楚叛军,又召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莱阳,监视战局。汉朝毕竟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实力自然要强过吴楚七国,不出三月,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从此,诸侯王只能享用王国的租税,而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解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0 20: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