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杨月
近年来,陇川县清平乡在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因地制宜,充分借助当地环境气候适宜、具备生产优质茧的这一自然条件优势,坚持蚕桑发展十二字方针:选人选地、培优树典、长期坚持,把蚕桑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清平乡自2016年种桑养蚕以来,积极探索桑蚕生产新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2年全乡共养蚕2298张,产茧111.7吨,售茧金额476.3万元,亩产超过5000元的有44户,最高亩产达1.23万元,走出了一条蚕桑产业生态循环发展的创新之路。
在大山深处的蚕棚养殖基地里,大场村一组的麻五正利索地给蚕宝宝喂食桑叶,一个个蚕架上,成千上万条蚕宝宝长势喜人。他作为大场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多的一次养了5张,产茧299公斤,张产达到了59.8公斤,售茧收入12836元,在大场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山区自然条件差,但只要肯吃苦,养蚕照样得吃(赚钱)。现在年底,只要加大冬季桑园管理投入,明年收入就能争取破10万元”麻五笑着说到。
产业兴,百业兴。但养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桑地“中毒”情况的出现,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户经济收入,打击农户参与种桑养蚕积极性,为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升级,清平乡积极探索解决方式,向农户发放土壤改良剂、动员农户在桑地上多撒石灰、引进台湾解毒药物......赵家寨村陆昆坡小组徐怀留种桑第一年家里的10亩地全部中毒无法养蚕,但这并没有挫伤他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踊跃参与村里、基地组织的养蚕培训,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土地改良,第二年土地中毒有所缓解徐怀留开始有了收入,他始终坚信只要跟党走,搞好政府支持的产业,就能够发家致富,现在的他全年共计养蚕27.5张,产茧1591.2公斤,总收入70275元,亩产7027.5元。“管理方法得当,现在我一个人管理10亩桑园完全没问题”徐怀留说到。
发展乡村产业,重在富民。种桑养蚕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帮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广外村广外坝小组董么皮,因需要在家接送7岁的孙女上下学和照顾1岁的小孙女,收入仅靠夫妻俩打零工,2016年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董么皮利用房前屋后三亩地种桑,养蚕2张,当年就实现收入3000多元,2018年收入15000块,实现了收入翻倍,2019年董么皮扩种桑树7亩,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桑园桑叶和养蚕量成倍增长,收入也随之成倍增加,2020年收入达54000余元,2021年达64792元,亩产高达9256元,荣获陇川县2021年度鲜茧高产户光荣称号。“桑园管理要舍得投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2年经过加强桑园管理、提高单批次养蚕量等措施,董么皮全年共计养蚕36张,产茧1969.7公斤,总收入85940元,亩产12277元。“明年计划再租上3亩地种桑,依然要保持亩产破万!”
在清平乡像他们一样尝到养蚕甜头的还有新山村界色小组李干内,2021年李干内13亩山区桑园收入56000元,今年他积极响应乡政府、蚕桑公司提高单批次养蚕量的号召,每批都养3张以上。“同样的养蚕时间,每次多养可以提高效率”“以前搞的产业多、杂,现在专业养蚕反而收入更高了!”今年共计养蚕31.5张,产茧2075公斤,总收入90670元,亩产6975元。
下一步,清平乡将依托蚕桑示范园、种桑养蚕示范带头户,采用“大带小”的发展模式,让蚕桑产业逐步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4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