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丞相,诸葛亮之名想必大家都听过,在《三国演义》中他简直就是智谋的化身,从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到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何等英姿飒爽。
他的智慧让当时称雄天下的曹操和孙权都为之颤抖,赤壁的大火之后诸葛亮更是大发神威,夺得南郡、三气周公瑾,这等的智慧让人看了自惭形秽,大丈夫生于世间当是如此。
然而,诸葛亮的志得意满中年之时便宣告结束,因为刘备的一意孤行使得蜀国的家底几乎断送在了夷陵,为了维系这得来不易的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蜀汉后期,诸葛亮为了将这份基业经营下去,不惜空耗人力、物力组织那胜算渺茫的北伐。至今,在很多人的眼中,北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获胜,是错误的抉择。
此时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眼前,既然北伐注定不可能获胜,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组织北伐呢?要知道诸葛孔明的智慧比我们都要高的多,我们都能看透他难道看不透吗?
其实,我们被诸多的演义和影视剧骗了,诸葛亮北伐只是一个幌子,暗藏的目的才是他的野心。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为蜀汉培养新人
站在《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北伐就是一场将钱、粮打水漂的行为,因为此战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诸葛亮挑选的对手多占据九州的魏国。
当时的蜀国仅仅占据了四川和汉中这么一小片土地,根据历史的记载蜀汉的领土中户口不过百万,能征集到的兵丁最多也就是20万的样子。
这些兵力不可能全数拿去投入到北伐战场之上,毕竟蜀汉内部也必须要有人留守,所以能够追随着诸葛亮上战场的人,最多也就只有十万人。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在诸葛亮及其它将帅的训练下,这十万人虽然说个顶个都能被称为勇士,但兵法中却强调战争的成败不仅仅在与士兵的数量,而在于方方面面,也可以说是总额和国力。
真实的战场上哪里有那么多的法则,经济和军事上的差距就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的花里胡哨在战场上都没有意义,即使是军事谋略也需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总的来说,伐魏对国力孱弱的蜀国无异于蚍蜉大撼树。既然明知事情不可为,那么作为战术大师的诸葛亮,为什么还是要选择这种鸡蛋碰石头的自杀行径呢?
其实我们都看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诸葛亮此举虽然看似北伐却又不是北伐,“北伐”对于蜀国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新人。
要知道,第一代蜀国人才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都已年纪不小了,就拿刘备身边最亲信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来说,那个时候他们的年纪皆超过了五十岁,刘备更是年至六旬。刘备于建安二十六年即皇帝位(出生在161年,建安二十六年为公元221年)
古代人口寿命本就比现代人的寿命短得多,活到了这个岁数就算没有死在战场上,也基本没有太长的寿命了。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刘备也曾培养了一批能够继承他们遗志的第二代蜀将。
像傅彤、沙摩柯、黄权和王平等人,都是他精心培养的人才,按照计划这些新生代的人才会在老一辈蜀将凋零后继承他们的衣钵,将蜀中的基业发扬下去。
然而,夷陵的战败不单单使得几十万大军损失殆尽,更使得这些新生代的人才折损殆尽,刘备自己也在此战之后不久折戟沉沙、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诸葛亮处理。
费劲心思、苦心经营,诸葛亮总算解决了夷陵之败后带来的危机。然而,在这之后他发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需要解决,蜀国的人才断代了。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
本应在这个时间节点,接掌蜀国的人才凋零殆尽,老一辈的人才活到这个时候的少之又少了,仅有赵云只有赵云一人而已,魏延属于后来加入的人。
面对蜀中人才断代的局面,诸葛亮迫切的需要伟蜀国锻炼出一批新的人才,但锻炼人才是需要有适合的场景的,为此诸葛亮北伐便有着培养人才的意思。
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的措施并没有错,通过北伐战争一批新生的人才脱颖而出,姜维、廖化和王平等人皆是在北伐中异军突起。
以攻为守,转移矛盾
除了需要历练人才这么一个目的之外,诸葛亮还有第二个目的,那就是以攻为守、转移矛盾。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当时的蜀国国内其实也不是很太平,主要就是因为人员的组成比较复杂。
咱们在这里来仔细划分一下,最初跟随刘备的人可以称之为元老集团,比如关羽、张飞和赵云,荆州之时跟随刘备的可以称之为景洲集团,比如诸葛亮等。
入主益州后刘备又先后收纳了法正、魏延和黄忠等人,学者将他们称之为“东州集团”。除了以上三个集团,蜀汉阵营中还有益州本地集团,这群人从最开始就不看好刘备入川。
各派人士集中在蜀中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地方,自然而然的会爆发出许许多多的矛盾,元老集团覆灭后,东州集团与荆州集团基本融合,但益州本地集团依然与之矛盾不断,即使诸葛亮身边的人也是如此。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就拿魏延和杨怡这两个冤家来说,原本他们都是追随诸葛亮的大将,可是掌权后逐渐发展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魏延曾经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要将杨怡砍了,整个蜀中的官员都知道二人之间的仇恨。
作为蜀中的掌事人,诸葛亮自然也是非常了解这种情况的,他也一直都在为如何调节蜀中各派势力之间的平衡而努力。
然而这种工作说起来容易,但真的要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毕竟利益关系纠纷在任何时候都难以于内部调和。
正是出于需要转移蜀国国内矛盾的原因,诸葛亮才选择了主动向魏国进攻,因为此举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之效果,既可以转移内部的矛盾,又可让蜀国国内各派势力在危机的面前团结起来。
北伐战争无疑会给他们灌输一种大敌当前,若是仍然自相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的意识,同时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蜀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可以得到稳定控制。
诸葛亮在外征战,蜀国国内一切以北伐优先,谁敢在此时争权夺利那就成了破坏北伐的罪人。
且不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破坏北伐就意味着将成为诸葛亮以及蜀中将领们共同的死敌,岂能有安生日子过下去。
在诸葛亮营造的全民北伐、一切为了北伐服务的气氛下,蜀国国内的矛盾总算是得以缓和,行政了军政一体的局面,以攻为守的方针也使得蜀汉在与魏国的争斗中占据主动。
同时占据陇右之地
诸葛亮北伐的第三个目的,则是为了占据陇右,其实这也是刘备生前的一个规划。
陇右是一个什么地方?大致处于长安以西,那里既不生产粮食,而且人口也非常少,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要占据它呢?主要就是因为陇右是一块战略要地,而且还是战马的养殖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产良马之地。
北方大地不同于南方大地,那里更多的是开阔的土地而不是河流,想要逐鹿中原必须要组建一支骑兵部队,若是刘备不死这一战略会在汉中之战后进行实施。
诸葛亮北伐既想在小规模战争中消耗曹魏,又想要趁机占据陇右,他第一次北伐就是瞄准陇右去的。
陇右和长安之间有一个要地名为街亭,可惜马谡自负失去了街亭,差点让诸葛亮撤军都来不及。
若是第一次北伐取得了胜利,诸葛亮不仅能获得一块养马地,而且还能够于巴蜀之外扩充蜀汉的领土,如此一来便可慢慢蚕食曹魏西北的疆域,以达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何诸葛亮不愿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某”,因为他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长安。
而且以当时蜀国的军事力量也根本打不下长安,魏延即使子午谷奇袭成功也不会有下文,反而还会损失5000精锐骑兵。
总的来说,蜀汉毕竟是偏安一隅的小势力,在面对魏国这样的大势力面前是绝对没有共存的可能性的,唯有主动出击、不断蚕食才可能生存下来。
诸葛亮的北伐是必须要进行的,既能夺取战争主动权于战场上培养人才,又可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只是他第三个目的没有实现,以至于北伐战争功亏一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00:45:4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