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丛歌
女儿有友是个书迷。她小时候,我总是推荐书给她看,而从她四五年级开始,她也开始向我推荐阅读书目,我也几乎是来者不拒。
上周末,她神秘兮兮地掏出一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得意洋洋地问我:“看过没?”原来是周浩晖的悬疑畅销书《死亡通知单》,她说自己一天就看完了,这是让她废寝忘食的书。原来是这本!多年前,这本书我看了开头,但当时手头有事,就放下了。有友也知道我是个悬疑迷,自小深迷侦探小说:从亚森罗平到福尔摩斯,从梅森到阿加莎克里斯蒂,从东野圭吾到丹·布朗……叫得出名的这类小说,我几乎都读过。
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妈妈就为我在离家不远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我知道她的本意,希望我能博览群书,最好多读点世界名著。没想到,我自此一头栽进侦探悬疑小说不能自拔。妈妈有时也会数落我:“只知道看这些书,但读那么多书,到写作文了,还是要翻老半天白眼。”不过我反驳起来,也振振有词:“侦探就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这是一种逻辑能力,我们说话做事,不都要讲逻辑吗?”现在想来,我从小学到高三,一路都是数学课代表,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冒尖,说不定这些书确实作过贡献。大概觉得我说得也有理,从此父母对我的阅读,不再限定范围。我经常沉浸在丝丝入扣的情节中,随着书中案件的推移,我通常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这简直就是挡不住的诱惑。高中毕业后,我依旧拿着自己的借书证,在少儿图书馆“装嫩”多看了几年书,现在想来,大概也是为了那些我还没读完的书。
然而这些年,我倒是没怎么看这类书。上次,有友搬回来两块砖头般厚的一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我稍微翻了翻,勾起了一些儿时的回忆。这次,我准备重新把这个曾经没看完的书看完,再来找找儿时的自己,再来入个迷。没想到的是,继续读了不到三分之一,我突然起意想猜一猜结局。我回想了一个个伏笔,排摸着小说里的“幕后黑手”……把书翻到最后,果然,自己一眼看破了结局。我本以为自己会像小时候那样,一气呵成地读完全书,但我发现,阅读的感觉变化了,我居然对曾经如此痴迷的书失去了想要快点读完的迫切感了。后来和同事说起这个话题,她夸我成长了,阅读品位提高了。我暗喜之余,希冀的是我的孩子将来也会如此。
周日晚上,我把书还给有友。她惊讶地看着我:“读完了?”我点头,其实这是我善意的谎言。后来,有友和我探讨起了情节,因为我读过部分,又猜到了结尾,我们的讨论还是比较愉快地进行了下去。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善意的谎言,是源自我对孩子阅读信心的建立。两三年前,有友就开始经常推荐我读她从图书馆借回的书,在她看来,我读她推荐的书,是我对她阅读品位的肯定。而我也很乐意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亲子的陪伴和交流。我不会特别限定她看哪些书,就像当年,我的父母也完全给了我阅读自由一样。
虽然我已经长大,和两个孩子在一起时,我还是愿意回到和他们一般大,有时停下步伐,有时蹲下身子……我乐意陪着他们再来一遍。陪孩子重读一本书,陪他们慢慢长大,和他们有共同语言,这些都让我倍感幸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31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