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论语》典故伯牛之疾,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2 19:56:00 来源:戏说三国

《论语》典故伯牛之疾,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前去探视,他隔着窗户握住了弟子的手,悲戚道:“伯牛活不了,这都是命啊!”冉耕内心哀怨,自己当初抛弃家业苦苦寻道,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孔子弟子3000人,精通六艺的仅有72人,称之为“72贤人”。冉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还名列“孔门10哲”之一。

冉耕,字伯牛,是周文王10子冉季载的后裔,鲁国郓城(菏泽)人。

相传,冉耕自幼丧父,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他自幼聪慧勤快,不仅读书识字,就连种田、拾柴的农活也是样样精通。

16岁时,冉耕辞别母亲,来到孔子门下求学。拜师后,他一面学习六艺,一面帮老师处理事务。因为品德高尚,得到了孔子的赞誉。

《论语》典故伯牛之疾,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论语》:“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从德性方面看,冉耕在3000弟子中排名第3,仅次于颜渊、闵子骞二人。

有一天,冉耕问孔子:“何为‘仁’?”

孔子回答:“仁,既爱众。你对待自己怎么样,就以什么样的标准对待别人。“就拿治理国家来举例,要广施仁政,轻役薄赋,爱民如子才行。

古人言:泰山可移,民不可欺。说白了,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君王才受拥戴,国家才能强盛。

《论语》典故伯牛之疾,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光阴似箭,转眼10年。冉耕把老师的思想和本事都学得差不多了,终于可以出师了。

当时,孔子在鲁国官拜司空。他举贤不避亲,推荐弟子冉耕做了中都宰(京兆尹,首都市长)。

冉耕上任后,积极推行老师的仁政主张,获得了百姓的爱戴。他所管辖的区域,几乎做到了“路无拾遗,门不闭户”的地步。

然而天妒英才,冉耕正要大展抱负之际,他却突染重病。

一开始,只是浑身发痒,然后皮肤红肿,直到毒疹发作,流出臭不可闻的浓液。冉耕只能辞官回家养病,但身体一直不见起色。

《论语》典故伯牛之疾,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0孔子挂念弟子,便坐着牛车前来探视。冉耕怕自己的病传染给老师,就坚决不允许孔子进屋。

无奈之下,孔子只好隔着窗户与弟子见了最后一面。这才引出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孔子对即将死去的弟子无能无力,感叹其命运坎坷。冉耕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

初病时,很多好友近邻前来看望,希望他能早日康复。时间一久,探望他的人越来越少,他也变得孤独失望……

从欣赏窗外的美景,到厌恶自己身体的脓疮。一天天被病魔折磨,他开始怨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

可是在老师走后,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从容安然离世。

《论语》典故伯牛之疾,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2 21: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孔子有三千弟子,你知道他还有十位嫡系吗
...最优秀、感到最满意的十位学生,分别是颜回、闵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和子夏。他们有的品行高尚,比如颜回、闵子骞、伯牛、仲弓。而有的才华横溢,比如子游,子
2024-06-29 21:45:00
...者。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的十位学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受儒教祭祀。《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
2024-06-05 06:29:00
“学”与“思”是《论语》中的一对组合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理论被反复论及。孔子在《论语》中对“学”“思”概念及其关系作了系统的阐释,揭示了孔门文化观与伦理道德思想。“学”“思”的概
2023-06-17 05:36:00
...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在孔子看来,“命”是很玄奥
2023-08-26 16:45:00
孔子:古代智慧的传承者与现代启示
...谐与稳定。二、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中包含了他的伦理道德观、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以下是孔子思想的几个核心要点: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意指对他人的
2024-10-12 12:50:00
孔子为什么不教育自己的儿子?
...,因此孔鲤最终才会碌碌无为。(参考资料:《史记》《论语》等)
2023-08-09 14:40:00
中韩儒家经典研究论坛(2025)在孔子研究院召开
...研究院、韩国经学学会联合主办,中韩两国学者围绕“《论语》传承与教育价值”展开讨论。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孔德立主持开幕式,他指出,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不仅塑造了中华文
2025-08-11 11:20:00
...往着一切具有历史独有厚重陈韵气息的事物。在接触了《论语》后我便对儒家文化产生了兴趣,并深深为孔子所折服,《论语》中关于学习做人等方面的语录至今仍是我人生路上的信条。而我也曾无
2024-05-06 16:49:00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丨当一天孔子的学生,能学到什么?
...乐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教给三千弟子,《论语》中记载他探讨音乐方面的言论和实践有近30处,其中包括他自身弹琴咏歌的行为、对音乐功能及音乐教育的探讨,以及对不同音乐的
2024-11-29 17: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