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在骨守骨 在筋守筋
辨病辨证结合针刺治疗颈椎病
□ 卫喜照 河南省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一种以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颇多,如年老、姿势不当、外伤以及感受风寒湿邪等。其中常见的病为年老及姿势不当,其主要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前者多由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病理改变;后者多由长期姿势不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从而引起颈部肌肉物理学改变,造成颈部肌肉酸痛、僵直,日久出现颈椎骨质退行性改变。前者以中老年多见,中医认为病位在骨,辨证为肝肾亏虚、骨弱髓亏,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健忘、失眠、耳鸣等症。中医认为其早期病位在筋,属“经筋病”范畴,日久可累及骨,辨证为气滞血瘀、经络不通。颈部肌肉过度劳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休息或适当活动后可缓解症状。两种病理机制虽各有侧重,但也有交叉,老年人颈椎退行性变可引发肌肉酸痛,年轻人由于颈部肌肉劳损过度,生物力学失衡日久,牵拉颈椎引起骨骼改变,也会使颈椎退行性变提早出现。
总之,颈椎病以筋和骨的病理改变为主,如不及时治疗,二者相互影响,会加速颈椎病的发展进程。
选穴原则
从筋和骨入手,以通经活络、濡养筋骨为主要治疗原则,治以补养肝肾、行气活血。针灸取穴是以主穴为基础,再根据辨病、辨证适当配伍其他穴位。
主穴的选取 以局部和远端共同取穴为主,常用的有颈夹脊穴、风池、天柱、肩井、中渚、昆仑、太溪,均刺双侧穴位。
配穴的选取 针刺以对症取穴为配穴的主要原则。如上肢麻、痛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疏通经络,头昏取百会、率谷疏通调理髓海与筋膜,心悸取内关、郄门安心宁神定悸,呕吐取内关、足三里通降胃气、降逆止呕,足三里还有保健作用,故体弱者及老年人多用。
针刺手法
患者取坐位,所用毫针以1寸为主。手法:平补平泻为主,针刺得气,留针30分钟。毫针刺夹脊穴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以及病位,在筋、在骨之异,确定针刺的深度和角度。若病位在筋,直刺针尖达到筋肉即可,进针深度为0.5~0.8寸,若病位在骨,进针以70度角度向脊柱斜刺,深度在1.0~1.2寸。针刺风池穴,一般以颈部有酸胀感为宜,应向鼻尖斜刺。若头面部症状明显者应尽量做到气至病所,疗效会更显著;若目胀者,针尖可向对侧眼方向斜刺,有助于针感向眼部放射,但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肩井也禁止深刺,其他穴为常规刺法。
治疗原理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对中医筋骨病提出了一个总的治疗原则,即“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该病以颈夹脊穴为主穴,其夹督脉而行,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故针刺夹脊穴,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颈部正中线的两侧,在第1~7颈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处,一侧7穴,共14穴。临床主治头面部疾病、颈项部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落枕、高血压、头痛、眩晕、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都具有很好的作用。颈夹脊穴可以通调督脉之气,针刺以70度向脊柱方向斜刺,针尖可达脊柱椎间隙。通过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疲劳,改善颈部神经功能及椎动脉供血,缓解由于椎骨退行性变对脊神经、血管、脊髓等重要解剖结构的压迫。所以取颈夹脊穴为首选穴,取穴原则为局部取穴,一般取1~3对颈夹脊穴。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主要采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及手足少阳经等。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入发际0.5寸,一方面有类似夹脊穴的功能,另一方面,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针刺能缓解太阳经经筋之急。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输穴,是风邪入脑之冲,又是治风之要穴,主治头晕目眩,颈项强痛,可熄风定眩,在此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还具有清利头目的功能。对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胀等症均有效,刺法为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邪刺0.5~1寸。肩井穴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为足少阳胆经要穴,为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主治项强,肩臂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等,是治疗颈椎病、落枕、肩痛之要穴。刺法为直刺0.5~0.8寸,施提插捻转补法,有局部酸胀感,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远端取穴有中渚穴、昆仑穴、太溪穴。中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主穴,在4~5掌骨关节后方凹陷处,有安神清热、舒筋活络的功效,治疗头痛、耳鸣、目痛疗效颇佳,颈椎病多引起以上诸症,故用此穴。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的经穴,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安神清热、舒筋活血的功效,主治头痛目眩、项强、腰痛、足跟痛等骨科病。昆仑穴能运载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属火,故具有清热化气作用,擅长调太阳经气、活血通脉,能改善脉络供血作用。太溪穴也是常用的主穴,昆仑穴透太溪穴是常用的手法,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可滋补下焦、调理冲任,针刺用补法,能补肾填精、益髓生骨。二穴透刺可疏利关节,恢复其功能,又具有补肾强筋骨、滋阴调血脉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颈夹脊穴、天柱穴、风池穴、肩井穴、中渚穴、昆仑穴、太溪穴配合运用有较好的改善脑供血的作用,因此无论哪种类型的颈椎病均都以以上穴位为主穴。
随着颈椎病的年轻化,治疗难度较大,治疗上以《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为指导,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包括辨病位、辨脏腑、辨经络、辨病型,同时强调“气达病所”的重要性,务必“在骨守骨,在筋守筋”,以达速效,多数患者2周即可治愈。
典型医案
案一
李某,女,35岁,2019年3月21日初诊。主诉:颈椎痛3个月余,近1周加重,时伴有头晕、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颈椎病(肝肾亏虚,筋脉失养)。
治则:补益肝肾,通经活络,濡养筋脉。
治法:针灸治疗。主穴:风池、天柱、颈夹脊,肩井、中渚、昆仑、太溪,配穴:率谷。手法:平补平泻。针刺每日1次,双侧取穴,6次为1个疗程。针刺3次后,颈肩沉重感减轻,针刺6次后,患者感觉颈部疼痛也有所减轻,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1个疗程,颈椎疼痛与头晕消失,临床治愈。并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长期低头姿势,伏案工作1~2小时后,应略有休息,活动肩颈,改变体位,待颈部疲劳消除后再继续工作。
案二
张某,女,63岁,2020年5月12日初诊。患者自诉有慢性颈椎病史6年,近1周做颈部CT检查,检查结果提示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4~5节骨质增生。刻下:颈椎疼痛加重,伴有头晕、腰困,时有手拇指麻木。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颈椎病(肝肾不足,骨弱髓亏证)。
治则:补益肝肾,行气活血,濡养筋骨。
治法:针灸治疗。主穴:风池、天柱、颈夹脊、肩井、中渚、昆仑、太溪,配穴:率谷、足三里。手法:平补平泻,针刺双侧穴位。针刺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针刺1个疗程后,颈肩沉重感减轻,休息1天后,继续治疗1个疗程,颈椎疼痛与头晕消失,临床治愈。并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避免风寒,注意肩颈部保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3 1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