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蓝驰创投决定把英文名改成Lanchi,这更能表达他们的归去来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9-13 10:00:00 来源:36氪

文 | 任倩

「暗涌Waves」获悉,蓝驰创投正式宣布将英文品牌名称变更为“Lanchi Ventures”,不再与硅谷风险基金BlueRun Ventures同名共享。

虽然蓝驰创投已独立运营多年,却一直沿用BlueRun Ventures China的名称至今,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对我们的解释是:“出于相同的投资理念和深厚情谊”。

而谈及2023年的更名决定,陈维广表示:因为科技的全球化属性赋予了中国创业者全球性的机遇,蓝驰的被投们也更多地呈现出全球化的属性,“一个独立的英文品牌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创业者。”

目前为止,蓝驰创投在管资金规模超过150亿元,在硬科技和创新交互、企业科技、消费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投资近200家企业,已经是规模最大的早期基金之一。

什么是“重新定义未来的新物种”?

如今多数基金高喊“投早投小投科技”,但这个理念,其实蓝驰早就开始践行。

这或许可归因于陈维广的履历。作为一个喜欢底层技术的理工男,2005年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就想投资创新技术的项目。可是当时国内遍地是互联网机会,没有太多创新技术可投。陈维广判断,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增长靠的是人口和流量红利,但是它们都会逐步消失,接下来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的红利。这会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驱动因子,也是蓝驰从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早期科技创新项目的原因。

但或许也可归于一个稍显空泛的原因:使命。陈维广告诉「暗涌Waves」,蓝驰曾经复盘过此前的所有被投项目,发现真正令他们兴奋的不是“成功”的项目,而是“从0到1,重新定义未来生活与科技的新物种”。这样的新物种有两个特质:一、不是微创新,而是有潜力重新定义未来的创新;二、对社会有正向的价值。

所以从2012年开始,很多和蓝驰一同起步的基金还在押注互联网模式创新的时候,蓝驰便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2016年前后O2O大热,蓝驰却将目光转向新能源、机器人、智能硬件等产业。到了2018年,硬科技已经成为蓝驰创投的重要主题。而今天,蓝驰关注的是仍能重新定义未来的前沿科技,如新一代AI、第四代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等。

从0到1,就决定了蓝驰始终坚持在“早期”。可以早到什么程度?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曾介绍道,早到创业者还处在业务从0到1的试错和探索中——即业务原型可能还没有完全长出来,还在寻找切入点。“这个阶段要怎么选人、选事,怎么管理风险,所需要的技能组合不一样,这是我们专注且感觉很有成就感的地方。”

如果说往早期走对本就有着早期基因的蓝驰来说是顺势而为,那超前识别新物种并提前入局,就是蓝驰近几年里做出的另一个重要决定。

硅谷的工作经历让陈维广相信,“颠覆性的巨变往往是从最边缘开始”,关键在于对真需求的识别。蓝驰很早就总结出了自己的硬科技投资方法论:硬科技、软着陆,想要找寻那些兼具高壁垒前沿科技与差异化场景落地能力的投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前洞察需求变化的拐点,提前在科技应用即将商业化放量的前夜布局进去,更早地将技术与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连接。”陈维广表示。

这种投资方法论驱动蓝驰投资了一批在当时看“非主流”、之后爆发成为主流的项目。

陈维广还记得2015年左右,蓝驰最常被外界质疑的是:“当下这个时点,你们为什么要投云原生、投机器人、新能源车?”早在2013-2014年研究新能源汽车赛道时,陈维广就找到欧美汽车品牌的专家,问他们觉得新能源车有没有机会,对方也回答:不可能、很难、市场太小。

但最终,蓝驰还是选择了连续5轮支持理想汽车。朱天宇曾提及缘由: “因为李想不断地把未来的格局看得更清楚,包括把指向终局的技术路线弄清楚,车型、产品价位、用户需求,技术路线怎么迭代,自动驾驶的关键点等等。”

这种推演方式与做硬科技投资恰恰异曲同工。在陈维广看来,传统投资更多看目前的收入和利润,但做科技投资一定要推演,“可能当下的需求很边缘化甚至无人关注,关键看这个需求五年、十年后会不会演进。”

中国优势和全球化

如果说寻找新物种是蓝驰出发的原因,那么这次改名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蓝驰想去往何方。

谈及此次的更名决定时,陈维广两次提到的“全球化”,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指向两个创业者人群:一是蓝驰尚未投资的、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创业者;二是蓝驰已投的项目中,将创新范围扩展至全世界的创业者。在更为开放的投资环境下,蓝驰显然需要一个独立的英文名来更好地服务创业者。

而这两者都是从同一个基点出发:中国的比较优势。朱天宇曾表示:“中国在机器人、新能源、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应用、消费技术和半导体等深度技术方面具有领先的竞争优势,这些技术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也就是说,在人才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中国创业者已经迎来了建立世界级品牌的机会。

不过,陈维广也承认,要建立世界级品牌对任何创业者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当争夺一个大机会时,一起竞争的是全世界,也会有相对更多更强的对手,竞争的程度和对团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做不到World Class,就很难有胜算。”

这正是蓝驰希望起到作用的地方。朱天宇说:“在制定全球策略前,创业者要想明白如何利用好国内市场的比较优势、不同市场的政策影响力,才能更聚焦地出击以获得成功。蓝驰希望帮助中国创业者实现这个目标。”

「暗涌Waves」了解到,蓝驰的被投公司中,在海外市场有布局的占比超过50%。其中,高仙机器人在6年中相继进入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法国、德国等27个欧洲国家;而宜买车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出口平台之一。同时,蓝驰今年投资的UniUni则是一家尾程配送平台,在完成覆盖加拿大后,已成功进军美国物流市场。

在全球化之外,更加深入产业也是蓝驰的重要方向。目前的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主线已然从纯财务目的向产业之路演变。产业资本的世界完全不同于纯市场化基金,玩家面貌和打法截然不同。

“当一个产业生态非常清晰、可以快速创造上下游时,围绕此生态而立的产业基金作用比较显著。”陈维广向我们表示,纯财务基金与它们的价值给予能力,在很多方面不在一个量级上。而作为一个早期基金,蓝驰给出的解法是:与产业基金密切合作、以及在行业交叉点上寻找“新物种”。

至于所有合伙人都会考虑的基金规模问题,陈维广给出的答案仍然是“克制”:不能一味追求大,但也要保证至少是一个大VC基金的规模——中后期可以有足够的资金体量持续支持找到新物种公司。陈维广认为,扩张的前提是拥有更多元的资产管理能力,事实证明不是每一家机构都能成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3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GGV分家:纪源资本将正式独立运营 更专注于中国本地化投资
...干个周期的里程碑。”“多年以来,我们始终把投资人和创业者放在首位,“放眼全球,扎根本地”,凭借深入的行研、卓越的团队,在中国投资了阿里、小红书、满帮、小鹏汽车等多家明星独角兽
2023-09-22 11:36:00
红杉全球宣布三大区域将各自完全独立,美元基金大转向
...”红杉资本称,因此为了让各个区域的主体更好地服务好创业者和LP并保持持续领先,红杉决定彻底拥抱本土化策略,并将完全实现各个市场的独立运营和发展。美元基金大转向红杉资本此次大动
2023-06-08 01:49:00
...。”红杉在信中写道:建立本地投资团队、聚焦服务本地创业者、优先满足本地化需求是红杉在全球不同区域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时至今日,红杉在各区域的业务主体和团队都已经成为当地市场的
2023-06-06 19:48:00
...场,寻找下一个腾讯、阿里,他们不止挑选完全本土化的创业者,更是对华人创业者情有独钟。 但绝大多数机构最终铩羽而归。欧洲一家捐赠基金自2015年就开始投资东南亚,投资了5期基
2023-10-27 11:42:00
中国风投30年,谁是下一个时代的大赢家?
自从风险投资进入中国以来,创业者和投资人相互成就,缔造了一个个创富奇迹。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AI和硬核科技;从BAT到美团、字节跳动,再到各种GPT,背后都有风险投资
2023-09-22 16:11:00
独家|源码、真格确定入局,王慧文的“中国版OpenAI”被抢疯了
...还在美团的王慧文结识。源码资本对他的评价是:“作为创业者,有源码非常欣赏的心力、脑力和体力”。中国VC行业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热闹过,甚至有一种重回2016年的幻觉。也许Chat
2023-02-13 19:48:00
...游生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坚持生态理念,就要促进创业者、投资人、中介机构和政府之间人才交流,通过创业大赛、路演活动等,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落户当地。再次
2024-03-27 08:03:00
盛景网联联合创始人刘燕:中国科技创新在加速破局,科技企业应抱团取暖
...新的推动者。盛景也链接和服务了上万家中外优秀的创新创业者和投资机构,管理了130亿的投资基金,包括母基金和直投基金。投资组合已经涌现了228家上市公司。今天谈到科技创新,我们
2023-12-01 13:09:00
携手共建国际风投新高地
...起冲高跃起。他呼吁,风险投资应该和企业家一起,建立创业者数据库,用创投的方式做技术转移,支持科技创业者。“风险投资者,首先是一个与企业家、创业者休戚与共的‘育种农夫’;风险投
2023-10-17 01:31: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