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这次发病听说是左耳朵出问题了?”
“这个病是有个耳字,但不是耳朵......手术后中风的机会会大大降低。”年近八旬的钟大妈(化名)与主刀医生的对话,惹笑了身边人。
故事要追溯到近期,钟大妈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乏力,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可把家人吓坏了。
就近就诊后,医生说是小中风发作,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若不进行封堵治疗,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但这样高难度的四类手术当地这儿做不了。
钟大妈子女说,果然没多久,让人心惊胆战的小中风又一次出现在年迈的母亲身上,这才急忙将老人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危险还会发生。”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在查房中了解,钟大妈有高血压,血糖也偏高,曾因“冠心病”放过支架,这次因“房颤”、“慢性心力衰竭”入院,老人虽已口服抗凝药物预防“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血栓栓塞,但她仍在近1月内出现两次小“中风”。
王利宏主任建议行经皮封堵术,也就是在大妈误听为“耳朵”的左心耳处进行封堵。术前,医生对老人进行综合评估后,认为全身麻醉风险较高,故采取简化术式。

医院供图
经心导管室医、护、技师团队和相关科室的紧密配合,王利宏主任等以局部麻醉代替全身麻醉,在DSA影像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的辅助下,把封堵器被稳固置入大妈心脏的“左心耳”部位,并将手术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大大降低围术期风险。
至此,钟大妈今后发生“中风”的几率大大降低,通过逐步降低抗栓治疗的强度,使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减小。
王利宏主任介绍,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显著增加死亡、卒中(中风)、心力衰竭、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其中,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是无房颤人群的3~5倍。
房颤导致的脑卒中(中风)主要是缺血性卒中(脑梗),其原因是当房颤发生后,患者的左心房跳动失去原有规律,而变成节律极不规则的颤动。这种颤动引起心房血流输出量下降,血液易在心房内形成湍流,即乱流并发生淤滞,加上房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血易在左心房内左心耳部位形成血栓。
据悉,房颤的血栓大都来自左心房,而左心房血栓90%位于左心耳(非瓣膜性房颤)。
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会有像钟大妈一样的患者好奇,左心耳在哪?为何此处易出现血栓?
左心耳是左心房前侧壁向前延伸的2至6厘米狭长、弯曲冠状盲端结构,位于左心房上方,靠近主动脉,是妊娠早期形成的左心房原始残余物。
由于左心耳是一个狭小的盲端,加之慢性房颤会导致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左心耳内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从左心耳脱落,进入动脉系统,会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改变。”王利宏主任表示,使用合适的封堵器堵住左心耳右开口,就能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从而可以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大大减少血栓栓塞(如卒中,脑梗)的发生率。
心血管内科医生表示,口服抗凝药物是目前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主要手段,但对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 (如依从性较差) 、高出血风险的人群等,在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可能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应考虑接受左心耳封堵术。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6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