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黄河源头早已找到,仅碗口大的5个“龙眼”,为何禁止人靠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11 15:1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华夏文明诞生于母亲河黄河,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笔下极尽描绘黄河,身为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崎岖的身躯盘旋在我国北方。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先后穿过青海等地。全长大约有5464公里,它流过了75万平方公里,在沿途它接受了35条河流的补充。

在流域里的地区都是冬长夏短,而且在冬天会有结冰,在夏天又会有汛期,季节气温变化特别分明,处在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黄河源头早已找到,仅碗口大的5个“龙眼”,为何禁止人靠近?

她作为是中华民族的温床,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华夏儿女。奔腾不息的黄河在炎黄子孙眼里是如此的伟大和温柔,正因如此,大家都迫切地想要了解母亲黄河更多一点。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对黄河的研究不断加紧,随着对其认知的进一步加深,人们难免会对母亲河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人们是如何发现黄河源头?

在发现了黄河源头之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到现在都不能靠近黄河源头呢?

黄河的溯源工作从古代一直持续到2008年。上古时期,大禹为治水而溯源北上。《禹贡》中有言:“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河源的最早记载。而《山海经》认为黄河源于昆仑。

黄河源头早已找到,仅碗口大的5个“龙眼”,为何禁止人靠近?

两者虽有待考证但是为后代开启溯源的大门。时间推移,《望河源》、《河源志》出现,“河出星宿”逐渐被世人认同。清朝时期,开始了“正源之争”。并一直持续到了近代。

1952年,黄河河源勘察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这一结果再次引发巨大争议。

直到1978年,科研人员对河源地区再次进行了科学考察,并重新认定黄河正源为卡日曲。自此,“正源之争”结束。

为了能够找到具有说服力的黄河源头,人们不断探索。直到2008年,黄河源头确定下来。科研人员根据水量,水质,走向等因素,最后确定黄河源头位于我国青海省。

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在黄河的中下游地理条件就很好,不仅降雨量很多,而且气候也很温和。居住在这里的原始人类逐步逐步地发展出了华夏文明。而黄河也一步一步见证着这个过程。

黄河源头早已找到,仅碗口大的5个“龙眼”,为何禁止人靠近?

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夏朝开始,就喜欢在黄河流域建立自己的都城,像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都位于黄河流域附近,它们被誉为七大名都就是因为拥有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有水的地方就有资源,在不断的发展中,黄河流域逐渐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经济中心。

时至今日,黄河仍然是我国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她仍在供养着一亿多的人口,数百万公亩耕地和多座大中型城市。我们依靠黄河而创造文明,发展文明,完善文明。我们的母亲河与母亲河的源头至关重要。

前面我们提到了黄河源头所在地,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卡日曲源头。人们对黄河的印象大都宏伟壮阔,浑浊异常,她的源头却出乎意料的非常小,只有碗口大小。不仅如此,周遭环境优美,绿植遍地,小小的源头中的水非常清澈。

对于人类来说。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几处源头的平均海拔均已高达四千米。这种海拔的氧气十分稀薄,普通人贸然前往的话,可能会发生缺氧,高原反应等一系列威胁生命健康的问题。

黄河源头早已找到,仅碗口大的5个“龙眼”,为何禁止人靠近?

但是如果在此地设置景区进行统一管理的话,人类大批量涌入黄河源头地区。当地的动植物将失去部分家园,甚至可能攻击人类。并且,对当地动植物和游客的安置问题难以解决。

对于黄河源头来说。人类的突然到临会让本就浑浊的黄河更加岌岌可危,即使现在的游客素质逐渐提高,但造成的伤害将永远不可逆。

黄河水并不是一直浑浊的。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废水,有害垃圾被排进黄河水中,严重污染了黄河水,并且发生断流现象。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就开始了频繁的断流,在有些季节甚至能一直干涸着。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这就导致了黄河的下游多次干涸,黄河的断流导致三角洲湿地面积越来越小,这就使入海口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黄河源头早已找到,仅碗口大的5个“龙眼”,为何禁止人靠近?

黄河的情况早已经非常严重。所以我们优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清澈的源头。杜绝源头被污染的可能性,也为了人们的人身安全。最终国家决定禁止人们接近源头处。

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时,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不应该坐以待毙。

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从黄帝大战蚩尤到现在,我们应该加强黄河沿岸的生态建设,让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不要在经受断流的痛苦,不要在承受污染过度的烦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1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灿烂的文明,那么黄河的源头在哪儿
黄河长约5464千米,居中国第二,仅次于长江,居世界第六。古代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灿烂的文明,那么黄河的源头在哪儿?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来看看黄河上游三个重要
2024-05-26 14:19:00
...一缕阳光照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黄河乡生态管护站负责人加羊多杰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天气虽冷,但挡不住加羊多杰对工作的热爱。每个月,他有24天在巡山巡
2023-11-22 04:04:00
“沿着黄河看中国”活动在源头青海揭幕
...网中新网青海贵德8月6日电 (潘雨洁 李江宁)“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黄河的不同姿容彰显了多样性、包容性、互助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正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2023-08-06 20:04:0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扛起源头责任 守护大河安澜——青海多措并举保护黄河之源
... 题:扛起源头责任 守护大河安澜——青海多措并举保护黄河之源新华社记者周盛盛、李占轶大河之源,碧流竞涌。青海省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境内黄河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
2023-09-16 17:19:00
辛德勇讲《简明黄河史》:无可争议中华文明的源头就是黄河
...京大学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辛德勇的著作《简明黄河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9月22日,“我的黄河史研究——辛德勇新书见面会”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行。《简
2023-09-26 14:27:00
5G助力三江源源头地区生态治理信息化
本文转自:新华网这是9月20日在玉树州曲麻莱县黄河源流域约古宗列曲拍摄的中国移动5G基站(无人机照片)。2023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启动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环境远程监
2023-09-26 16:38:00
海拔5000米的江河源头有了5G网络覆盖
...方成气象万千。青海是三江源头、“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自此发源,奔流不息,润泽了广袤大地,也滋养了灿烂文明。守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和重大
2023-10-13 16:18:00
黄河源头腹地推动牧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游戏(9月13日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地处黄河源头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地广人稀。为提升当地边远牧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曲麻莱县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2023-09-26 17:58:00
黄河岸边“护水人”:为280万城乡居民引来源头活水
本文转自:新华社宁夏青铜峡市黄河岸边的金沙湾取水泵站远离城市和居民区,黄河在不远处静静流淌,泵房内机器的轰鸣声与周边安静的环境形成对比。记者看到,正是从这里浩浩荡荡的黄河水通过取
2023-07-09 17:5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
文化中国行丨开放包容:不尽长江滚滚流
文明产生于河流。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长江流域曾经生活着炎帝、祝融、共工、伏羲、女娲、蚩尤、盘瓠等早期先民,其中炎帝因为创制耒耜农具
2025-09-12 1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