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揭秘汉朝太学:有“密封”试卷考试,还有自费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04 05:15: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国可考证的第一所官方学校

元朔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六月,汉武帝下了一道兴学的诏书,诏书中讲了制礼作乐进行教化的重要性,并指令太常商议为博士置弟子的事情,以使乡里人人崇尚教化,并达到砥砺贤才的目的。

诏书下达不久,丞相公孙弘与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共同上奏:

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序,周日痒。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大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言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字,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承上局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奏籍。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可以说这是董仲舒兴太学建议后,公孙弘进一步把它完善、具体化的证明。明确了生源、师责、考法和分配等各方面规定,从而建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章制度、史实可考的官学校。

揭秘汉朝太学:有“密封”试卷考试,还有自费生

公孙弘奏议中指出办太学的目的是为了兴教化,实质上是想把儒学推广到全国,使读书人把儒家经典作为学习内容。

汉武帝批示说“可以”。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和一般官吏,很多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之士了。汉朝掌管文教的官员为太常,居九卿首位,原名奉常,是秦朝的官名,汉景帝时改为太常。汉武帝时期兴办了太学,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

汉代老师工作也不容易啊!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太学的教师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同时“国有疑事”要“堂承问对”,也就是说是参加议政。另外,博士还有“风使”及巡视地方政教等工作。众博士之上设置首席长官仆射,总领太学事务。

揭秘汉朝太学:有“密封”试卷考试,还有自费生

西汉博士多由熟读经书的名流担任,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也有诸科始讲或他官迁午的。博士要求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能够“明于古今”“通达国体”汉代太学向来都有“严于择师”的传统,所以经过严格挑选后的博士多是为人师表、修养高深的儒学大师。

教学的内容则以讲经学为主,经学大师在专门的学堂讲学,弟子在台下听教诲,遇到有名儒授课,更是济济一堂,颇有学术气氛。因为西汉时纸未普及,帛难以承担,主要使用简牍。

由于简牍书写的速度比较慢,而且也不好出版,所以大师学说师师相传,遵循一定的家法和师法,基本依照汉武帝的五经博士的经书为准。

古代学子也有地域差异

被选送到太学的学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太常遣派的博士弟子50人,另一部分是郡国选送经太常批准的“得受业如弟子”地方派遣生。

揭秘汉朝太学:有“密封”试卷考试,还有自费生

这两部分学生经过学习以后经历一次严厉的考核,并按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和被委派到中中一此其他机构和郡国守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

汉武帝之后博士弟子名额深渐增加,昭帝时增加到100人,宣帝时增加200人,元帝时增至1000人,成帝末增至3000人,到东汉末竟然增加至3万人。

而太学生的补选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二是由郡国县道邑选送。选送的条件参照公孙弘奏议,条件不符、弄虚作假的要受惩罚。另外也有通过考试和按“父任”入学的。

虽然公孙弘拟定太学生为18岁青年,可实际上既有60岁以上的白首翁,也有12岁的任贤童。由太常选送的太学生为正式生,享受俸禄,其他途径入学的费用自理。

太学的学生还拥有充裕的自学时间。学校提倡太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求教。先秦游学的风尚依然流行。汉代太学鼓励自学,允许自由讨论,这样就为当时造就了相当一大批学识渊博,而且有研究能力的人才。

“密封”考卷的创立者竟是汉武帝

当时的汉武帝在设立太学的同时还创造了“密封”试卷的考试法。这种方法叫“射策法”,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一种抽签式的考试,每年进行一次。

揭秘汉朝太学:有“密封”试卷考试,还有自费生

太学生毕业后,能通一艺以上的学生,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就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说明太学生的级别不高,优秀者仅仅就相当于孝廉,那些学而无成,空手而归的人也有很多。

太学的兴立,进一步有效地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有所改变,一般中家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些出身社会下层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总之,汉代太学的创建代表了汉朝兴盛时期的文明。更是高度强调了中央集枚,全国统一。不但为当时统治集团培养了大量儒生充任了各级政府官吏,而且这种现象以后维持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以及经济都发生了重大影响。它进一步将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开创了后世选举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

蜀郡开创地方学校的先河

地方办的学校以汉景帝后期文翁在蜀郡办学时间最早。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

揭秘汉朝太学:有“密封”试卷考试,还有自费生

他看到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选出张叔等10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

几年之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在他们当中甚至有的人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让他们能够安心地读书。学成之后,便在他们之中选出一些成绩显著的学生委以重任。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文翁还创制了许多奖励进学的方法。郡国学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蜀守文翁可以说是郡国学的倡导者。

文翁办学的事情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做是一个可以推广儒学的好办法,于是便立刻下诏:“郡国皆立学校官。”这样一来,地方办的学校在全国才普及起来,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

初中生都算是高学历了!

汉代的地方官学与行政区划是相一致的,分别称为学、校、庠、序。由课程设置可知,学与校程度相当,有经师之设;庠与序程度相当,有《孝经》师之设,比学、校低一级。

有的专家认为,学、校大致属于中学,庠、序大致属于小学。当然,这都不是今天所说的中小学,只是就其教学程度的高低差别而言的。汉代地方学校的教官,其供奉相当于卒史。

揭秘汉朝太学:有“密封”试卷考试,还有自费生

汉元帝时,由于郡国学有所发展,朝廷颁布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说明郡国经师俸禄大约为百石,俸月为十六斛,享受中等官吏的待遇。

汉代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地方学校的隶属关系,没有相关的记载。郡文学大多数为学者名流担任。在东汉时期,还有文学祭酒的职称。郡文学增进地方教育的事迹,史籍也有记载。

汉代的郡文学,有可能为兼管地方文教的行政长官,这一建制延续到了三国。清代的著名学者黄本骥在《历代官职表》中表示:西汉的郡文学和东汉的文学祭酒,相当于后世的府儒学教授,官居校、学经师之上。乡的《孝经》师则隶属于司隶校尉。

汉平帝时期,由于王莽的提倡,在郡国又专门设立了教育皇亲宗室的宗师,尊称为宗卿师。东汉时期,郡国学设置就已经十分普遍了,边陲辟壤都建立了学校。这也表明了在我国的汉代,统治者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招生”骗局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
2023-06-12 00:44:00
“高考作弊,成绩0分”?警惕骗局
...充军校招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以“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
2024-06-13 17:53:00
被“修改”的人生:河南新乡女子27年前考上公费生被改成自费生?相关学校负责人被处分
...乡市师范学校录取了。这份录取通知书注明了我是委培的自费生。”白祥亭说,当时她就疑惑不解:电视台播放内容里她是公费生,为什么收到的是自费生录取通知书?1996年暑期,一场洪水让
2023-09-23 15:11:00
...风险。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
2023-06-14 18:43:00
...取的风险。还有不法分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印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
2023-06-25 08:44:00
...机会,混淆视听。比如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许诺“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五、志愿填报内部数据每年高考志愿填
2023-06-10 08:42:00
...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禁止以捐资助学、借读生、自费生、复读生等名义变相择校乱收费。学校代职能部门统一收取的考试考务费及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务费,按相关规定项目和标准代收取,
2023-09-17 01:05:00
...借此机会混淆视听。比如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防诈提示:高考录取工作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
2023-06-10 09:21:00
徐志摩的折腾求学路
...,乘南京轮赴美者,内有教育部所派12人、奉天省所派1人、自费生57人、清华学校所派82人,共152名,其中有本应赴欧改作新大陆之游者。该杂志还登载了全部赴美学生的名单,细细查
2024-04-09 05: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
海报图品 | 齐国那些不可错过的历史名场面
AI图生成:刘伯垚、孙莹长图设计:王岩文案:孙莹、田泽文
2025-08-22 17:41:00
从春秋首霸到稷下争鸣,齐地往事织就斑斓长卷
在齐鲁大地上,齐国的历史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每一个事件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串联起从立国到兴衰的千年风云。自姜太公受封于齐奠定基业
2025-08-22 17:49:00
“石镌风华”太原纯阳宫藏历代墓志精粹展,8月22日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开展。作为山西首个以“墓志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展览
2025-08-22 20:30:00
首次公开亮相!限时展出!这两件青铜器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日前在榆树市发现了两件夫余国的青铜器——青铜鍑和青铜锸,8月22日起在新民大街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限定首展,首次公开亮相
2025-08-22 20:58:00
抗战中的太原:谷草藏英雄 谱写鱼水情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立岗(右)回太原看望父老乡亲。(图片由王立岗儿子王洪提供)翻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画卷,一个发生在太行山麓的动人故事跃然眼前
2025-08-21 07:20:00
我们的抗战|军民情深:一碗饺子的牵挂与八十年的守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徐宁 于洋 王琳“我村人民年年莫忘,今天来送饺子给你们拜年。”在山东临沂朱村,每逢大年初一
2025-08-21 10:21:00
宋韵留香 四时风雅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一缕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茶汤在盏中泛起云纹……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之昌盛
2025-08-21 10:47:00
丰乐剧场墙缝里藏了六把刀
如果你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定会被一楼一个展柜里保存非常完整的沙俄哥萨克军刀吸引,展柜里的军刀闪着寒光,刀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2025-08-21 10:55:00
【灵山夜话】张恨水笔下的上饶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超千万字,既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
2025-08-21 1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