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2 15:5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治国需得有理论指导,这一点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当年百家争鸣的盛景恐怕只有在新文化运动之中才得以再现。

但空有学说还无济于事,须得有君主配合才行,而周游六国便成为街头巷尾的独特风景。但其实经过历史考验,道家的无为而治适用于王朝初期,单独的法家思想会葬送国家,以儒家为主、法家为辅方能统治华夏五千年。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

不过在当时只要学说得到认可,便可以被一方奉为座上宾,宣扬学说。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儒家学说确实是盛极一时,在多国都备受推崇,但秦国并非如此。

起码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杜绝儒家思想的传播,焚书坑儒。可偏偏是秦国将儒家思想隔绝在外,却得以统一六国,这一点不得不说过于巧合。

01

虽说“民能载舟、亦能覆舟”乃是魏征提出,但春秋各国君主也是知晓这个道理,自然该收拢民心,而孔子思想的核心便是“仁”,这于社稷来说是君王和百姓相互的安定。自然,孔子的身份便是打开各国大门的敲门砖,走到哪里都受到一定的优待。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

不过,秦国并不这样想。在六国都对孔子礼遇有加的情况下,唯独在秦国孔子吃到了闭门羹,连一座城池都无法踏入,其中思想更是被弃如敝履。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真理,这一点没错,可受到多人推崇的未必不是真理,而孔子当初能够在百家中拔得头筹,自然可以肯定孔子学说在国内的效果,这样一来,秦国将孔子拒之门外便显得有些不合常理。

但若是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或许有着另外一番的见解。我们已然知晓历史的创造者转变成秦朝,秦朝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自然是有着各方面的原因,但不选择儒家学说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

02

说到底,当时秦国和齐国是旗鼓相当,鹿死谁手也是出自其中一国。在国土面积以及军队实力相似的情况之下,两国在治国理念中选择的却是截然不同,齐国主张儒家学说,而秦国则是推崇法家思想,两者一“仁”一“武”,形成极大的反差。

学说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放在齐国和秦国中却有着不同的影响。当时战火纷飞,天下没有一刻的安宁,而将士多年征战沙场没有停歇的时间,身心自然俱疲,难免有所懈怠,稍有不慎秦国便会损失城池。在这种情况之下,法律的出现便可以约束众人,对君王的命令进行绝对的服从。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

法律是用来律人的,而且其中奖惩分明,将士们自然不敢懈怠,在战场上也是拿出全部的看家本事,整体上秦朝的军队实力自然提升。至于选用儒家思想的齐国,虽然在人心上确实是做到了统一,但是仅仅是儒学思想教出来的士兵如何能与拿着刀棒的士兵相比较,力量自然是不敌。虽然人心齐,但是人心有时候在武力面前不堪一击。

03

而秦国在战乱时期的做法从日后也可以得到应证,中原乱世并不止一处,可有哪个国家在乱世之中推崇仁孝,军事才是硬条件,这自然是选择了法家思想。

至于儒家思想,一般都出现在王朝稳定之际,君王才用仁义治天下,同时辅助法治,两相结合之下是恩威并重,天下自然安定。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

所以这百家争鸣,虽然各有所长,但运用到国家之际还是得结合时代背景,理论并无好坏,但是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纵使秦朝能够将六国尽收囊中,离不开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离不开一系列政治家的变法,但是军事才是硬道理,这一点无法反驳。

另外一点,儒家思想说到底的出发点是百姓,孔子的多番理论亦是如此,这一点在当时于君主不利,何况就算是君主仁义,肉身也敌不过这长矛大刀。而法家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帮助君主巩固自身的统治,出发点乃是君王。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唯独被秦国拒之门外

一个历史事件其实有多重因素的加持,某些在历史上看似的巧合,其实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其中蕴含着君主的智慧。我们后人也绝对不会相信,秦始皇选择法家思想治国只是一时冲动,必然经过多番的权衡利弊,考虑长远的发展方成就了后世的丰功伟绩。

所以孔子没能在秦国内游说,是因为秦始皇早早看穿了天下的旋律,军事才是硬道理,仁义之治并不适合当时的环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2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孔子周游列国:儒家思想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思想,更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但效果甚微。但孔子并未到秦国,为何秦国能统一六国?孔子为实现其主张,周游列国孔子在古代社会被无限抬高,历代统治者都称其为“至圣先师”。然而春秋时期,
2023-12-16 22:40:00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思想:一次失败的旅程和未实现的愿景
...可以推行自己的理念,当时他去了很多的国家,话说当时秦国还是当时的强国,孔子却没去。首先第一点,就是因为秦国的地理位置,当时秦国还是在西部的边陲,比较爱酿酒喝酒,比较狂放,所以
2023-10-23 22:43:00
史上最讽刺的历史事件,孔子没有光顾过的国家,竟成为最后的赢家
网上有网友这样说: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唯独没去过秦国,可在战国末期,秦国却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简直就是大型的打脸现场。其实这种观点小编并不认同,首先孔子的周游列国并不是刻意的绕开秦国
2024-06-21 21:42:00
先秦七子的影响有多大
...荀子高徒。因为秦王攻打韩国,所以不得已将韩非送给了秦国,但是因为受李斯嫉妒,所以被毒死在狱中。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024-06-16 21:04:00
汉隋年间河陇儒学达到鼎盛,为何最后变异了?
...孔子弟子之多,实不足为奇。吕不韦为秦相时,意欲改变秦国轻视文化、打击儒学、施政促急,虽有吞并天下之力,却无整合九州之象的情势,大力延揽人才,招揽食客三千人,并主持编纂《吕氏春
2022-12-24 21:53:00
秦始皇为什么接受不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就可以判断他和秦始皇注定是陌路人。历史上荀子也曾入秦国考察。他对于秦国的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但同时他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
2024-10-15 12:46:00
唐朝为何有赦免令?和孔子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不能只依靠法律,而不能依靠人民的意志。我们都知道,秦国在建立秦朝之前,就已经通过商鞅变法,确定了“以法治国”这一核心思想。为了适应秦国的需要,商鞅还颁布了一系列严苛的政令,由
2024-10-14 10:32:00
...国初期的军神和改革家,镇守魏国河西几十年,多次暴打秦国。这俩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还真有。吴起是曾参的次子曾申的弟子。曾参就是曾子,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孔
2024-05-24 19:56:00
儒家第一先知是谁,春秋时就已预见到了田氏代齐
...秦风的曲调竟然跟过去宗周鼎盛时的华夏之声一样,想来秦国的国力也必会日益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应该就能达到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这预言太牛了,要知道秦国虽然也曾是春秋五霸之
2024-07-11 15: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