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重庆晨报
人物介绍 邵若晨:南渝中学语文教师 沙坪坝区何琛名师工作室成员,南渝中学语文素养特色课程总负责人。工作期间连续三年在重庆市论文大赛获奖;2021年沙坪坝区学本课堂展评课(语文)优秀等次;2023年沙坪坝区思辨型班会课一等奖第一名;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作文比赛,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参与重庆市市级规划课题3项,主研两项。
□邵若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写作的次数和字数有明确的要求,即“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在初中学段,有一种做法是让学生写“随笔”,记录一周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种方式当然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但缺少系统化的体系,学生写了很多,但似乎漫无边际。
还有一些做法则指向了应试,用考试中常见的写作命题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写作。这实际上加重了学生的写作负担,超过了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的要求,也让很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过敏反应”,不愿写作。
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提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要写出怎样的文字?
借日常写作促进思维提升
我认为,应当引导孩子们写出能够促进其思维提升的作品。这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为其高中语文学习乃至未来人生的发展打基础。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为日常的语文写作起了“思维速递”的名字,“思维”是指向写作的意义,“速递”则对写作提出了限制要求。因此,日常的写作也有了系统和序列,每一次的写作都有一个明确的思考主题,都是一个需要经过充分思考的过程,且不会被考试“钳制”。在长期的坚持之下,每周的“思维速递”成了孩子们最喜欢完成的作业,有同学戏称“其他作业都可以不做,思维速递不可以不写”。
设置话题激活探索与思考
“思维速递”的主题选择有哪些方向呢?
“思维速递”的第一个命题,我选择的是较为经典的“两难问题”:给你一红一绿两个按钮,按下红色按钮可以有50%的几率获得1亿元,按下绿色按钮100%会获得100万元,你会作何选择?孩子们的写作远超我的想象,有同学甚至考虑到货币流通、通货膨胀等问题,思维的火花在第一次写作中就得以碰撞。
孩子们思维的呈现,实际上得益于他们自身的关切和热爱,因此在设置写作主题时便应当关注这些热点话题。借评论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舆论的动向、谣言的可怕;也可以选择网络热搜,引导学生探索其背后的奥秘。
当然,热点话题也并不完全来自于网络。在语文课堂中,教学时产生的思考,也能够成为“思维速递”的主题。例如,在学习《木兰诗》一课时,书下注释对于“唧唧”一词的注释为“叹息声”。但是,这一注释在学术上是有争议的。我便基于这一点,完成了一个“思维速递”的命题,引导学生关注探索“唧唧”这个词释义的方法,渗透学术写作的方法意识。
此外,“思维速递”的学习主题中还关注跨学科意识的培养,例如围绕不同流派的美术作品开展评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围绕利用数学公式拟写的“心灵鸡汤”开展评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等。
其实,“思维速递”的命题过程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它要求我必须密切关注学习、生活周边的实时动态,这才能摸准孩子们的写作脉搏。
更可喜的是,不仅仅是我和孩子们在共同成长,孩子们和家长也会因为“思维速递”开展更多的交流。有一次的写作涉及到汽车保险的“无责赔付”问题,有不少孩子就和自己的父母开展了讨论,从这个层面开展亲子交流,家庭也在成长。
关注生活让写作富有意义
“思维速递”还有另一个维度的命题,即关注生活的实用型写作。前几周,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写作——“一个买二手房的人在装修时影响了其他的邻居,应当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从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孩子其实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不会向生活要素材,所以写作要么天马行空,要么言之无物。在这个过程中,我把自己的经验一点点传递给他们,最后反而上成了一节“情商课”,孩子们在写作的学习中也增长着生活的阅历。
在布置这一类写作的那段时间里,实际上我正在和孩子们开展“一对一”的深度对话交流,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在写作上有各种各样的苦恼,我便告诉他们应当“向生活要素材”,接着便聊起我布置这些“思维速递”的原因,希望他们能够多留心观察生活的细节。
有一天课后,我和几个学生便聊起了近期大街上的树,很多的枝丫都被修剪,问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又聊起了逛超市的时候货架位置的变化,问问他们是否能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思维速递”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写作才拥有了意义。
在月色下,一名学生和我说:“今晚交流的20分钟,我觉得很有意义。”这大概就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幸福的时刻了。
学生习作
木兰诗之“唧唧”探寻之旅
重庆市南渝中学校初2025届8班 黄梓棋
指导老师:邵若晨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究竟是“机杼声”还是“女叹息”,是一个古今文人墨客们各有见解的疑问。
“虫鸣催岁寒,唧唧机杼声。”醉翁中意前者;佛鉴和尚偏爱后者:“却被秋虫知,唧唧空叹息。”诗词古籍没能给我答案,我开始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整合。
若是机杼声,那后文何来“不闻机杼声”?若是女叹息,又怎可能以“唧唧”拟作声音?这是我对所有谈到“唧唧”的含义争议的文章所作的总结,似乎两者各有契合之处,不足为证。不过,如果叹息不应为“唧唧”之声,那么“唧唧”本是怎样之声?织机又如何作声呢?
“唧唧”由“啧啧”变化而来。“啧”古音读作“瑟”或“嗦”,“唧”读作“吱”或“滋”,尖锐清脆,均不与叹息之声相似。而古时织机,乃线间穿梭以运作,又为木质,脆却不锐,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札札”之声。这条路也走不通了,得不出结论。
于是,我关上手机,打开语文书,想回归本质,带进意思去译一次,哪一个更通。“叹息一声又一声,木兰当门在织布。听不见织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织机一声连着一声响,木兰当门在织布。听不见织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木兰虽本在织布,却因难掩心事,停下手中动作,忍不住叹息出声。
哪一种阐释不是一幅鲜活的画面,都是如此合理,何能比较?指节敲得桌面咚咚作响……不禁为迟迟得不到答案有些郁闷。灵光一现,我注意到,这是我在思考过程中第一次停下来体会自己的感受!
当我一个一个问题去查资料、记笔记、探索、思考时,我是忘我的,投入的,有着无法描述的快乐的,甚至专注到现在回想才清楚地知晓那种感觉!
大概,许多人会如痴如醉地去寻找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于大层面来讲,是在某一领域上有所成就和突破,这个不是他们最在乎的,于他们自己,最重要的是走近真理,感受热爱,感受攀登。答案是评判标准,探索是意义所在。
符号
重庆市南渝中学校初2025届18班 张葭月
指导老师:邵若晨
“创造更多与你相反的符号”——题记
“茅台加咖啡,要不要来一杯?”茅台与瑞幸的联名在这个秋天极速出圈。“美酒加咖啡”的热度远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为了新爆款。
一杯打折下来只需19元的“酱香拿铁”,被很多网友号称为“人生的第一口茅台”!茅台酒作为中国名酒,本身价值不菲,所带的高端属性已经到了为防伪要回购外包装的地步。而19元的茅台咖啡,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了普通人与茅台品牌的距离——这自带的话题属性营销手段,送来了这一波泼天的销量。
但——这真的是“第一口茅台”吗?这到底,喝的还是茅台吗?
根据官方消息,加入咖啡的是所谓的“酱香奶”。而咖啡中的酒精含量也低于0.5度。说到底,一杯“酱香拿铁”的茅台含量可能不到一滴。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你根本没有喝到茅台!
那既然喝不到真正的茅台,为何还有这么高的商业价值,这么多人愿意前赴后继去消费?
答案从“联名”二字中即可知晓。“联名”,不是“融品”,也不是“混合”,原因就在于“名”。真正联合的哪里是咖啡与酒,是“瑞幸”与“茅台”的符号与品牌!
符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媒介。我们用“苹果”这个符号来指代一种红色的、圆形的、脆的小果,“苹果”是符号;用“张葭月”来指代我,我的姓名也是符号。作为媒介,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符号的集合。任何我们能够接受、理解、学习的事物都能拥有符号,或能被符号代替。
回归正题,“瑞幸”的符号是什么?是快捷、时尚、亲民。“茅台”的符号是什么?贵气、高端、沉淀。“酱香拿铁”的实际就是一杯咖啡,但由于茅台的联名,它拥有了除瑞幸外的其他来自茅台的符号。这种侵入性的符号转移中带来的反差、碰撞与融合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与能量。为什么联名都是“×”号相连?因为品牌价值的融合,符号的碰撞带来的力量不会是线性的,指数级增长在好的碰撞中才是常态。
商业方面的联名只是符号的一种结合方式,情感、生活、认知……对符号的利用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拥抱相反的符号,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玄学。但我仍有一句忠告,在虚无的符号——这一世界的媒介面前,请学着不要沦为它——这一人类工具的奴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8 10:45:3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