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在爱农笃行中实干成才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10-12 09:1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在爱农笃行中实干成才

——中国农业大学构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在爱农笃行中实干成才

古生村科技小院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学生为水质监测工作取样。刘铮 摄

在爱农笃行中实干成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中)在大理古生村示范田查看水稻长势。赵渝 摄

在爱农笃行中实干成才

云南大理古生村村民和科技小院师生在油菜田查看作物长势。刘铮 摄

■解码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及其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通过把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教师长期派驻到村里,破解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等问题,开启了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如今,中国农大与24个省份91个县119个村、105家企业与合作社、29家科研院所联合,在全国建设了139个科技小院,涵盖63个生产体系。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及其团队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由此开启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之路。从“萌芽”到“结果”,这项成果“生长”了15年。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近日,张福锁及其团队这一“生长”了15年的成果——“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这项引导学生不断“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被称赞为“扎根大地办中国特色农业研究生教育”的成果,有着哪些亮点,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搭建“干中学,学中干”实践育人新平台

走进位于河北省曲周县的白寨科技小院,率先映入眼帘的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12个大字。这句中国农大的校训,印刻在学校遍布全国的139个科技小院里。在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农大教授张宏彦看来,这句话也是这项成果的重要思想来源。

“在我看来,这里的解,是了解的‘解’,也是解决的‘解’,农大人既要掌握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境况,也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张宏彦说。

对于以农立校的中国农大而言,强农为本、情系乡土是学校不变的坚守。早在1989年,中国农大就以“在教学—科研—推广中建立农科实践教学体系”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历数学校多年来取得奖项的教学成果,可以发现,教学、生产、实践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受到了普遍关注。

“从半个世纪前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科技大会战’到后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我们始终追求在生产一线中培养人才、解决问题。”张宏彦说。

本世纪初,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离开农村、进城发展成为社会“主流”,张福锁日益感受到,农业领域的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变得突出,与此同时,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趋势,复合型、高层次农业应用人才的培养短板问题更加突出。

2009年,张福锁团队在曲周县白寨村建立起了第一个科技小院,通过把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教师长期派驻到村里,破解“三个脱节”问题,也由此开启了这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科技小院的核心就是扎下去,不扎下去,一切都等于‘零’,可以说,小院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张宏彦看来,有了小院,才有了承载成果“零距离爱知笃行,干中学追求卓越”育人理念的平台,也才有了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反思,从而总结凝练出成果的“试验田”。

如今,中国农大与24个省份91个县119个村、105家企业与合作社、29家科研院所联合,在全国建设了139个科技小院,涵盖63个生产体系。2020年以来,科技小院这一模式被7次写入重要文件,在全国广泛推广。除了在国内遍地开花外,科技小院也在走向国际,目前已推广到老挝和非洲8国,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创新“四阶递进”全过程育人新模式

“刚到村里时,我其实不是很理解,心里也有一些失落。”今年暑期,当结束为期两个月的驻村学前教育时,中国农大2023级硕士研究生温静兄却有很多的不舍。

在曲周县王庄村,温静兄住在村民石大娘家里。为期45天的培训里,温静兄解锁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下厨做饭,第一次组织农民培训,第一次为玉米间苗……在体验农村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她对自己为何学农、如何强农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时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他强调,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何以知农?何谓爱农?如何练就强农、兴农本领?这些问题成为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急需回答的问题。

“很多高校也都在探索改革新的人才培养路径,我们的优势可能是起步比较早,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总结出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摸索出了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张宏彦说。

这种新的育人模式被总结为“四阶递进、五育并举”,第一阶段,通过1到2个月的学前实践完成对“三农”实况和问题的“初了解”,培养学生的“三农”感情;第二阶段,用为期半年的课堂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掌握综合知识,并且根据生产实际需求确定研究选题;第三阶段,学生则要带着任务长驻科技小院1到2年,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最后,在临近毕业半年时间内,学生再次回到学校,全面总结、提炼自己的小院生活,形成毕业成果。

在“四阶递进”这一培养模式下,小院学生的研究生生活走出了“从教室到教室、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的单一闭环,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良性循环。

驻村期间,中国农大研究生雷友发现,即使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采用相同的品种、技术,施用同样的肥料,但不同农户地块的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他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后来在导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研究主题确定为“曲周县农户夏玉米高产高效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

“从这个案例可以很好地看出,学生是如何把实践中的生产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的。在小院,我们引导每名学生把个人专业成长同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干事创业中成才。”张宏彦说,通过与农民长时间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学生增进了对农民、农业的感情,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知农爱农上迈出了一大步。与此同时,在生产一线解决农民所需、服务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高兴农强农的本领。

10多年来,中国农大依托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截至目前,已毕业的研究生超过600人,近八成毕业生投身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

打造人才协同培养保障新机制

今年9月5日,“绿色蛋鸡产业科技小院”在曲周县南里岳镇顺义村正式挂牌成立。

这个由中国农大、南里岳镇政府共建的科技小院,瞄准了当地蛋鸡产业提质增收的问题。

“曲周县畜牧业产值高、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但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绿色养殖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聚焦蛋鸡饲喂营养调控、蛋鸡粪污处理、蛋鸡全产业链减碳增收等问题,小院师生希望推动当地蛋鸡产业链实现发展升级。”绿色蛋鸡产业科技小院指导教师、中国农大副教授李扬阳说。

随着农业发展从追求产量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短板日益突出。

“过去,我们习惯于从文献中找问题、通过模拟实验发表文章,但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现在,我们的人才必须到产业一线去,做全产业链的诊断,系统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做点上的突破。”张福锁说。

为学生提供“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就是要让他们能在一线历练成为“三农”情怀深、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也意味着只靠学校这个单一培养主体远远不够。

为此,科技小院与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紧密合作,搭建形成了“党政产学研用”六方协同保障机制,联合学校、基地和地方等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我们小院学生享受着非常优质的导师资源。”古生村科技小院学生、中国农大2022级硕士研究生任衍齐介绍,除了能经常和院士面对面交流、请教学习外,他们有驻院教师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有由当地企业、农技部门技术骨干或者科技农民担任的实践导师,还有负责指导课题研究的学术导师。

“在小院,学生不仅以我们为师,还以农民为师,以实践为师,展现出了巨大的成长潜力。”指导学生时,古生村科技小院驻院教师、中国农大副教授金可默常常感到,在传统的培养方式下,教师的上限决定了学生的上限,“哪怕是那些聪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如果只是在实验室里,好像能做的也就只是更好地实现导师的研究想法”。

在小院,多元的培养主体为研究生深入一线,在实践中培养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研究生提高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提供了保障。此外,小院也十分注重紧扣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其他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

“在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方共担成本也共享成果,一起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全过程支持与指导,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张宏彦说。

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吃得了苦、干得成事是外界对小院学生的普遍评价。曾经有人问张福锁,为什么小院学生这么厉害?张福锁的思考是:“不是我的学生比你的厉害,是科技小院这个平台比你的实验室厉害。小院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要给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曾多次到各地科技小院学习调研,在他看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的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专家点评

科技小院,群众口碑中的“富源”

谭金芳

中国农业大学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的核心当属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为什么受欢迎?从形式上来看,科技小院就是一个农家院子,跟普通农户家一样,但从内涵上来说,它又不是农家院子,因为里面住的是大学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是科技人员。他们和普通农户一样从事农业生产与生活,农民欢迎;他们还从事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创新了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师生欢迎;科技小院还是一个载体,一个纽带,一个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社会欢迎。

科技小院为什么能成燎原之势?从根本上讲,科技小院已经成为“三农情怀深、绿色发展观念牢、理论实践结合好”的新型人才培养摇篮;已经成为学生在解民生、治学问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强农兴农责任感的大课堂;已经成为技术“一竿子”插到农村,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粮食丰产上、写在农民心坎上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小院办大事,农民难事小院通办的快递站。

科技小院为什么能持久?从机制上讲,科技小院始终坚持“四下乡”,一是坚持课堂下乡,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式,解决了学生需求;二是坚持技术下乡,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了农户需求;三是坚持课题下乡,激活科研选题的源头活水,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成果落地,解决了政府和企业需求;四是坚持文化下乡,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技术落地,受到农民拥护和爱戴。道理很简单,有群众根基就有生命力,有沃土就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者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2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技小院让曲周县农村美乡亲富
...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在岳庄村甜叶菊科技小院,中国农大2021级研究生丁良靖已经多次深入一线田间帮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甜叶菊的产量高,效益好,因为是和当地上市公司晨光生物
2023-05-04 02:06:00
科技小院里的年轻人
...技术,接受技术,依靠技术。统计显示,2009年至2022年,曲周县化肥和农药有效利用率,分别由37%提高到41%以上
2023-10-08 04:09:00
一粒种子与村庄的振兴故事
...民吕志海走进麦田看苗情,同行的是一位24岁的姑娘——中国农大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宋安琪。白寨科技小院是中国农大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十几年来,中国农大在曲周县先后建成13
2024-03-22 09:43:00
“自找苦吃”的大学生助村增收五倍 这个小院“火”了
...“五四故事”。据了解,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了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
2023-05-04 18:23:00
科技小院打造乡村振兴青年样本 拼多多以赛促研助力青春成长
...享菜园”做最后的准备。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
2023-05-05 11:26:00
...农田尾水流入洱海后造成氮磷比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中国农大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许稳告诉记者,大量用肥的背后,是洱海边农业产业对村民增收的支撑。面对洱海保护压力,201
2023-04-22 05:34:00
...领+1+X”“社团+”“中央厨房+”等课后服务新模式,设立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文体中心、育苗产业园、郭企之烈士陵园、农业科技馆等研学实践基地80余处,打通学
2023-11-07 04:04:00
“新农人”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在广袤田野绽放青春
...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河北省曲周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常年住在农村小院里,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
2023-10-05 13:35:00
...。前衙科技小院,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葡萄科技小院。曲周县前衙村,已经有4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多年来,由于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问题,前衙村的葡萄产业一直无法壮大
2023-06-12 06:14: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