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三个科技小院的一天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5-27 09:1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三个科技小院的一天

5月13日,在曲周苗乐园科技小院的大棚里,中国农大2022级研究生高新月(右)与白蕊察看、记录甜叶菊长势。河北日报记者刘荣荣摄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

记者从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听说,作为科技小院的发源地,今年曲周的科技小院数量将增加到15个,更多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解决生产难题。

5月13日,记者走访了曲周县的三个科技小院,看看小院的年轻人都在忙活啥。

上午10时,走进曲周苗乐园科技小院,钢架大棚整齐排列,一位戴着遮阳帽的姑娘迎上来。她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高新月。

“带你们去看看我种的甜叶菊。”

跟着高新月,推门进入温室大棚,热气扑面而来,试验田里,一株株甜叶菊舒展着枝叶。

“可以尝尝看。”高新月笑着说。

记者掐下一片叶子放到嘴里,清香甘甜,还有一点凉意,像吃了薄荷糖。

“怎么这么甜?”

“甜叶菊可是天然的甜味剂。”高新月向记者介绍,甜叶菊里面的甜菊糖苷,甜度是蔗糖的300倍,热量却很低。她的研究方向,正是甜叶菊的绿色高效种植方法和田间管理。

记者发现,试验田被分割成多个小区,挂着带有不同标号的白色小牌。

“这些小牌,用来区分不同的试验小区。”高新月指着其中一个说,“这一片,做的是密度试验,按照每亩种植6000株、8000株、10000株和12000株的密度分为四组,通过对比甜叶菊株高、茎粗等多个指标,从中选出最优种植密度。”

说话间,高新月招呼来科技小院的另外一位同学白蕊。

“株高20.1厘米、茎粗0.09厘米……”俩人蹲在地上,高新月拿着游标卡尺开始测量数据,白蕊在一旁记录。

打开笔记本,从整地、移栽、打顶到追肥,甜叶菊前期的生长数据,已经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本。

科技小院的甜叶菊试验,已经为当地换来了“真金白银”。

“近两年,通过不断改良提升甜叶菊栽培管理技术,科技小院带动曲周县核心区甜叶菊种植增产约三成,每亩增加收益超1500元。示范区增产约四成,每亩增加收益超千元。”高新月言语里充满自豪。

从大棚出来,已临近中午,乘车向南走了大约十来分钟,便来到了付庄科技小院。

土豆丝、青椒炒肉,两盘菜加一锅饭,小院的午餐简简单单。

“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开三轮车下地,样样都得学。”说话的是周攀攀,也是中国农业大学2022级的研究生。

这间屋子,不仅是小院学生的餐厅,也是他们的“实验室”,环顾四周,一包包用塑封袋装好的土样堆在墙边,每包大约重1千克,上面用马克笔写着字母和数字。

“我研究的课题是‘不同肥力土壤最佳有机肥替代比例的筛选’,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土壤绿色改良。”周攀攀蹲下来,拿起一袋土对记者说,“类似的土样,我已经取了300多袋。”

除了做科研,周攀攀还是农民的“田保姆”。

前不久,正值小麦条锈病的高发期。周攀攀等科技小院的5名学生,在付庄村民配合下对麦田展开“地毯式”排查。

“这种病流行速度快,危害大。”周攀攀说,最紧张的几天,他们早上7点就出发,在地里仔细排查病虫害情况,一干就是一整天。

周攀攀还联系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给农户开“药方”,大家用上三唑酮和戊唑醇后,有效遏制了条锈病大面积暴发。

距离付庄科技小院不到2公里,是王庄科技小院。下午3时,记者刚到门口,就看到了正打算下地取土的张曦丹和罗加巧。

“走,跟我俩去地里瞅瞅。”

倒车、掉头,张曦丹灵活地操控着电三轮。

“我俩都是2023级的新生,来这里快半年了,除了村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土。”说话间,到了一片绿油油的麦地。

罗加巧拿来一个两米长的土钻和一个取土锤。“这块地可不一般,小麦播种前,我在这里埋了一些秸秆。我跟着导师研究适合华北地区的秸秆高效还田模式,所以每到一个小麦的关键生长期,就要取一次土。”张曦丹说,“打土钻、取土,可是个力气活,我第一次取土,在地里吭哧半天,手磨得生疼。”

忙到傍晚,张曦丹又开上电三轮,赶往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进行数据检测。

“天天在地里干活,跟农民打交道,适应不?”坐上曦丹的三轮,记者问。

“挺适应啊,每天的日子贼充实。”张曦丹笑着说,“往大了说,我们是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往小了说,能帮着老乡增加收成,所以年轻人‘自找苦吃’特别有价值!”(记者王璐丹、刘荣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技小院让曲周县农村美乡亲富
...小院发源地”揭牌仪式在白寨科技小院举行。“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我们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白向东介绍,小院师生每年驻村200多天,围绕三农发展急
2023-05-04 02:06:00
科技小院的学生,为啥吃香?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近期,扎根乡土中国深处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引发各界关注。科技小院的师生,陆续在《自然》《科学》等期刊及其子刊发表20多篇论文;培养的700多名研究生毕业
2023-07-26 22:53:00
河北曲周:    从“会务农”走向“慧务农”
...有名的盐碱窝,20世纪70年代,小麦平均亩产100公斤。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帮助下,盐碱窝变成了米粮川。目睹这一切的王志成认识到了科技的强大力量。王志成16岁就下地干农活,整
2023-08-02 02:56:00
...曲周首家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诞生至今,先后有100多名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入驻曲周科技小院,他们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模式
2023-06-12 06:14:00
安徽明光:打好农业“特色牌”
...农业品种,这里成立了菌菇种植基地、水稻研发基地、“甜叶菊科技小院”。安徽农业大学皖东综合试验站俯瞰图。史悦供图“自2022年以来,明光现代农业科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整合安徽农业
2024-01-12 13:07:00
“四化融合”科技小院揭牌仪式 暨“四化融合”推进生态村建设研讨会举行
近日,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四化融合”科技小院揭牌仪式暨“四化融合”推进生态村建设研讨会在长春市双阳区郭家村举行。“四化融合”科技小院由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和长春市云凤农牧专
2025-03-28 13:40:00
...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在阳曲县调研,与该县合作共建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科技小院拟选址于东黄水镇故县村盛科农场,可用地面积约150亩。按照计划,双方将在科技小院打造干部
2024-07-17 07:19:00
高强:深耕田垄地头间
...015年以来,他将自己多年研发的作物精准高效施肥技术与中国农业大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黑土地“梨树模式”的主要核心技术。除此之外,他的多项作物高效施肥及黑土地保护科
2023-05-30 01:26:00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毕节市龙凤村科技小院:向下“扎根”服务基层农民 向上“开花”助力乡村振兴
...小楼坐落于此,门头上写着“科技小院”。两年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把这里当成“家”,将论文写在乌蒙大地,帮助了一茬又一茬的村民。简宜伟(右)和王永华(左)到田间地头和群众
2023-07-11 18:31: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